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重點】
理解文意,分析脈絡。
【教學難點】
運用探究學習的方式,借鑒本文的議論文結構和論證方法進行寫作。
【教學目標】
1.熟讀全文,理解文意,積累相關的文言知識,逐步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理清本文思路,學習本文正反對比論證、比喻論證的方法,提高學生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3.引導學生思考并深刻理解課文的思想內涵,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并且能夠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持之以恒地學習。
【教學流程】
一、熟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課件投影)眾所周知,孔子有很多弟子,你們知道他最滿意最喜歡的門生是誰嗎?進一步思考,孔子為何最喜歡這個學生?請大家說出這個人物的名字以及他收到孔子賞識的原因。接著引《論語》為例:回年二十九,發盡白,蚤死。孔子哭之慟,曰:“自吾有回,門人益親。”魯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雖然生活條件很貧苦,但顏回卻安貧樂道,努力學習追求心靈上的充實,因此孔子稱贊其“賢哉,回也”。那么,在座的各位,我們何不循著賢者的足跡,一起探求先哲對“學習”的看法呢?下面就讓我們走近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的《勸學》。
設計意圖:通過“顏回好學”的小故事,調動已有的知識積累,引起學生的興趣,吸引其注意力,并引出主題,讓他們迅速進入情境,為后邊的探究打下基礎。
簡要實錄:學生被故事吸引,認真聆聽。
(二)自由朗讀,初步感知
(課件投影)自由朗讀本文,初步感知詩歌主旨感情。要求:在朗讀的時候注意把握節奏,注意句子的停頓、語調并借助工具書掃除文字障礙,用筆標注疑難字詞的讀音。
難讀字:跬、跂、鍥、輮
通假字:有(又)、暴(曝)、知(智)、生(性)
設計意圖: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文言文尤其如此。剛上高一的學生文言文讀的還比較少,所以必須通過讀來增加其語感,而初讀十分重要:既可以幫助他們讀準字音,又有利于控制好讀文章的節奏,并初步感知文意,所以在此設計了這一學習活動。
簡要實錄:學生拿起課本,專注地讀著,還不時拿著筆在書上勾畫標注。有的學生還拿起字典查生字。班里進入了閱讀的狀態。
(三)再讀詩歌,加深印象
(課件投影)在自由朗讀的基礎上,學生聽錄音范讀,注意體會名家在朗讀過程中是如何把握節奏、語調的,在聽讀的同時小聲跟讀并結合注釋進一步熟悉理解本文的主要內容。結合本文題目想一想,荀子為何以“勸學”為題?“勸”是何含義?作者寫這篇文章是想要闡明什么道理?
明確:《勸學》中的“勸”起統領全篇的作用,“勸”有勸勉之義,作者以此為題意在勸勉人們要不斷學習,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
設計意圖:在朗讀、正音的基礎上,學生已對文意有了一定了解,而再次朗讀既可以集中其注意力,又可以加深其對文章的印象,從而有利于學生深層次理解文意。
簡要實錄:學生一邊動情讀,一邊標段落,勾畫注釋。
二、疏通文意,積累文言知識
1.積累文言實詞虛詞
(課件投影)要求:請各組成員思考交流,1-2組說說下列加點詞語與其在現代漢語中的意思一致嗎?如果不一樣,你能說出它的意思嗎?(博學、爪牙、用心、疾)3-5組找出文中出現的詞類活用現象。6-8組歸納“絕、強、假、望、聞”五個多義詞的義項。
設計意圖:加強學生在文言知識方面的積累,培養他們勤思考、勤查詞典的習慣,通過組員之間與各組之間的溝通協作,掌握相關知識點。
簡要實錄:學生變得更加活躍,主動整理文言詞的詞義、用法。
然后師生共同討論,并總結投影如下:
古今異義:博學、爪牙、用心、疾
詞類活用: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輮: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彎曲)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日:名作狀,每天)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作動,游泳)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上、下:名作狀,向上、向下)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高:形作名,高處)
2.(課件投影)出示本文涉及到的特殊文言句式,學生適時來答,針對其疑點教師講解點撥。要求:在獨立思考后,主動交流,大膽發言。
判斷句:用心一也。/用心躁也。
省略句:輮(之)以為輪;騏驥一躍,不能(躍)十步;蟹(有)六跪而二螯
倒裝句: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狀語后置)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定語后置)
設計意圖:了解句式特點是為了更好理解句子翻譯句子,本文一些句子的句式特點以前也接觸過,這類知識主要由學生自己完成。而“定語后置”屬于新知識點,所以在講解時予以側重。
簡要實錄:學生能積極主動發言,說明對舊知識掌握的較好,實現了師生互動。對“蚓無爪牙之利”這一定語后置句存有疑惑,經點撥后明白了該句式的特點。
3.理清本文的寫作思路,學生根據文章結構另選話題,擬寫提綱,從而遷移運用。
(課件投影)剛才我們一起積累了本文涉及到的文言知識,弄清了文章大意。下面請大家獨立思考,理清文章的結構。本文是荀子論述“學習”的一篇文章,你們能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嗎?為了加強對這一中心論點的論證,作者從哪些角度進行了進一步的闡釋和論證?請前排的同學轉過身,前后6人為一組對上述問題進行探究,并且選出各組的中心發言人,說出本組的觀點。
步驟:
1.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用紅筆在下面劃線。
2.明確每段的段落大意,用列小標題的形式自己組織語言概括段意。
3.想一想,本文的中心論點與分論點之間有何聯系,為本文列出提綱,理清層次。
(提示:請注意文中的比喻句,認真思考這些句子與“學習”有何關系,作者運用比喻到底想要說什么。)
總結:從以上圖表,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本文的結構,這一結構和文中所用的對比論證、比喻論證的方法值得大家借鑒。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更清晰地理清文章脈絡,提高他們歸納概括的水平。
簡要實錄:學生以組為單位共同討論如何根據文章脈絡列表,如何概括段意,隨后有兩組派出代表上黑板寫答案,研究探討的氣氛很濃。然后出示結構圖,明確中心論點和分論點,以及所用的論證方法。
三、拓展探究,遷移深化
(課件投影)《勸學》這篇文章,中心明確,條理清晰,語言樸實。作者運用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形象生動地論述了學習的目的、意義、態度和方法,可謂議論文中的佳作。
要求:請仿照本文結構及論證方法,以“面對挫折”為話題,擬寫提綱,不少于80字。在擬寫過程中,調動自己所積累的素材,結合生活中人們對待挫折的事例仔細思考如何圍繞中心論點確立分論點,提筆寫在本上。然后向全班展示。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結合學習本課的收獲,聯系實際生活,思考如何積極樂觀地面對困難,促使學生運用所學方法更好地進行議論文寫作。)
(簡要實錄:學生思考、寫作,教師走到學生中間適當加以點撥,寫完后全班進行交流。)
(作者單位:內蒙古北方重工業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