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愛唐詩,尤喜愛唐詩中的月。詩含月,月映詩,詩月交融,渾然一體。讀詩賞月,賞月吟詩,常常令人心醉神迷。唐詩中有月隱約、閃爍,詩就顯得靈秀、柔美、鮮活、靚麗,許多詩作便成了千古絕唱;而月一旦在唐詩中逡巡、游弋,便更加高遠、深邃、潔雅、飄逸,讓世人景仰無限。
唐朝詩人們當初是不是這么想的,尚不敢妄加揣測,但唐詩中月出現的頻率,占據的分量都是舉足輕重的。翻開《唐詩三百首》便會看到,無論是初唐、盛唐,還是中唐、晚唐,幾乎所有的詩人名作中,都閃耀著月的光芒。而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等大家的詩中,月更是反復涌出,煌煌千古。看來,唐詩與月,誰也離不開誰,二者聯袂,珠聯璧合。月,成全了唐詩,而唐詩也為月增添了勃勃生機,使其成為中華民族大團圓的精神寄托。
穿越歷史的時空,回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
在唐詩中賞月,你會看到詩人們借月抒懷瀟灑浪漫的神采。波濤萬頃的南海邊上,一輪金黃的圓月已升起在水天一色的高空,詩人張九齡佇立岸邊,情懷激蕩,思緒萬千。他想起了遠在天邊的親人,友人,他們也和自己一樣在凝望著高天上的玉盤,思念親朋嗎?于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的《望月懷遠》脫口而出。此刻,我們也仿佛與詩人一道在月華如練,海風氤氳中,帶著隱隱的鄉愁,掬一捧月色送寄遠方……而更叫絕的是詩仙李白的《把酒問月》,讀罷,讓你不僅拍案叫絕,驚羨不已。你聽,詩人首先發問“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繼而“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隨后詩人大發感慨“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最后“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這是何等的縱橫昂揚,從酒到月,從月到酒,反復將明月與人生對照。詩人對人生和宇宙奧秘的哲理思索,恐怕是我們今人都難以達到的,其寬廣的心胸和瀟灑不羈的性格在月光的映襯下,更加鮮活而博大。至此,李白寄月抒懷的情愫已達到極致。由此,我們又看到了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月夜憶舍弟》);王建的“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十五夜望月》);顧況的“此夜斷腸人不見,起行殘月影徘徊。”(《聽角思歸》);白居易的“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雖同人別離。”(《江樓月》);王維的“林深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竹里館》)……這些詩,均是月在其中,引人遐思。思鄉也好,懷親也罷,殊途同歸,都彰顯了唐朝詩人們情出胸臆的強烈、濃郁的人生寫照。
在唐詩中賞月,你會看到詩人們借月達志愛國憂民的風骨。王昌齡《出塞》中的“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這位著名的邊塞詩人用秦漢時的明月與邊關,寥寥兩句,帶給我們的卻是遙遠的時空感和深切的戍邊情。接下來“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又是寥寥兩句,不但贊揚了“龍城將軍”李廣的功績,也體現了詩人平定叛亂,維護邊防的拳拳愛國之心。不難想象身處邊塞的詩人,在溶溶的月光下,由邊關將士的征戰想到國家的安危,人民的安康,絕句油然而生,該是何等的氣魄,自然也就不負“七絕圣手”之美譽了。再看李白的《丁都護歌》,詩人那“吳牛喘月時,拖船一何苦!水濁不可飲,壺漿半成土。”對纖夫拖船勞苦場景的悲愴描繪,不僅揭露了統治階級窮奢極欲、置勞動人民水深火熱的罪行,也表達了其對勞苦大眾苦難命運的深切同情。不是嗎,夜色朦朧,連水牛熱得見到一輪明月都誤認為是白天的太陽,嚇得不斷喘息。就是在這樣的酷暑炎夏,船夫們卻不分晝夜地“萬人系磐石,無由達江滸。”月光中,詩人怎能不“君看石芒碭,掩淚悲千古。”其憂民、惜民的偉大形象愈發光彩照人……
在唐詩中賞月,你會看到詩人們借月繪景的鬼斧神工。唐詩里,對名山古剎、深峽幽谷、海闊江寬,奇樓妙閣、人文景觀的描繪,常常都離不開月的光環。月,或起統領開篇之奇;或起趣煞收尾之妙;或起點綴烘托之佐;或起畫龍點睛之美。走進唐詩便隨處可見。“星垂平曠野,月涌大江流。”“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讀這些詩仿佛是在欣賞一幅幅風光旖旎的山水畫;一幅幅精美絕倫的人文圖。心在詩里,人在畫中,攝魂動魄,讓人激動不已。便愈發覺得詩月交融的無比美妙,愈發覺得唐詩中的月、景、人被詩人們演繹得天衣無縫,塑造得鬼斧神工……
賞月盡在唐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