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已成為社會的共識。伴隨著新一輪教材改革的實施,廣大教師都在想方設法突出以學生為本,以促進學生發展為本。作為一名從教近三十年的語文老師,愿就如何培養與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結合自己多年的工作實踐,談談本人的一些粗淺認識。
一、要精心組織課堂教學,向45分鐘要質量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指出要“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這就涉及到我國教育界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育模式等等一系列重大改革。筆者認為:千改萬改,課堂教學理當成為素質教育的主戰場,它應當是教育教學工作的重中之重,因為它最能體現教師的能力和水平。連續多年的應試教育,使得許多教師自覺或不自覺地把課堂教學的主要精力傾注于少數升學有望的學生身上。上課時,往往只注重好學生的知識接受情況,而忽略了大多數學生,故而更無心顧及如何組織整個課堂教學。殊不知,這是有悖于教育教學的基本要求的,課堂45分鐘的質量自然也就無法保證了。多年來,在組織教學過程中,我一向堅持自己做到課前精心備課,對每堂課教學內容的目的,重難點以及先講什么,后講什么,需說明什么樣的道理,采用什么教法等等問題都做到心中有數,所以在講課時,我的精力基本上集中在如何組織教學的過程之中了。課堂上學生們的一舉一動,一笑一眸盡收眼底。教師隨時根據學生的反應,及時調節教學進程和難易程度,采用幽默風趣的語言,吸引廣大學生的聽課注意力。上課時,我特別注意用眼神去觀察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讓他們感到老師時刻在注意他們的聽課情緒,感受到老師不但沒有因為他們的基礎差而嫌棄他們,反而在時刻關心和愛護他們,從而激發他們對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從聽不懂,不想學,逐步過渡到聽一點,努力學。有時候,我還有意提問一些簡單的基本問題,如課文導讀中涉及到的作家簡介,課文提要,課文生字詞的注釋,甚至于照本宣讀的問題讓他們作答,好使學生從成功中品嘗到學習的樂趣,也培養了全體學生仔細讀書的好習慣和集中注意力聽課的好習慣。
相反,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不善于組織教學,胸懷全體學生,即使再有淵博的知識,也不能提高學生的整體水平。久而久之,面向全體學生也就無法付諸實現,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更是無從談起。
二、要努力改進教學方法,突出語文教學的靈活多樣性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方法選擇運用得當,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方法恰當的主要標志是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的思維既活躍又緊張,從而保證課堂活而不亂,使上課能順利而有效地進行。方法恰當的根本前提自然是教師的精心備課,胸中有數。語文教材內容的豐富多樣性及編排體系的難易連貫性,也決定了語文教學方法的靈活多樣的可行性。例如,對于難度較大的課文,可采用問答、釋疑式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除教師有重點的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討論回答外,還要鼓勵學生多提問題,大膽質疑。學生質疑后,教師要善于引導,展開討論。在討論中,應允許學生對同一問題有不同的觀點和見解,即使學生爭論得面紅耳赤也沒有關系。學生的提問如果有獨到的見解,教師就要熱情鼓勵,教師的解答如果學生有不同的看法,也允許學生保留或進一步展開討論,避免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有些問題,可以求同存異,不必強求學生接受他沒有想通的結論。對于自讀和少量容易的課文,可采用導讀測試式教學法。由教師設計一些閱讀步驟,要求或題目,讓學生自讀完成,教師可在檢查自讀時,適當予以點撥和糾正。
筆者在實踐上述兩種類型文章的不同教法時,慣用的做法是采用“小組搶答,爭奪錦旗”的方法。即所有的問題均交付學生質疑,思索,討論,然后交由學生回答,辯駁,搶答,再由教師,全班同學裁奪是否給予獎旗。難度稍大的問題,教師還采取懸賞多面獎旗的方法,某些問題只要被平時成績不太理想的學生答出,就給予增發獎旗的方法。實踐證明,這種做法,許多學生非常感興趣,大概是符合初中七、八年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吧。筆者有這樣的體驗,我所帶的學生,在七年級時往往只能按部就班,到了八、九年級則就能運用自己所掌握的語文知識“指點江山”了,大有“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勢頭。每每這時,筆者就會感到由衷的喜悅,因為這不正是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提高的表現嗎?
另外,對于古文,小說,特別是中外文學名著的教學,可采用講讀式的教學方法,但務必堅持做到精講。精講,方能突出體現科學性的知識點;精講,才能擠出實踐練習的時間。為了把精講落到實處,我的做法是:其一,時間上“限講”,一般講讀課,最多用五分之三的時間講述,絕不搞“滿堂灌”。其二,內容上要有選擇地完成要點,只講最需要講的內容。有2至3個要點的課文,一般只選一個。
總之,語文老師要善于思考,刻苦鉆研,具有駕馭教學藝術的能力,從而保證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左右逢源,輕車熟路,幫助學生迅速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
三、要加強語文課外活動指導,培養學生綜合的語文能力,造就培養社會需要的語文人才
如今,隨著歷史的進步,時代的發展,客觀上對教育教學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語文老師,眼光不能只局限于小小的教室里。在大膽改革課堂教學,打好文化知識基礎的同時,應積極鼓動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外活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手能力,發揮特長,增長才干,以鞏固從書本上學到的知識,發展智力和培養能力。這種指導思想也是符合語文新課程標準的。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便是這一思想的集中體現。
語文教師必須明白:語文這一學科的基本特征之一乃是它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它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幫助廣大學生通過對這一交際性工具的認識和掌握,以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這就表明,語文訓練與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聯系生活進行語文訓練,有利于學生活躍,主動地學習,有利于學以致用和學文育人。為此,對于語文活動的開展,必須高度重視。要加強對學生進行從事語文課內外學習活動意義的認識,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計劃,包括活動的具體內容,步驟,方式,要求等,以避免活動開展的主觀性,盲目性和隨意性,從而增加活動的導向性,以使學生能自覺主動地去完成各項要求,循序漸進,逐步落實,學有所得,增長才干。
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曾嘗試做了如下一些活動:①設置建立班級圖書角。每接收一屆新生,要求他們每人湊集兩本課外書,交付班委干部專人負責,每兩月更換一次。這樣,每個學生每學期只要準備四本新書。學生樂意,家長也滿意。②創辦文學社。我們城關中學是一個規模很大的學校,已經成立了一個名叫“心語”的文學社。經過該社編輯部的層層選拔,我班學生被吸收的人數較之其他班級多了不少。我把這些學生分成了“采訪組”、“編輯組”、“板報組”等小組。“采訪組”及時采訪、報道校園內外新鮮事宜,然后將稿件遞交“編輯組”。由他們負責審定,修改,再交付“板報組”。由他們負責安排稿件的發表方式,或安排在班級“作文園地”,或安排在班級“黑板報”上,或遞交學校“心語”編輯部,或決定向報社投稿。此舉一出,學生們興致很高,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每期我校《心語》雜志選中我班同學的文章均較多,極大地調動了我班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去年,我班學生參加全國“感恩”書信大賽,有好幾位還入圍了安徽省二、三等獎的好成績。③剪報,輯報,學做知識卡片,自編手抄報,板報。此方法,老師從七年級始便有意識地加以指導,讓他們學會如何去做,到了八年級便開始加以評比了。上學期,筆者結合單元測驗要求,決定讓學生舉辦一次手抄報評比競賽。結果120多名學生都成了“小記者”、“小編輯”、“小評論員”,他們人人動手,閱讀報紙,采訪家庭,社會,學校,編輯,設計,排版,抄寫,忙得不亦樂乎。一個星期內,優秀手抄報便展出了。這不僅培養了全體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了學生的視野,而且培養了他們的動手能力,豐富了校園文化。④鋼筆字,毛筆字書法指導。我們城關中學響應合肥市教育局的號召,成立了藝術體育“2+1”活動領導小組。為配合學校各社團活動的開展,我們首先在班級進行思想宣傳發動,鼓勵大家繼承祖國文化傳統,努力寫得一手好字。我們在班級成立了鋼筆字、毛筆字書法興趣小組,利用學校課外活動時間,專門下載了龐中華書法知識講座視頻,組織學生學習,并購買了有關字帖模仿臨摹。效果十分明顯。⑤小片段,小作文,小日記訓練,口語訓練,故事會,演講會比賽等等,形式多樣,豐富多彩。通過上述各項活動的開展,既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又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對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無疑起到了一定的促進和推動作用。
四、要不斷改變自身知識結構,迎接未來社會對教師的挑戰
素質教育,顧名思義,就是培養基本素質的教育。它包括自然素質,心理素質和社會文化素質,其中后兩項內容都是后天培養的。我們的教學就是要強化它,培養它。教師們要更好地做好工作,就必須自覺地改善自身的知識結構。如需學會運用電化教學,學會掌握電腦,計算機運用知識,以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還必須深入研究語文素質教育規律,掌握教育教學藝術。只有了解教育的客觀規律,熟悉學生的心理特點,講究科學的教育方法,才能獲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再者還要有廣泛的興趣和愛好,語文教師不能孤陋寡聞,要有強烈的求知欲,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使孩子們身上智慧的火花燃燒得越來越旺。有人說:“語文教師應是個雜家”,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總之,學生語文素質的培養是一項復雜的工程,需要我們廣大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從心理能力和必備的知識基礎等方面綜合考慮。不斷順應改革發展的需要,辯證施教,使學生成為想學習,會學習,能學習而又能學會的人,成為能適應未來社會的有用人才。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長豐縣城關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