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嘗試教學法在數學教學中廣泛應用,這是由數學學科的特點決定的。數學知識一般新舊銜接緊密,讓學生立足實踐,由舊入新,完全合符認知論的基本規律,也適應小學生好奇好動的嘗試心理,然而語文閱讀教學能否借助此法?我認為完全可以。首先,語文學科特點與數學學科特點有相似之處,語文知識隨年級的升高,也體現了由淺入深的原則,新舊知識的銜接雖無數學學科那樣緊密,然而新舊之間的過渡還是能明顯區別的,有了這個前提,在學生掌握舊知識的基礎上,培養兒童探索興趣和創造能力,完全可以進行。其次,嘗試教學法規定立足于“嘗試”、“實踐”,提倡學生親口嘗梨子,讓學生在“練”中“學”,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有利于培養學生創造能力,對于培養新時代有開拓精神的人才,是切實有效的措施。再次,語文閱讀教學的根本任務在于教會學生自己學,“教”是為了“不教”,寓教于樂。嘗試教學法可以讓學生通過自己反復嘗試,發現知識規律,得到新的學習方法,對于今后新課題的學習無疑是省力省時的事,完全合符教育的大方向。
由于小學生年齡、見識、能力差異較大,嘗試教學法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可因年級而異,采用不同的嘗試方法。
小學低年級學生年齡特別小,知識也極有限,低年級語文課本多數帶有插圖,根據低年級語文以識字教學為重點的教學目標,采用嘗試教學識字,一般做法可以:
1.談話引趣,看圖猜意。揭示課題時,教師通過簡短的談話(或對話)喚起兒童學習的興趣,然后,讓學生結合插圖,試述圖意,初步明白課文主要講的什么事。學生試述時,教師可以必要的引導,以激發他們口頭表達的興趣。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運用已認識的熟字和插圖初讀課文,劃出課文里不認識的生字。
2.以文帶字,嘗試理解。讓學生利用拼音,試讀劃出的生字,看看自己能讀準幾個,能記住幾個,再說說是怎么學會的。學生可憑借熟字及拼音知識,認識課文中出現的生字,再聯系上下文看插圖,讀課文里出現的生字(詞),看能理解多少詞義。學生嘗試認讀時,教師作必要的巡回指導,吸收反饋的信息。
3.檢查交流,討論疑難。對學生嘗試認讀的一部分生字,組織學生交流,總結識字的方法,學生憑借拼音工具、插圖、生活常識,上下文的熟字解決一些生字的音、形、義,興趣高,效果好。加至教師適時引導,討論疑難可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提高識字能力。
4.重點指導,鞏固提高。對學生自學中不能嘗試認讀的生字,教師再作重點指導,作引而不發的點撥,或指點插圖,或利用電教手段,使學生理解字義。對容易寫錯的字,教師要作必要的書寫指導,啟發學生最佳識記辨析的方法。另外,對識字中出現的常用詞教師再從語言文字訓練加以指導,用詞說話,培養學生求異思維能力,舉一反三能力。
這樣將識字與發展學生認知能力、語言能力聯系起來教學,全面體現了語文教學的基本要求,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體現當前素質教育的大方向。
小學中年級是承上啟下的過渡階段,語文學習的重點是段的訓練,到了后期逐步向篇的訓練過度,中年級的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文化知識的增多,已有了初步的觀察、理解、思維能力,采用嘗試法教學,一般做法可以:
1.嘗試準備,掃除障礙。課前對課文中的主要生字詞及文章的主要內容,教師可要求學生運用低年級所學的識字能力及理解能力進行預習,初步掃清閱讀障礙,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做好課堂教學的準備工作。
2.嘗試閱讀,析句明義。課堂教學時,教師可根據課文的基礎知識重點及文章的結構特點,出示嘗試題,讓學生閱讀課文,通過獨立思考,聯系上下文理解課文主要生字詞及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教師組織討論交流,達到析句明義的目的。
3.演義釋疑,理解重點。為突出課文思路或課文重點段落內容,教師可根據段的教學需要精心設計幾個思考題,讓學生快速讀課文,進行嘗試釋疑訓練:①讓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討論思考題;②師生共同討論思考題。嘗試釋疑的目的實質上是在老師的指導下,引導學生對課文及課文主要部分作嘗試分析,讓學生自己去經歷老師鉆研教材那樣的認知過程,去體會作者的思路過程,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加深對文章段的構成的認識,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4.精讀課文,嘗試歸結。在學生較深刻地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有感情地誦讀全文,精讀課文重點段,熟讀成誦。最后用重點段帶動全篇,從課文的整體上啟發學生去嘗試挖掘課文的主旨,概括各段的段落大意,及文章重要的寫作技巧,進行抽象思維能力訓練,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
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是進行篇的訓練,要讓學生自覺地獲得知識,嘗試教學法是最好的方法。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應用嘗試法,一般做法可以:
1.嘗試閱讀,感知重點。課前教師根據課文基礎知識及課文主要內容精心設計若干思考題,要求學生結合思考題仔細閱讀課文,運用學習工具書,已掌握了的學習方法嘗試解答思考題,讀通全文。這樣學生通過閱讀思考,自己掃清障礙,既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又培養了他們的自學能力,同時通過閱讀發現,可以感知課文的重點。
2.嘗試分析,理解重點。抓住關鍵,讓學生細讀課文,可先要求學生找出最能深刻表現中心或最能體現人物形象的語句,然后教師針對重點語句,由表及里地出示嘗試題,要求學生再細讀課文,找出課文中最能反映中心的具體事例,想想作者是怎樣通過這些具體事例表達中心的,是怎樣把這些事例寫具體的,經過討論、交流,達到讓學生理解課文重點的目的。
3.嘗試發現,釋疑解難。根據作者思路,文章的主線、副線,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去嘗試發現主體和客體、主要內容和次要內容之間的聯系。再聯系課文內容,想想主體與客體、主要內容與次要內容的不同表達手法,了解作者為突出重點的巧妙構思,運用的寫作技巧,要表達的文章中心,從而由具體到抽象地理解課文的深刻含義,達到釋疑解難的目的。
4.嘗試練習,舉一反三。課文分析結束,教師可根據課文里的基礎知識及基本技能的目標精心設計適量的練習題,讓學生嘗試練習,以檢查嘗試教學效果。對嘗試練習中發現的學生還未理解的內容,教師再作重點點撥,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掌握。最后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對課文的難點,通過師生共同討論解決。結束課文時,為了鞏固學習效果,深化所學技能,對課文的基礎重點及讀寫重點適當延伸,讓學生舉一反三,以提高他們的求異思維能力。
由于語文學科涉及的語文知識范圍較廣,基本訓練的項目較多,所以嘗試教學法在語文教學中不可能像數學教學中那樣可用基本模式,應根據教材特點、學生特點和班級特點來決定教學程序,應根據“先學后教”的精神靈活運用。
(作者單位:貴州省湄潭縣洗馬鄉小塘壩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