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氏太極拳的創始人是吳建權,后傳給了吳圖南老先生,吳圖南先生9歲開始學習活到105歲,學習太極拳近100年,人稱“太極泰斗”。他老人家也是我們的師爺,他創出了太極拳的一套訓練方法,我們叫做“定式練習”,就是每一個動作都定在那里,定式練習法不復雜、易學,它動作非常簡單。攬雀尾,他把它分成了9個動作,就是有9個定式,每一個定在那里然后身體放松。定式練習法是吳圖南老先生對太極拳極大的貢獻。
定式練習法特別適合我們現代人練,我們現代社會大概有幾大特點,第一個是浮躁的時代、第二個是緊張的時代(身體是硬的、精神緊張,緊張的肚皮是硬的)、第三個是疲勞的時代。太極拳的定式練習專門對治這三種問題。
首先是定。定式練的是定力,讓心定下來,所以是對治浮躁。然后練習的是放松,放松對應的是緊張。還有一個是凝神聚氣,凝神聚氣是恢復我們的疲勞。疲勞,最累的是哪累?心累,所以練習定式的過程當中神聚回來了,不胡思亂想,不就不疲勞了嗎。我已經練習太極拳30多年了,但是越到最近我越反省,我發現吳圖南老先生極其睿智,在幾十年前就為我們量身訂做了一個針對我們現代人體的問題而能夠幫助我們驅除浮躁、去掉緊張、恢復疲勞的這樣一個定式練習法,他老人家是功不可沒的。我們在學習傳統文化、藝術的時候,其實傳承是很重要的。好像在《禮記》里面有談過,你要去找醫生的時候,要看三代為醫的醫生,那他的醫術就比較可靠,經過檢測的,有傳承的東西安全。
太極拳的練習和其他運動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比如說它練習強調一個重復、重復性的體驗,反復練習才能掌握,但在重復當中它講究 “悟性”,悟性就是我們要琢磨琢磨,就是智慧的開發。太極拳以前也稱作“哲人拳”“智慧拳”,它是訓練大腦的。要怎么悟呢?要體悟、體會,就是要用身體來感悟,用身體來體會,而不是用大腦來想象,所以它特別強調要堅持練習。就像我們要吃飯一樣,每天都要堅持、每天都要練。
我們每個人每天都要做到合一,第一是身和心要合一,不然會很累,其次就是思想不要胡思亂想,身體和思想是統一的,他倆是一體的。如果一天心沒有收回來就等于一天都沒有得到很好的休息,身心合一就是休息,所以說要把心收回來,叫收心,用專業的術語來講就是“不起心、不動念”無思無慮,用《了凡四訓》的話來講叫無思無慮,不動就是身心合一。第二個合一叫天人合一。我是天地當中的一份子,天人合一就是把我自己的心合一了以后不要胡思亂想和天地宇宙合為一體,就叫天人合一。理論上這么講,所以一個人如果長期的天人不合一,一定會很孤獨。從太極拳角度來講“天人合一”說白了就是放下自己念頭和想法,全身都放松,慢慢地自然而然和天地萬物合為一體。如何去掉孤獨感?孤獨感最典型的就是我執,只要沒有我的存在也就不孤獨了。放下我,放松就放下了。練習太極拳就是放松,通過身體上的放松然后讓大腦放松,不起心不動念,就叫做如如不動,天人合一。
太極拳是通過每天的訓練、堅持慢慢的松懈我們的身體,最后回歸到赤子之心。像小朋友一樣,小朋友都柔柔軟軟的,基本上就比較接近了。那叫做先天之境,也叫做天人合一的境界。太極拳的學習是典型的力行,它屬于力行功夫,一定要堅持鍛煉,想是沒有用的。它還是一種修道的功夫,它跟修道是配合的。擺正我們的缺點和錯誤,把我們的身心變得越來越符合大自然,符合自然生命的要求。不要浪費自己的生命和能力。
道家有一代祖師張三豐,現在很多人認為張三豐是太極拳的創始人,其實不是,張三豐學過太極拳,他發現太極拳可以輔助修道,便把它納入進來了,然后賦予了它修道的含義,這是張三豐對太極拳極大的貢獻,但他并非創始人。太極拳的淵源是在南北朝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它可以用來配合儒家的修身,道家的修道,甚至配合佛家的修行。太極拳在初級階段是利己的階段,要想愛別人首先要愛自己,想教別人自己要先成長。第二個階段叫知人的過程、利人的過程,就相當于推手。太極拳本身從改過修善來講自己練習相當于改過,教別人練習相當于積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