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版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標準要求:數學教育既要使學生掌握現代生活和學習中所需要的數學知識和技能,也要發揮數學在培養人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義務教育的數學課程要能為學生的未來生活、工作、學習奠定重要的基礎,新課程標準呼喚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努力改變原有的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立體性、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是我們教師的重要責任。傳統的學習方式是把學習建立在人的客體性、受動性、依賴性,久而久之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就會不斷削弱。我們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就是要把學習變成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弘揚、發展、提升的過程,學習不是一種異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種發自內在的心理需求。學習方式的轉變對促進學生發展具有戰略意義。促使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要求我們在教學中所選的素材必須是同學們身邊的、熟知的、感興趣的現象和問題,在教學內容的呈現形式上必須豐富多彩,提出的問題具有挑戰性質,容易激發學生去思考,能為學生提供探索、交流的空間,許多問題可以通過學生的觀察、實驗、猜想、推理、交流、反思得到解決,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樂趣,鍛煉了克服困難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本文談談自己在學習新的課程標準,努力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的幾點做法: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習的主動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傳統教育中的“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積極參與數學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學習活動對學生來說不再是一種負擔,而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學生主動、積極地要求學習,學習往往是事半功倍的,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方面我主要從兩個方面去的。
1.選擇有意義的,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或是把學生不太感興趣的問題,轉化為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新課標要求,課程內容的選擇要貼近學生的實際,有利于學生體驗與理解、思考、探索,課堂內容的組織要重視過程,要處理好過程與結果的關系。在講解七年級上冊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時,引入的情境就是雅典奧運會中國代表團的羽毛球隊和跳水隊的人數問題、王嶺和她爸爸的年齡問題。教材給出這些素材,再通過教師在課堂上的渲染,學生的情緒很快就調動起來了,讓學生探索、交流方程的列法,列出的方程有什么特點,這樣再總結出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就水到渠成了。這一塊內容我就采用發現法讓學生去學習,后面再總結什么是方程,什么是方程的解,學生在學習這一塊內容時很感興趣,假如直接給出幾個方程,說什么是方程,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什么是方程的解,不從學生感興趣的事上入手,學生的學習興趣就高不起來。再比如講解有理數的加法法則時,教材中列舉的是冷藏室連續兩次改變溫度的例子,這個例子學生也比較感興趣,我教兩個班的數學,一個班就是用教材中例子說明加法法則,另一個班作了改變。我做一組動作讓學生找規律:班級的課臺是南北放置的,我把向南走3m記為+3,向北走2m為-2,兩次一共是向南走1m,算式應記為+3+(-2)=+1,接著我就問同學們,還有哪幾類不同的走法,用算式怎樣表示?我請一個同學在講臺上走,另一個同學把他的走法用算式表述出來。學生積極性可高了,都踴躍舉手要求做這樣的游戲,學習興趣一下子調動起來了,最后再啟發學生這些算式有什么規律,總結出來說給大家聽聽。這種教法學生感興趣,效果也很好。由此可知,教師應想方設法轉換教學方式把學生不太感興趣的東西講授得讓學生感興趣,這一點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積極性、主動性十分重要。
2.要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要把教學與同學們的生活、成長、發展聯系起來,同國家的富強、命運聯系起來。教學中利用教材中提供的素材,結合現實生活的事例對學生進行教育,如前面講到的有關奧運會的習題,讓學生認識到中國體育的發展與中國的逐步強盛分不開;講雞兔同籠問題時,讓學生了解古代中國的科學成就,激發同學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責任感。生活中這方面的素材很多,我在教學中常常利用這些素材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二、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立性,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
新課標要求數學教學,讓學生逐步養成認真勤奮,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質疑等學習習慣。前面提到的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是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我要學”,而學習的獨立性則是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我能學”。初中階段的學生都有比較強的獨立學習能力,有表現自己獨立學習能力的愿望。由于初中階段學生年齡小,知識的深度、廣度有限,因而整個的教學過程是一個“從教到學”的轉變過程,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是從依賴逐步走向獨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教的作用應不斷轉化為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即“從教到不教”。
在教學中,我對較難的數學問題,特別是平面幾何問題就是讓學生獨立自立地去思考、去探索,讓學生自己去做,做出來的收獲了成功,就是做不出來的,學生也會想老師這樣行,我那樣就不行,思路在哪兒出差錯?可見未解決問題的學生也獲得了很大的收獲。
不搞題海式教學,但教師首先下題海,各地每年的中考試題我都認真做一做,精選一些經典習題,讓學生研究、探究。
傳統的接受式學習:老師怎么講,學生就怎么做。做習題是在模仿例題,學生用反復練習來提高計算能力和解題能力。這樣做對簡單問題、類似問題的解決確實有用,基本的計算能力也確實提高了,但犧牲的是學生獨立自主的探索精神,削弱了獨立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教出來的學生遇到新問題往往是束手無策,畏懼不前。數學教學,沒有必要進行那么多的機械重復練習,練習多了興趣也沒了。學生掌握基本的方法就可以了,省下練習的時間讓學生去探索、研究;用例題中提到的基本方法去探究習題的解法。我在講解教材時基本上都是遇到問題先讓學生自己想辦法解決,一人不行,小組討論,共同研討,最后再由師生共同總結、提高,努力地把學生從單純的接受式學習,轉變為探究式與接受式有機結合的學習。
三、因材施教,充分考慮每個學生的獨特性
新課程標準指出: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須的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數學課程應致力于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內心世界和內在感受,有著不同于他人的獨特的觀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式,有效的學習方式都是具有個性化的,沒有統一的放之四海而皆有效的方式。對某個人有效的方式,對另一個人卻未必有效。每個人的智慧類型不一樣,他們的思考方式、學習需要、學習優勢、學習風格也不一樣。這就意味著我們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要尊重每個學生的獨特個性,為每個學生富有個性的發展創造空間。教學時,我首先立足于全體同學,基本的知識點,讓每個學生都要掌握。考慮到學生的差異性,針對同一個情境提出不同層次的問題或開放性的問題,以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課后習題的選擇也要體現層次,每節課后的練習以及A組習題是最基本的知識,學生必須人人都要掌握的;B組習題增加難度,是基本知識的靈活應用,中等以上的同學要掌握;C組習題許多是開放性,讓學有余力的同學去研究探索,對發展學生的能力十分有利。因此我在教學中對有些學生側重接受式學習,有些學生側重探究式學習。對學習能力較弱、接受能力不強的學生我基本上不讓這些學生去做C組習題,省下時間理一理基本知識點,把例題細致地講解給這一部分學生,讓他們弄懂弄通課后練習,A組習題,適當地補充難度相近、題型相似的習題讓這部分同學去練習,讓他們掌握今后生活中所必需的數學,這部分學生以接受學習為主。對于成績拔尖的學生,例題讓學生去探究,課后練習、A組習題讓學生獨立完成。只要他們掌握基本方法,即使有時計算出現這樣那樣的粗心錯誤,也沒有反復地讓學生去練習,把重點放在知識點間的聯系、知識體系的建立、知識的拓展、開放性問題的探索上,這一部分學生以探究學習為主。
四、重結論,更重過程,讓學生體驗知識的形成
我國傳統的教學重結論、輕過程,是一種形式上走捷徑的教學。把形成結論的生動過程,變成單調刻板的條文去背誦,一切都是現成的:現成的結論、現成的論證、現成的說明、現成的講解,它從源頭剝離了學生的思考和個性。學習方式的轉變要變重“學會”為重“會學”。如在講解三角形全等判定時我是這樣做的:先提出問題,給一個△ABC,若知道其中的三個元素,你能用直尺、圓規畫出這個三角形嗎?讓學生在課堂上討論研究,隨后叫三個同學上黑板板演。有畫出來的,也有沒畫出來的,還有沒按教材中給的次序畫出來的。首先有同學們利用三角形的三邊長,畫出了一個三角形。我當時就讓他在紙上再利用這三邊畫另一個三角形,比較這兩個三角形,可以把紙上的兩個三角形剪開,再疊放在一起發現它倆重合了——全等了,這兩個三角形為什么會全等呢?我們在作三角形時做了什么要求?這時我在黑板上讓學生敘述一下已知三邊作三角形的方法及邊邊邊定題,其他的幾個全等判定定理我都是用類似的方法得到的。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生要參與觀察、實驗、猜想、證明、綜合實踐等數學活動,發展合情推理和演繹推理能力;強調學生探索新知識的經歷和獲得新知識的體驗。當然讓學生探索,也意味著學生會遇到挫折和失敗,意味著學生花很多的時間和精力,有時看似所獲不大,但它是一個人的學習、成長、發展、創造所必須經歷的過程,是一個人的能力、智慧發展的內在要求。
五、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重視“問題解決”,更重視“問題提出”
傳統教學關注的是怎樣解決問題,對提出問題則要求不高。而問題是科學研究的出發點,是產生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識的種子,是產生學習動力的根本原因。沒有問題就不會有解釋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和知識,沒有問題也就難以誘發和激起求知欲。
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初步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增強應用意識,提高實踐能力,因而轉變學習方式,一方面強調通過問題進行學習。把問題看成學習的動力、起點和貫穿學習過程的主線,另一方面通過學習來生成問題,把學習過程看成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我在教學時注意對學生進行問題意識的培養,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是給學生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環境,在教學中努力做到師生民主、平等,相互理解,友好相待,用賞識、贊許、鼓勵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善待學生提出的每一個問題,包括荒唐、可笑的問題,讓學生愿意提出問題,大膽地提出問題;
2.精心創設問題情境,呈現給學生非常感興趣的問題,啟迪思維喚起好奇心。有一次我上課時,給學生做了這樣一個游戲:把全班分成幾個小組,每小組分發8張長方形紙牌,用這8張紙牌拼成一個大的長方形,看哪個小組拼成的長方形種類多。同學們可感興趣了,拼成了各種各樣的長方形,在拼成的長方形中,有縱5張、橫3張的,還有拼成一個正方形,可正方形中間還有一個小正方形的洞,量一量這個洞的邊長是2cm。這個游戲后讓學生討論:這其中有什么值得思考的呢?有的大長方形,形狀只要是小紙牌都可以拼成,而有的就不行了,哪些行,哪些不行?有些形狀的大長方形是需要特殊的紙牌才能拼成的,它們特殊在什么地方呢?這一節課,學生提出很多問題,思維極其活躍;
3.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思考,教學生對問題進行變更、拓展、引申;教學時注意留給學生思考的余地,讓學生自由地去猜測、想象,鼓勵學生對自己的猜測、想象進行反思。
不久前,我們正進行“全等三角形”這一章的學習,課本例9是證明:全等三角形對應邊上的高相等。
講解時,讓學生分析:你能猜想一下,全等三角形還有哪些可能的性質呢?你能說明理由嗎?你能總結它們的共同特點嗎?
學習新課程標準,會對自己的教學理念、方法、手段都產生積極的影響,努力學習新課程標準,在此基礎上努力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對教師來說是教學質的飛躍,對學生來說是一輩子受用的財富。
(作者單位:安徽省馬鞍山市第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