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金融業革命正借助互聯網技術逼近傳統金融機構,特別是移動支付、云計算、社交網絡和搜索引擎等技術的不斷進步,已經對人類金融模式產生根本影響
一場金融業革命正借助互聯網技術逼近傳統金融機構,特別是移動支付、云計算、社交網絡和搜索引擎等技術的不斷進步,已經對人類金融模式產生根本影響。
數據顯示,互聯網銀行業務連續三年呈增長態勢,已有68%的用戶使用網上銀行替代了一半以上的柜臺業務,部分銀行網銀替代率甚至超過85%。
互聯網金融正由單純的渠道經營向互聯網技術與金融核心業務深度整合的方向發展,銀行在經營模式及業務流程上正面臨深層次變革。
阿里金融的崛起,更是讓傳統銀行開始“顫抖”。在互聯網金融模式下,傳統銀行除了政策庇護外,己無多少優勢可言。
以淘寶為例,其憑借自身擁有的海量的網絡信用數據,構建起完整的信用評價體系和數據庫,輔之以對貸款風險的控制機制,正在打造一條可怕的“貸款流水線”,其貸款車間每天以標準化的工業生產,成為互聯網金融時代名副其實的小貸工廠。
這些互聯網機構,運用網絡技術、客戶資源和信用數據庫,輕而易舉跨過了金融“玻璃門”,傳統銀行的金融業務正受到互聯網技術的洗牌。
銀行的反擊
互聯網金融的魅力已經顯露無疑。就在阿里巴巴大肆進軍金融領域的時候,傳統的銀行業金融機構也悄然做起了電子商務業務。
最典型的莫過于建設銀行,其在2011年4月和阿里巴巴的合作失敗后,2012年6月就推出了電商平臺“善融商務”,運營半年實現交易金額30多億兀。
除建行外,交通銀行的“交博匯”、中國銀行的“云購物”等銀行系電商也陸續上線。據記者了解,有志于打造電商平臺的不僅上述幾家銀行,包括工商銀行、招商銀行、中信銀行、光大銀行等都已經在籌備或測試自建的電商平臺。
銀行業遭遇金融脫媒已成大勢,原本競爭白熱化的電商能否為傳統銀行的盈利模式尋得另一個出口?招商銀行副行長丁偉的解釋更切中銀行人士的真正意圖,“銀行做電商業務,關鍵要把銀行的客戶鎖定住”。
抓住互聯網
招商銀行正是因把握住互聯網發展的初潮,憑借“一卡通”發展成中國第六大銀行。眼下,許多銀行已經意識到了銀行業的IT屬性,尤其在利率市場化和金融脫媒的雙重壓力下,面對再一次到來的網絡金融新機遇,銀行不想再錯過發展機會。
2012年6月28日,建設銀行作為金融機構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推出了“善融商務”電子商務金融服務平臺,為從事電子商務的企業和個人客戶提供產品信息發布、在線交易、支付結算、分期付款、融資貸款、資金托管、房地產交易等服務。
這是建行在與阿里巴巴的合作失敗后做出的快速反應。在建行看來,互聯網金融市場已經實實在在擺在眼前,如不作為必將被傳統電商瓜分。
建行副行長龐秀生在近期的推介會上指出,電商客戶不僅需要靜態的資金支持,更需要商流、信息流和物流對接的金融服務支持。建行除了為單個客戶進行金融支持外,還要為其所在的客戶網和客戶鏈提供服務,正是基于此,建行搭建了善融商務平臺。
據悉,在電商服務方面,善融商務提供B2B和B2C客戶操作模式,涵蓋商品批發、商品零售、房屋交易等領域;在金融服務方面,為客戶提供從支付結算、托管、擔保到融資服務的全方位金融服務。
建行的目的在于,利用善融商務平臺的資金流、結算、信貸、支付等功能,增強客戶粘度和挖掘大數據的價值,并對傳統電子商務模式進行創新。
不僅僅是建設銀行進入電商領域,包括招商銀行、交行等等均開始布局電商業務。
招商銀行已經在上海成立了一家電子商務公司,除了運作差旅業務之外,下一步將計劃推出出售奢侈品的電商平臺。丁偉向本刊記者指出,招行并不是想通過電商賺錢,目的在于穩定客戶、黏合客戶、服務客戶,只對招行的客戶提供電商服務。
另外,中信銀行的相關負責人向記者指出,中信銀行成立了全新的網絡銀行部,正在打造一個金融類商城,已經進行內部測試。等金融類商城發展到一定階段,銀行也積累了做電商的經驗之后,再去做普通產品的網上商城。
同樣,光大銀行的一個戰略是打造網上光大銀行,即重點突出網上營業廳。這個網上營業廳不僅可以買貴金屬、各類商品、理財產品以及商旅等產品,更主要是想通過網上營業廳打通各個業務條線的聯系。
但銀行并未意圖再打造一個淘寶或者京東。易觀國際分析師張萌認為,從用戶的角度來看,企業和個人觸網都在加深,整個銀行的用戶和互聯網的用戶是有高度重合度的,因此,銀行有動力去拓展電商業務。
銀行電商優勢
電商的影響力已經有目共睹,尤其在2012年雙十一的搶購中,電商的魅力更是令人驚嘆,淘寶當天的交易額就達到了191億元。
相比于傳統電商,上線半年之久的建行善融商務,累計注冊會員50萬戶,己認證上線企業客戶數量近萬戶,但全部交易金額僅30多億元。另外融資規模也不到10億元。
銀行從傳統的金融領域轉戰新興的互聯網電商領域優勢何在?
中信銀行電子銀行部總經理陳樹軍認為,商業銀行有很多對公客戶,這些對公客戶有一大部分是制造企業,這就決定銀行有足夠量的貨源。另外,商業銀行有大量的個人客戶,可以作為買家,擁有的大量的買家資源。
同時,電商是個燒錢的行業。目前國內的電商大多有風險投資,風險投資對投資回報的要求是很高的,很多電商受制于此,隨時存在資金鏈斷裂的風險。而這方面,陳樹軍認為,商業銀行財務實力雄厚,不會有這樣的問題。
談到進入電商初衷,建行有關負責人表示,正是瞄準了電子商務流程中金融服務的缺失。在交易管理、資金管理、安全與便利性方面,針對電商的金融服務難免不足,尤其在信貸方面的支持更是接近于空白,銀行是責無旁貸需要進入的。
“我們不是再建一個淘寶。”招行信用卡中心總經理劉加隆指出,在已成熟的電商領域里,規模經濟和配送都非常重要。招行要做的都是標準產品,配送都是非常便捷。
不可避免,銀行開展電商也有其不足,其中最大的不足就是銀行缺少電商人才。陳樹軍認為,商業銀行有傳統的金融人才,但缺少懂電商的人才。另外,商業銀行內控比較嚴謹,流程比較長,而電商是短平快的業務,要求快速反應,這方面容易產生沖突。同時,銀行與電商相比服務意識更差一些。
此外,倉儲、物流等因素也是銀行電商的短板,但實際上銀行做電商的目的和傳統電商并不相同。對于銀行電商來說,無論是B2C還是B2B,在其整體業務中搭載更多的金融服務才是其發展重點。
盈利之虞
不同于純電商平臺盈利模式,建設銀行的善融商務在電商服務上對客戶充分讓利。如為支持商戶發展壯大,建行提供免店鋪租金、免交易傭金、免服務費、減免交易手續費等一系列金融服務。
張萌認為,銀行的主要訴求是對傳統業務的延展。銀行的電商與傳統電商的利潤率不是一個水平線上的。銀行自身的金融利潤率是比較高的,但不是從做互聯網業務獲取的,而是通過做互聯網業務更好地服務于客戶,從而將線下的金融業務延展到線上。再有就是通過互聯網的方式更低成本和更有效地獲取小企業的貸款融資業務。
短期而言,目前銀行還是以投入為主,用戶的活躍度不夠高,交易量也不及傳統電商的千分之一。
建行電子銀行部總經理徐捷表示,善融商務平臺上線以來,B2C的成交量好于B2B,目前該電子商務平臺主要還是專注于客戶體驗、產品布局等一些基礎方面的運營。
易觀國際研究認為,互聯網金融是未來的發展方向,其中是銀行通過自身打造電商平臺,還是更多與已有電商的合作,這取決于銀行在尋求最終目標的路徑的選擇,這個路徑是不確定的,但未來銀行更多的朝著互聯網方向發展是必然趨勢。
同時,對于傳統銀行業,電商是一個新的領域,尚未有明確的監管制度。“并沒有不允許銀行去做這塊業務。建行這么做,銀監會也沒有說不允許,工商局也沒有表態。這個方面,政策上應該進一步明確,不然商業銀行存在一定的政策風險。”陳樹軍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