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辛格是美國前國務卿,《大外交》是作者基于多年外交事務親身體驗的經驗,加上本人的豐富歷史知識儲備,并且運用智慧和幽默的文筆寫作的最新與最重要的一部作品。鑒于書中描述了自黎塞留以來特別是二戰后幾十年世界外交政治的諸多重大事件,以其獨到的見解分析了美國外交風格前后的差異。因此本文以《大外交》為基礎,通過對美國外交政策發展的概述,引出美國外交政策制定的幾大影響因素,繼而總結出美國外交政策思想的實質。
關鍵詞:美國外交政策;影響因素;實質
中圖分類號:D80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6-0017-02
長期以來,關于如何定義影響美國外交政策制定的一系列因素,學者們各抒己見。為了更好地分析制定美國外交政策的影響因素,首先需要了解的是美國外交政策的發展歷程。隨著時代的發展,美國的外交政策也在不斷地發展完善,以便更好地為國家利益服務。
一、美國外交政策的發展歷程
每個國家的外交政策都有一個發展歷程,其中美國的外交政策大致可分為以下三個時期:第一,從1775至1897年間的大陸擴張時期、從1898至1945年間的海外擴張時期和從1946年至今的全球稱霸時期。從劃分三大時期的標準的角度看,存在著三個具有時代意義的政策口號分別與美國的三個外交時期相對應,一是孤立主義;二是門戶開放政策;三是遏制政策。三種不同口號的提出都是為美國的擴張主義服務的。具體說來,孤立主義基本上是大陸擴張時期的指導思想;門戶開放政策是海外擴張時期為適應海外擴張的需要而提出的;遏制政策是全球稱霸時期為了全球稱霸戰略制定的,同時也是在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種社會制度對抗的情況下出現的[1]。
在美國的外交史上,政策口號的提出具有極大的隨機性,并兼具實用主義性質,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和需要,在某一地區或某一時間,決策人往往會給某一口號或政策以不同的解釋,以便更好地推行該口號或政策。諸如歐洲均勢,對于均勢的概念,歐洲各國根據自己本國的實際國情以及發展趨勢賦之以自己的解釋,按照自己的理解來執行相應的均勢外交政策。
二、美國外交政策制定的影響因素
一個國家外交政策的制定基本上是受其國內各因素和國外相關環境的影響,其中國內因素是指影響和制約國家外交政策制定的國家利益、權力等;國外環境是指國外政治、經濟和思想意識等諸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外交政策的發揮作用需要的正是這些國內外諸因素的合力,但是這種合力如意識形態、輿論媒介的作用本身就具有復雜多變的特性,這使得外交政策的制定者們必須根據自己本國的經濟、政治等方面的利益去創造、改變或者適應外部條件,以達到實現本國利益所要求的目的和執行該外交政策的最佳效果。
(一)國家利益的影響與制約
外交政策的制定毋庸置疑是為國家利益服務的。國家利益是指導一個國家外交實踐的路標,一國選擇執行何種外交政策的實質是國家利益。金特爾森認為美國外交政策的制定總體上追求的是以下四個核心目標,即權力、和平、繁榮和原則[2],它們構成了美國國家利益的四項基本內涵。
權力是國家利益的首要內涵之一,也是一個國家制定外交政策最基本的目標,同時也是國家保持獨立和領土完整的保證。為實現自己威懾侵略他國、捍衛自己所作承諾和國家自我伸張的目標,美國需要權力對其他國家施加一定的影響,進而塑造方便其利益和價值得以實現的國際環境。具體做法是首先通過創建相應的國際機制,以在國家間培育持續穩定的合作。因為國際機制能減少不確定性,降低交易成本,使得國家間的協調和集體行動有了實現的基礎。實際上,在全球和各地區,通過制定外交政策和采取的一系列行動,在有關于國際司法、軍備控制及其不擴散、經濟發展等范圍不同、功能各異領域的國際機制建設中,美國發揮了關鍵的作用。其次是在確保自己能不直接卷入某些戰爭和沖突的條件下,美國至始扮演著和平掮客的角色,以保持自己維護世界和平的政治角色。比較顯著的例子有1973到1975年的中東穿梭外交、1978年的戴維營協議、1995年的代頓協議等,在此美國的外交政策主要是本國領導人運用外交的方式,對事件雙方當事人進行調停,最后有關各方達成協議,終止戰斗,締造了和平。
因之權力對應現實主義,所以美國制定的外交政策是以權力為目標,并用均勢概念看待國際體系,主要的政策手段包括威懾和聯盟作為;而和平則對應于自由國際主義,這決定了美國的和平戰略目標是以世界秩序的觀念來界定國際體系,以外交為其政策工具。
繁榮的發展程度影響到一個國家的經濟福利,美國制定外交政策的淺層次目標是追求繁榮,但實質是把國家經濟利益置于最重要的位置。繁榮指涉的是有關美國貿易政策以及美國與那些對它來說主要具有經濟意義的國家的總體關系。在繁榮目標上,國際政治經濟學為繁榮目標提供了理論依據,而在具體的實踐中,美國倡導建立了自由主義的國際經濟秩序及其主要機制,如關貿總協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從而加強了它的經濟霸權。
原則作為第四個美國制定外交政策的核心目標,涉及美國在世界上所聲稱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價值觀、理想和信仰,具體做法是在全球,要求美國制定的外交政策應是致力于推廣美國式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最終實現總統伍德羅·威爾遜所說的“使世界對民主更安全”的社會環境。而且原則深源于美國的民主理想主義,其中所謂的民主理想主義劃分成兩分支:一是美國例外論,宣稱美國不僅僅是國際政治中的又一個行為體,而且是上帝的選民、人權的標石和自由的圣火,美國外交政策有責任、也有權利把美國賴以生存的價值觀擴展到全世界;二是民主和平論,民主將使世界更安全,因而要使美國制定的外交政策致力于推進民主,從而以原則服務于諸如和平與權力這樣的目標。在原則目標的指導下,通過一定的政治方式,美國制定的外交政策以此在國際體系內謀求實現全球民主。
當這四個目標出現沖突時,美國就要在其中做出選擇,決定四個目標中把哪個目標選為優先。關于美國制定外交政策的過程,或者說其外交政策出臺的相關國內政治背景,美國學者杰里爾·羅賽蒂曾十分透徹地進行了分析,并指出,美國制定外交決策是一個有著眾多行為體參與的過程,在該過程中任一行為體都無法單獨控制,其最終形成的政策通常是各個參與者之間進行激烈的討價還價、夾雜著明爭暗斗、最終相互妥協的結果,最為明顯的有包括總統、國會、行政機關內部的互動以及其中的非政府因素包括利益集團、新聞媒體和公眾輿論等。
(二)國外環境的影響與制約
國際環境的影響和制約可以追溯到美國積極地參與國際秩序時期。基辛格的《大外交》可以很好地說明這一因素對美國外交政策的影響。
首先是對于均勢的理解,由于美國與歐洲各國的歷史背景,經濟發展,政治傳承以及文化傳統之間的差異,二者對均勢的理解,正如前面所述,都是從自己本國的角度出發,以制定符合本國利益發展的所謂均勢的外交政策。
從威爾遜通過“十四點原則”想重構國際關系體系但最終失敗,我們可以看出,國際局勢的變化以及國際參與主體們本身對于外交政策作用理解的不同,間接地影響到一國制定的外交政策的內容與所執行之后產生的效果。
基辛格思想的核心是在實力均衡的基礎上,建立穩定的國際秩序,以遏制蘇聯的不斷擴張,保護美國的利益。這是基辛格基于當前兩級爭霸的國際局勢所提出的外交思想,充分考慮了國際環境對本國外交政策的影響。
越南戰爭表明美國的力量在實現其對外目標上的有效性,以及美國外交政策的任何重新調整都必須反映這一現實。現實的教訓使美國意識到世界已進入多極化的局面,因而更應該注意均勢外交。均勢外交的提出契合了當前國際多級化趨勢的發展現實。
現實主義或者說是務實傳統,現實與理想的平衡,道德核心僅是提供一種方法,一種思維模式。美國早期的理想主義最終證明必須跟現實結合起來,回到人間。歷屆的美國總統在制定本國的外交政策時,除了充分考慮到本國的政治意識形態、經濟發展水平、民意與民主及其相應的權力、原則等的影響,還要考慮與周邊國家的關系,尤其是在世界發生重大事件時,所制定的外交政策有可能會與以往的背道而馳,但是其外交的本質卻一直沒有改變。
三、美國外交政策思想的實質
美國自建國伊始,就自詡與眾不同。在對外政策上形成了兩種相互矛盾的態度:一種是在國內,美國使民主政治更趨于完美,以便為他國人民做榜樣,并以此作為證明美國價值觀優越性的最佳方法;二是在國際上,美國人自認為美國的價值觀值得向全世界推廣。事實卻是,在現今的國際大環境中,各國相互依賴的程度加深,致使美國徘徊在孤立主義與信守承諾之間[3]。
圍繞著勢力均衡、現實政治、戰略目標、地域利益、普世價值觀,美國的外交政策把現實與理想結合起來,不斷地改變政策的表現形式,以達到推廣自己民主、自由、和平的價值觀的目的。
美國的外交政策在現實中一次次的碰壁,一次次的重新煥發活力,從最早的十四點原則到越南戰爭再到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以及敘利亞的卡扎菲。這些外交政策的本質始終是為了本國的利益與發展。
通過多樣化的外交表現形式和與時俱進的外交思想,在分析了國內的權力現狀、民情民意和社會經濟發展狀況,依據一定的民主原則,結合國際的政治經濟秩序情況,一切從本國的國家利益出發,制定相應的靈活的外交政策。總言之就是美國制定外交政策的實質就是國家利益。
參考文獻:
[1]楊生茂.美國外交政策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王聯合.謀求權力、和平、繁榮還是原則[J].國際政治研究,2007,(1).
[3]亨利·基辛格.大外交[M].海南:海南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