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教學模式將教學的價值定位于以學生知識和技能掌握為核心,強調“課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師中心”,其教學方式為“聽中學,練中學”,而新一輪課程改革不再局限于“知識”、“學科”等狹隘的范疇,而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及價值觀三個方面的有機整合,體現了新課程的價值追求,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關注促進人的發展、以學生為中心”的素質教育思想。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要實現新課程的價值追求和目標框架,必須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構建新型的課堂教學。
那么怎樣的數學教學,才能讓學生人人都能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下面,我就以“圓的認識”為例,對新課程課堂教學談幾點體悟。
一、數學問題生活化,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學中,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而傳統數學教學的片面性造成了一種數學遠離生活、遠離大眾的感覺。真正的數學史豐富多彩的,他有著實實在在、生動活潑的生活背景。
案例一:
【播放劉翔奪金視頻,進行談話】
師:同學們,奧運五環標志,熠熠閃爍的金牌……
你們發現了什么?
生:這些物體上都有圓形。
師:生活中你在哪兒見到了圓形?
生1:易拉罐的底面。生2:DVD的光盤……
師:這樣說下去,你們覺得能說完嗎?(不能)
師:正所謂圓無處不在,今天我也給大家帶來了一些。
【屏幕顯示】
同學們,在這里你們同樣能找到圓嗎?(找到了)
……
案例二:
師:同學們,為了美化校園,學生想建造一個直徑是4米的花壇,工人師傅該怎樣畫圓呢?(小組討論)
生1:兩人拉一根繩子,一人不動,另一人旋轉一周。
生2:先用木樁固定好圓心,再拉一根繩子旋轉一周。
師:這根繩子的長應該是多少?
生1:繩長應該是4米。(許多學生舉手發對)
生2:繩長應是2米,就是圓的半徑。
……
教學中,選擇學生樂于接受的,有價值的數學內容為題材,從生活實際引入,上課的過程中密切聯系生活實際。例如本課從劉翔奪金那段激動人心的視頻導入新課,讓學生再一次感受成功的喜悅,渲染了現場的學習氣氛。接著從奧運五環標志,金牌等實物上抽象出圓形,自然貼切,迅速的將生活情境轉化成教學情境。
讓學生解決“如何畫直徑是4米的圓形花壇”這個實際問題,使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拉近了知識與生活的距離,讓學生把感受到學習知識及掌握知識的價值所在,使知識產生質的轉變,真正植根于學生心中,在其頭腦中活躍起來,讓學生體會到了知識的來龍(從生活中來)去脈(到生活中去),喚起了學生親近數學的熱情,展示了數學的魅力。
二、知識獲取探究化,讓學生成為知識的探索者和發現者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更為強烈。”數學課程標準同時指出:有效的學習不能單純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才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法。教師不是合作學習的旁觀者,而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教師應該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發表看法——交流意見”的數學活動中加深知識理解,獲得新的發現。在整個活動中,教師既要注重對學生的有機評價,還應特別關注后進生,給他們創造發言的機會,讓他們在活動中得到鍛煉,使小組學生成為最佳的學習伙伴,達到促使不同層次學生的全面發展。
案例三:
拿出老師發的圓,要求先對折幾次,描出幾條折痕,然后量一量每一條折痕,小組交流你發現了什么?
生:我發現每條折痕都通過圓心。
生:我發現每條折痕的長度都相等。
生:我發現有無數條,畫不完。
生:我發現描下來的線段兩端都在圓的邊沿上。
生:我發現每一條折痕的長度等于兩條半徑的長度。
生:我發現一條半徑等于半條(二分之一條)直徑。
生:我發現對折后兩邊大小都相等。
……
在學生發現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歸納圓各部分的名稱和特征。
在探究圓的特征這一環節中,設計了讓學生把圓折一折、描一描、量一量、想一想,你發現了什么,這一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具體、直觀的操作中發現了圓的特征。這種探究性的教學,為學生提供觀察、操作、試驗以及互相合作,自主探究等有效的參與機會,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三、教學過程開放化,讓學生用多種感官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實施開放式教學有利于打破拘束呆板的“封閉式”教學模式,給學生以表現自我的機會,促使每個學生都能以積極的主人翁心態投入到學習中去,形成良好的數學素質。在教學過程中,要創造性、開放性的處理教材,倡導學生思維的開放性和創造性,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用自己的思維方法自由的探索、發現、創造,從而為學生的持續健康發展積蓄能量。
案例四:
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和圓的特征。
(1)提問:如果要在圓內畫出一條線段來表示定長,應從哪一點畫到哪一點呢?(請學生上黑板指出,教師引導,引出圓心概念)
(2)教師畫出一條表示定長的線段后,說:我們給它取個名稱叫半徑,用字母R表示。下面請同學們自學什么叫半徑?并小組交流,通過比一比(比圓上一點,圓內一點和圓外一點。)指一指(指圓上一點),再理解“圓上任意一點”的含義。匯報交流結果,接受老師同學的提問。
(3)請同學們分別畫一條半徑是2厘米和1.5厘米的圓,并在每個圓上畫幾條半徑,想一想、比一比:同一個圓中有多少條半徑?半徑長度都相等嗎?圓的大小由什么決定?圓的位置由什么決定?
(4)匯報自學交流結果,接受老師同學的提問。
……
在引導學生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理解圓的特征,我構造了“問題 ——探索——解答——結論”不斷循環的開放式教學過程,整個課堂氣氛活躍,各小組分工合作,有的學生折,有的學生量,有的學生畫,每一位學生參與動手實踐活動,啟發學生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參加討論,用耳去辨析同學們的答案,學生大膽展露各自的想法,并自我實踐驗證,知識的形成過程一覽無余,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四、數學體驗審美化,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陶冶審美情操
學生的審美,總是從對美好事物的感知開始的。數學美不像藝術美那樣外顯和鮮明,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又帶有很大的具體形象性,所以教學時就應特別注意從數學知識中挖掘和捕捉美的實體,并努力把它升華為美的形態或創設成美的意境,引導學生審美感知,讓學生耳濡目染,領略數學王國的萬千美景。
案例五:
師:其實,在我們人類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圓都扮演者重復的角色,并成為美的使者和化身,讓我們一起來欣賞。
【伴隨著優美的音樂,屏幕顯示:各種耳環、手鐲、雙面繡、中國結、世界著名的圓形建筑、陶瓷……】
師:感覺怎么樣,想說點什么呢?
生1:圓真美啊!
生2:圓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
課前,從奧運會的標志、金牌、花環到生活中常見的圓形物品,讓學生初步體驗西方數學哲學中所說的“圓是一切平面圖形中最美麗的圖形。”課中,又幫助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數學學習中層層鋪染、不斷推進,努力使圓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潤于學生的心間,讓數學真正美麗起來。課尾,學生被欣賞所陶醉、所折服。整節課,學生在感受美、體驗美、欣賞美中激發學習熱情,陶冶審美情操。
總之,新課程改革,讓我們的課堂充滿了激情和活力,也讓我們的數學教學也更加精彩,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我深深的體味到了:新課程的教學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了參與學習、體驗成功的機會,在合作學習中體現了明確的責任分工,促進了學生之間的有效溝通。同時,在新課程的教學中,我們立足于學生的發展來構建主題參與、合作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提倡自主、參與、合作的學習意識,培養和發展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長淮新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