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復的功效
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是英語教學的熱點問題。怎樣傳授學生有效的學習方法和策略?運用典型句型重復的方法指導英語句型教學,可以起到“化繁為簡,重點突出”的作用,使學生較快地發現句型規律和關鍵問題所在,有利于學生對句型的記憶并提高邏輯思維能力和學習效率。很多學生從小學開始就學英語,但一直說不出口,無法下筆。主要的問題就是平時學習時都是以單詞為主,而語言運用卻是以句子為單位。英語知識繁多而零碎,在教學中針對同一知識點,教師從高一講到高三,學生仍然無法完全理解這個知識點。因為每次提到這個知識點教師可能會用不同句式去講解,造成的結果就是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在理解每次出現的這些新的句型,而對老師旨在強調的語言點的領會卻忽略了。為此針對同一知識點,筆者反復用同一句型去講解、復習它,要求學生背誦,直到學生達到見到它就能脫口而出的程度。
二、讀寫的功效
學生從初中到高中接觸了許多語言材料,花費大量時間背單詞和詞組,但在需要用時卻想不起來,不得不用中文湊,寫出些不倫不類的句子。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他們沒有把語言按應用的目的,有系統地重新組織、再記憶,而是孤立地記單詞、詞組,沒有使用目的,沒有相互聯系,自然是費時費力,事倍功半。學生一進入高中,每個單元的單詞量大大增加,高中生課程多,需記憶的知識更多,而時間卻是有限的。本人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是:以教材為主線,把同一topic的幾篇文章集中起來,根據學生的日常生活、考試的考查重點、教材或閱讀素材等內容確定組織材料的主題(topic),把相互間具有聯系的語言材料(patterns and expressions)按topic進行重新組織,把所學過的語言材料幫助學生陸續整理成“話題語庫”,使學生有目的地識記,遇到應用場合學生就可以處于主動。
其實英語課的講解更多的是對英語詞匯的講解。教學中本人和學生一起讀寫每一個需講解的重點詞、短語和例句,寫完一板,師生共同大聲朗讀這些關鍵詞和經典句型。一個單元學完學生寫下數量可觀的詞句,一個單元大部分單詞也記下了。英語課本身就是以培養學生聽、說、讀、寫四個技能為重點的記憶性課程。在課堂上講完一些初次見到的語言點或復習到學生遺忘的語言點后,應留出兩三分鐘讓學生去記。這樣做既有利于學生對詞匯的學習和記憶,又防止了“見樹不見林”,死記硬背單個單詞的現象,即無規律又無系統、遺忘律高的弊病。同時,以語境為線索記憶詞匯,遇到相近場景,便于檢索記憶中的“話題語庫”,避免中文干擾、用錯詞匯或不知所云。此外,它也為寫作提供了良好的語言素材。在多次考試中,根據統計,這樣受訓的學生在5分的語音題和10分的單詞拼寫題中占有明顯優勢。
三、筆記的功效
為什么要重視英語課堂筆記呢?因為在英語學習中,許多學生普遍存在遺忘現象。他們對老師課堂上講的知識點,當時還能接受,但課后練習就有很多已被遺忘,或者一知半解,以致造成許多錯誤。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有必要要求學生重視課堂筆記。課堂筆記還是增強記憶的一個重要途徑,有些語法知識極易混淆,一下很難掌握,只有課后通過筆記加以復習,才能得到鞏固。英語知識貯存在筆記本內,以備隨時提取滿足所需。同時便于日后復習,有利于鞏固基礎,培養能力,把握知識結構體系。記錄典型習題的解題技巧思路和方法,有助于開發智力,培養能力。課堂上沒有完全弄懂的,記憶不清楚而來不及消化的就應該馬上記下來以備課余時繼續理解消化,不留知識空缺。優秀的筆記能夠體現所學內容的重點、難點,便于知識的掌握。記好課堂筆記是提高學習成績的有力幫手。然而,有些同學筆記記得非常隨意。今天用這個本,明天用那個本;今天記書上,明天記本上,最后筆記記得亂七八糟,到復習時東翻西找。而在課堂上,很多學生忙于埋頭苦記,而大量擠壓了聽講思考的時間,難以收到理想的課堂效果。另一方面,有些同學對課外的零散知識,不知該怎樣收集整理。還有的同學在做了大量工整漂亮、圖文并茂的筆記后,卻不知怎樣復習鞏固,沒能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記課堂筆記是一個司空見慣、必不可少的環節。但部分學生和老師更多只注重做筆記,而不去關注“記”,這樣,學生把筆記寫在本子上或書上,萬事大吉,而課后對記憶、理解和復習筆記的落實往往沒有下文。做筆記的終極目的是能掌握所記內容,這是不言而喻的道理。對筆記要及時復習鞏固,根據“記憶后短時間內遺忘較快,而過了較長時間間隔的遺忘速度較慢”的心理學規律,起初復習的次數要多,時間間隔短一些,以后再逐漸減少次數,拉長時間距離。針對這種狀況,本人采用課堂講解后分發講義的形式給學生統一筆記,并要求他們裝訂成活頁冊,在一個單元結束后,測試單詞及抽測筆記內容。同時在以后的講解中,當再次提及某個語言點時,就會翻閱查到,在今后的學習中能舉一反三,靈活運用,觸類旁通。老師曾講解的內容即刻再現,這樣學生在做題時不再是跟著感覺走,同時在平時復習和做習題時有據可查,由此學生學英語的自信心也在無形中不斷增強。
四、講解的功效
教育中的學生主體性是指學生在主體意識指導下,主動參與教育活動的能動性。學生應是教學活動的中心,教師、教材、教學手段都應為學生的“學”服務。教師應當遵循此原則,在教學的各個方面時刻體現“以學生為中心”。在傳統的英語課堂里,教師是學生英語學習的傳授者、解惑者。課堂的絕大部分時間被教師占為己有,教學模式都是“填鴨式”教學。學生只是被動機械地接受一些語言信息,因此抑制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應該針對不同的教學材料設計出最佳的教學方案并施之于課堂。然后教師參與學生互動學習,讓學生多說、多練、多聽,在語言學習環境中掌握英語語言,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比如,可以精心設計出場景,讓學生分組討論表演,也許我們的課堂已經“亂”成一鍋“粥”,但我想,學生對語言知識的把握并不亞于自己在課堂上旁若無人地高談闊論。當然,這對教師的專業素質,備課上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英語教師必須成為不斷刻苦學習和勤于研究的探索者。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就必須提前精心準備課題,儲備課題資料(視頻、音頻、圖片、文字等),只有自己事先做一個合格的設計者,才能夠讓課堂“亂”得有分寸,“亂”得有效果!設計好課堂教學教案,是提高課堂教學的前提。作為課堂教學的設計者,應對不同的教學材料,針對學生知識和心理特征的不同層面,設計出不同的教學情景。如設計好課程重點的突破、難點的攻克,設計與課程有關、與學生生活有關的文化背景,設計問題式的討論,設計好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情景等,均要合理布局。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強調師生感情產生共振,積極互動,共同發展。教師要多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活動和提問,讓自己更清楚學生的思維模式,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更能有效地突破教學難點與重點。
多年來我們提倡把課堂還給學生,課堂要以學生為中心,但真正做起來實屬不易。高中英語課堂總是有那么多的教學任務要完成。由學生來講解,最初往往會使教師感到是在浪費時間,學生說不到點子上,教學任務完不成。事實上,只要堅持讓學生說出他們的理解,即使在非重點中學或非重點班,一旦學生養成習慣,教師會驚喜地發現,學生的講解一點也不遜色于自己。他們精彩的表現有時會讓你欣喜不已,同時學生的預習能力、英語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已得到提升。做到這一點的前提便是相信他們,支持他們。
把教學當作一件樂事,你會發現無窮樂趣,發現和總結出合理科學的教學方式。而把所有功效合理科學地運用,我們都會收獲事半功倍的成效。
(作者單位:江蘇省新沂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