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隨著生態學理念對教育教學領域的滲透與影響,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開始重視課堂教學的生態屬性,實施注重內涵要求的“建構式生態課堂”,是課堂教學改革發展的需要,是學生在全面發展基礎上實現個性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新課改 生態課堂 策略
第一次接觸生態課堂的理念是在教研室開展的一次教研活動上,劉老師通過一堂別開生面的生物課,向我們展示了生態課堂的內涵,課題是《DNA 是主要的遺傳物質》,劉老師在課前做了大量的準備,運用了身邊輸液管的滴壺模擬大腸桿菌,一個個小小的塑料棒和毛線模擬噬菌體,通過學生自己操作模擬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的過程,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接著在2012年的暑期培訓中又系統的學習了生態課堂的理念,深感生態課堂的重要性,經過本人的實踐和摸索,現談談實現生態課堂的幾點策略。
一、課中有“趣”,運用生活化教學
生態化生物課堂毫無疑問應該是生動活潑、欣欣向榮、充滿生機的,其目標指向就是讓學生感興趣,要使課堂學習充滿趣味,不能脫離實際,要采用生活化教學。
第一、結合學科特點、運用生活實例。如光合作用這一節理論性強,想要把整個過程徹底理解并應用,不少學生存在著一定的困難。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先利用一些實例,讓學生接觸這方面的知識。比如我們可以這樣開頭:請同學列舉出今天早餐的主要食物,分析這些食物與綠色植物的關系;在種植大棚中,為什么不用綠色的塑料蒙,而是無色的;新疆地區的哈密瓜、葡萄干為什么要比內地的甜等等。
第二、走進自然,引導學生學以致用。比如我們曾選取了縣城西部的西雙湖作為考察對象,課題由小組自行擬定,有的小組調查了西雙湖的生態系統,有的小組調查西雙湖某植物或者動物的種群密度,或者調查物種豐富度,這樣各個小組交流的時候,更立足于自然,更親近,更有發言權。在課堂教學中不能僅僅局限在有形的教室,更應盡量將課本上的知識拓展到課本外,創造一定的條件,從學生的生活經驗中提煉相關情境,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使學生學會提問,善于提問。
第三、利用多媒體,圖文并茂。比如我在講生物群落的演替的時候,我播放了在西雙湖同一個區域建設時期不同階段植被變化的情況。還有在講細胞呼吸原理應用的時候,我拍了幾張人們早上晨練的、農民給莊家松土的、面粉發酵的、還有人們自制葡萄酒的過程等等這些圖片。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和他們所熟悉的情景,學生看到這有趣的圖片,頓時興趣高漲,學習的積極性一下子大大地提高了,學生的思維一下子就活躍起來了,理解起來也簡單多了。
第四、通過生物興趣小組,及時和生活接軌。利用我們周圍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比如連島海邊,花果山,漁灣這些風景優美的地方,每到一個地方,可以布置學生對當地的生態系統,生物群落進行調查,對不同植物分類處理,還可以對這些地方的環境進行調查,利用這些有趣的活動,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積極探索的興趣,還可以灌輸欣賞美、保護環境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二、營造和諧、充滿活力充滿愛的課堂
課改一路風塵仆仆地走過,從一知半解到實踐領會,多少也有些感受與收獲。過分強調教學過程的預設和封閉是傳統生物教學的一大弊病,教師似乎只想到自己怎樣教,卻忽視了學生怎樣學,使課堂變得機械、沉悶、程式化,也使課堂缺乏應有的生氣和樂趣,因此課堂出現了“生態危機”。在課堂上營造和諧,充滿活力充滿愛的氛圍是生態課堂的重要內涵。
第一、生態化的生物課堂上,師生間充滿了應該充滿了“愛意”。有“愛意”課堂就會由此變得輕松,教師才會游刃有余地教,學生才能自由自在地學;課堂上有了“愛意”,師生間才會尊重與理解。我們班上有一個學生總是比別人“滯后”半拍,一個知識點過去了,大家都進入下一個教學內容了,他忽然會問到上一個知識點為什么會這樣解釋?其他同學會嗤之以鼻,每次我都會停下來,和他說我們課后再交流一下,下課后,我會走到他身邊,跟他探討剛才的問題,結果一段時間下來,他的生物成績讓人不得不刮目相看。教學實踐證明,一個被教師喜愛的學生,常常充滿信心,朝氣蓬勃,積極向上。良好的充滿愛的師生關系,自然而然會形成的和諧的教學氛圍。
第二、生態化的生物課堂,應該是充滿活力的課堂。積極提倡學生的自主探究,促進學生生命活力自然流淌,生態化的生物課教學堂,一個顯著的特征是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親手營建屬于他們自己的生活。而探究性學習主要是指學生在學科領域或現實生活情境中,通過發現問題、調查研究、動手操作、表達交流、體驗生活等探究性活動,獲得知識、技能和態度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讓學生自己去感悟、體驗。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能夠體驗到求知欲、創造欲的滿足,能夠逐漸地認識到自我存在的意義和自我價值的實現,也讓學生懂得自尊、自重,并且知道怎樣去尊重別人,如何充滿自信地學習、積極參與各項有益的活動,最終使自身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張揚。
生態課堂是我們追求的理想課堂,也是一種全新的教育追求。建構生物生態課堂是一個綜合的過程,以上的做法并不是孤立進行的,我們要把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只有適時、適度地發揮各種因素的力量,才能達到如期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黃大龍. 生態課堂,教育的又一種追求,《生態教育》,2008年第1期.
[2] 張向葵. 教育生態,課堂教學監控的鮮活生命[J]. 教育科學研究,2003.7/8.
[3] 黃憶春. 生態主義課堂教學觀的再思考[J]. 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03(1).
[4] 李聰明. 教育生態學導論[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單位:江蘇省東海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