摘 要:探究學習是近年來教育理論與實踐領域出現的一個嶄新的研究課題,迄今為止并沒有一個公認的概念。在對其定義做了界定之后,又相繼講述了探究學習下,學生學習的過程及其需要注意的問題與教師的作用及其需要注意的問題。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學習過程不再是獲得已有定論的知識,而是通過解決問題來獲得知識并提高能力的過程。
關鍵詞:探究學習;學生;教師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6-0268-02
一、探究學習的概念界定
“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對探究學習的定義是“能夠幫助學生掌握科學概念、獲得科學探究能力和技巧、增進對科學探究的理解的各種親身經歷”[1]。該定義僅僅表述了探究學習的作用,而并沒有揭示出探究學習的內涵,顯然,這個定義缺乏可操作性。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施瓦布對探究學習的定義為“兒童通過自主地參與獲得知識的過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時,形成認識自然的基礎——科學概念;進而培養探索未知世界的積極態度”[2]。這個定義說明了進行探究學習的目的,即通過探究學習使兒童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掌握科學探究的技能和形成科學的態度,但該定義并沒有揭示出探究學習的本質。盡管該定義提到了“自主地參與獲得知識的過程”,但并沒有明確說明這個過程是什么,因而很難對探究學習起明確的指導作用。西南大學教授徐學福對探究學習的定義是“在教師指導下,為獲得科學素養以類似科學探究的方式所開展的學習活動”[3]。這個定義重在強調探究學習中教師的指導作用。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肖川給探究學習下的定義為“探究學習就是從學科領域或現實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于學術(或科學)研究的情景,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信息搜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情感與態度的發展,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發展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4]。這個定義揭示了探究學習的過程,說明了探究學習的目的,因此,較為完整地詮釋了探究學習的內涵,對探究學習的實施具備一定的指導作用。我國學者任長松對探究學習的定義是“圍繞一定的問題、文本或材料,在教師的幫助和支持下,自主尋求或自主構建答案、意義、信息或理解的活動或過程”[5]。這個定義說明了探究學習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有某種關系。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學習過程不再是獲得已有定論的知識,而是通過解決問題來獲得知識并提高能力的過程。
二、探究學習下的學生
(一)學生探究學習的過程
1.提出問題
學生根據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提出問題。這個問題能引導學生進行調查研究,通過收集和利用數據來形成對科學現象的解釋。同時,這個問題是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解決的,即這個問題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
2.收集資料
在探究學習中,學生要根據資料對科學現象做出解釋。資料的來源:(1)觀察;(2)測量;(3)實驗室中的實驗;(4)從教師、教學材料、網絡等途徑獲得資料。
3.形成解釋
所謂解釋指的是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將自己或實驗室的結果與已有的知識聯系起來,形成超越已有知識和當前觀察結果的新的解釋。探究學習不把超綱的學習作為目標,相反卻以學生已有知識的聯系和運用作為實施的基點和目的。探究學習和科學研究都能產生新知識,所不同的是,由于學生擁有的知識有限,探究學習所產生的新知識可能只針對學生本人而言。
4.成果交流
在探究學習中,成果交流是一個重要的環節。成果交流為學生創造了一個分享成果、表現自我、體驗自己和他人成功喜悅的情境。在開展交流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是活動的組織者。
(二)學生應注意的問題
1.要注意行為參與,情感參與和認知參與的融合
由于探究學習必須體現達到課程目標的功能,因此,探究學習不能停留在形式上,也不能停留在簡單的目標上,學習者不僅要注意行為參與,也要注意認知參與,更應注意深層次的情感參與,使這三維目標有機地融合在探究學習的全過程中。
2.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要盡量獨立思考,獨立操作
在探究學習時,學生要盡量獨立思考,獨立操作,最大限度地開發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潛能,提高實踐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對于任何問題,學生都應該勇于質疑。在質疑之余,要應用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思考,從而有所收獲。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親身實踐是不可或缺的環節。在需要操作時,學生要盡量獨立完成。只有這樣,學生的實踐能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三、探究學習下的教師
(一)教師的作用
1.教師是問題情境的創設者
探究學習培養的是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發現問題,就談不上分析問題,更談不上解決問題。因此,發現問題在三者之中是最重要的,而問題就隱藏在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之中。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要注意以下幾點:(1)這個問題情境能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這樣學生就能自發地去探究;(2)問題情境蘊含的問題處于學生認知結構的最近發展區;(3)問題情境是開放的,有利于學生發展發散性思維。
2.教師是探究學習的引導者
教師在探究學習中要善于引導學生質疑和反思。愛因斯坦認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對已有的定論提出懷疑,是創造力的表現之一。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性思考的同時,為了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也要給他們提供正確的方向讓學生圍繞著課程的主題進行探究,當學生提出不同看法時,教師要鼓勵學生的不同看法,進而引導學生從其他角度發表看法。教師的引導作用如能長久堅持下去,對培養學生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養成善于質疑和反思的創新態度有很大的作用。
3.教師是探究學習的組織者
在探究學習中,教師需要組織學生收集、整理和解釋與問題有關的資料。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該組織學生不斷地把抽象的觀念與觀察到的證據聯系起來。另外,教師還應該組織學生進行成果交流。
4.教師是探究學習的評價者
在探究學習中,教師除了讓學生進行探究外,適宜的評價也是不可缺少的,因為學生的探究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與學科知識一道同步螺旋式增長,鼓勵他們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不斷進行探究學習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教師時常用各種肯定性的語言或肢體動作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這樣能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感受到了探究發現的快樂,進而對探究學習產生興趣,使興趣成為推動學習的內在動機,學生如能長久經歷這樣的探究學習過程,他們的科學態度和探究態度也會發生改變,他們將會認識到科學知識也不是絕對正確的,是人創造出來的。
在評價時要注意:(1)對過程材料的收集;(2)引導學生自我評價與反思;(3)注意評價的激勵功能。
(二)教師應該注意的問題
1.教師應該轉變傳統的教學觀為現代的教學觀,努力投入到教學改革中,不可抱殘守缺,因循守舊
傳統的教學觀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觀,它主要以教師向學生講解已有定論的知識為主,顯然這樣的教學觀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眾所周知,現在的世界是需要創新型人才的世界,而探究學習就是為培養創新型人才服務的。探究學習是與現代的教學觀相適應的學習方式。現代的教學觀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觀,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倉庫,而是學生探究學習的幫助者和促進者。探究學習可以促使學生獨立思考,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并在此基礎上培養創新精神。
2.要愛護學生的積極性,耐心傾聽學生的呼聲,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探究學習是學生積極主動去探究某個問題。要保證學生探究的主動性,就要使學生對所探究的內容有濃厚的興趣。
3.讓學生探究不等于放任自流,教師的監督、激勵不可缺少
教師在探究學習中要成功地扮演學生學習伙伴的角色,引導學生探究知識、發現真理,與學生共同完成探究學習任務。
4.探究式學習應面向全體學生,并關注個別差異
在探究式學習過程中,應該讓每個學生都有探究的機會。特別是那些在班級或小組活動中較少發言的學生,應該給予他們特別的關照和積極的鼓勵,使他們有機會,有信心參與到探究中來,對于某些有特殊學習困難的學生和那些有特殊才能的學生,還要給予他們一些專門適合他們水平和需要的探究任務。
5.探究學習與接受學習各有優劣,在提倡探究學習的同時不能完全拋棄接受學習
與探究學習相比,接受學習的效率較高,能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里掌握較多的知識。再者,接受學習對教育設施、設備的要求較低。
四、小結
探究學習雖然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但是這并不妨礙人們對它的研究。目前,人們正在從探究學習的理論基礎與內涵、探究學習的內部機制與過程、探究式學習的政策扶持與環境建設、探究式學習的發展趨勢等方面進行研究。
探究學習是以興趣為學習主線,通過基于問題的學習,讓學生在探求問題的解釋或答案的過程中獲取自信和自我效能感;通過親歷探究過程來自主建構知識和技能;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意識、實踐能力、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是至關重要的,有利于學生學會生存和發展。
探究學習把更多的學習主動權交給了學生,教師在探究學習中扮演著學生發展的指導者、激勵者、監督者、評價者的角色。與接受學習相比,探究學習給教師的教學創新留下更大的空間。教師不僅要營造一個和諧的、熱烈的課堂氣氛,而且要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態度。
參考文獻:
[1]靳玉樂.現代課程論[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
[2]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3]徐學福.探究學習的內涵辨析[J].教育科學,2002,(3).
[4]張天寶.主體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5]任長松.新課程學習方式的變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