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政要》為唐朝史官吳兢編著,它記敘了唐太宗與朝廷大臣之間關于治理國家的談話。該書內容豐富,哲理性強,篇篇都有作為現代企業經營管理、創建名牌企業的借鑒之處。
當代日本工商界高層經營管理者特別喜愛《貞觀政要》,日本企業家經常在企業管理刊物上發表研究《貞觀政要》的成果,本文僅就用人方面談談它對企業的作用。
政治之本,唯在得到人才
《貞觀政要》第七篇《論擇官》記載了貞觀二年,唐太宗問右仆射封德彝:“政治之本,唯在得到人才,近來朕命卿舉撥賢才,卻不見有所推薦,天下事重,卿宜分朕憂勞。卿既不言,朕將寄望于誰?” 封德彝答道:“臣愚昧,豈敢不盡情盡力,只是至今未見有奇才異能。”唐太宗批評道:“前代明哲君在用人各取所長,而且都在當時求取,不是借用不同時代的人才,哪里能等到夢見傅說,偶遇呂尚,然后才來治理政事呢?而且哪個朝代沒有賢能?只怕被遺漏而不知罷了。”
馬克·麥考馬克《在哈佛商學院學不到的經營之道》中說:“要雇用比你更機智的人。”美國已故鋼鐵大王卡內基十分重視組建一個強有力的管理組織,別人給他寫的墓志銘是“這里躺著的是一個善于使用比自己更能干的人來為他服務的人。”美國很多創業者談“企業家創業入門要訣”,其中有一條為“雇用精明能干的員工,不但有助于業務的拓展,而且自己也可以向他們學習。”日本企業家為使自己的事業得到發展,非常重視人才的發現和選拔。他們認為人才是最寶貴的財產,他們的格言是“事業即人”。
日本企業經營特色之一是“年功序列制”,在發展和舉薦人才上,他們卻常常打破規矩,破格提拔人才。松下有句格言:“從普通人中得到非凡的成績”。松下非常鼓勵經理人員在員工中間去發現人才和有潛力的人,并將他們安排在適合他們的崗位上,松下告誡他的經理們說:“一名經理應從多方面來了解下屬人員的潛力,以便在如何充分發揮他的潛力上做出正確的判斷。”
政治之本在于審
《貞觀政要·論擇官》中還記載:貞觀元年,唐太宗對房玄齡等人說:“政治之本在于審,審量人才而授以官職,官員務必精簡。《書經》說:‘任官唯賢才’。又說:‘官不必備,惟其人’。如果用對了人,人力雖少也足夠了;如果不得其人,雖然人多又有何用?”
唐太宗的話講的非常深刻,運用到現代企業的管理上,仍然是非常適用的。企業任用干部,必須以用對人為要,對于有賢能的人,可以讓他身兼幾職。所以,一時沒有適當人才的時候,即使缺員,也不能勉強充數。一般說來,缺員不會產生什么害處,反而可能使其他員工積極努力,調整自己的行動,發揮內在潛力,使之接近或達到這一職位的要求。
貞觀三年,唐太宗問吏部尚書杜如晦:“近來朕看見吏部擇人,只重視其言詞文筆,卻不知其品行。過了數年之后,惡行漸漸敗露,雖然加以刑戮,但百姓已受其害。如何才能獲得人才?”杜如晦回答說:“兩漢取人,都是從鄉閭著手經由州郡推薦,然后啟用。所以當時可以說人才濟濟。現在每年選集,為數千人,大家虛飾外貌文詞,人品不可知悉,考選當局只能依據其階品分派而已,這樣的考詮選錄,道理實未精辟,所以不能得到好人才。”
現代企業選拔錄用人才大多采取考核的方式,這種方式有其積極的一面,也有其消極的一面。從積極方面看,通過考核可以了解一個人的知識修養、才干和能力,以為錄用的依據。從消極方面看,它可能助長一些人的假冒習性,有些人為了提高自己的身份,迎合主考者的意向,達到被錄用的目的,便偽造學歷證書;有些人平時不修邊幅,丟三落四,可一當面試時,便刻意打扮,裝模作樣,給人一種穩重可靠的感覺……這怎么能選拔到真正的人才呢?推薦也一樣,如果推薦人出于公心、誠心為企業的發展著想,那么是能夠選拔到好人才的。但是,如果推薦人出于私心,跳不出人情關系網的圈子,就可能導致“任人唯親”“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后果。
在這方面,企業也許應該學習唐太宗的高明作法。唐太宗曾和魏征討論用人的問題,唐太宗說:“為事擇官,不可輕率,用一好人,別的好人都來了,用一壞人,別的壞人都跟著來了。”魏征說:“這是對的。天下未定,主要用人的才干,顧不得德行;天下已定,那就必須才德兼備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