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許多優秀教師教學中都有一股“源頭活水”,在教學思路設計上努力求新,把課上“活”。我覺得還要在教法上真正變注入式為啟發式,達到教學和諧交流,把學生教“活”。“活”上切實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果的必要保證。
一、廣聞博采,不斷引進時代“活水”
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要把課文作為傳授知識、發展能力的基本依據,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而應根據具體的教學目的和實際情況的需要,廣聞博采,時時引進時代的“活水”,增設“文化快餐”,如每堂課拿出三五分鐘,開設“三分鐘演講”、“每堂一詩”、“每課一人物”等欄目,同時指導學生閱讀課外書,進行名著導讀,充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每兩周拿出一堂課展開交流,談談各自的閱讀心得體會,漫漫地學生們的文學鑒賞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自然而然,閱讀寫作能力也提高了。更重要的是培養了濃厚的讀書氛圍,所以我要求他們每天讀一篇課外的文章,學生們也總是樂此不疲地到處淘寶,當讀到美文佳作,總要與其他同學分享。另外我也總會把自己掏到的富有時代氣息的“活水”及時澆灌給他們,如每年的“感動中國”人物的先進事跡介紹,既讓他們從中受到感染,同時也豐富了學生們的寫作素材。還有認識現時代著名作家,引導學生們閱讀他們的經典名著,與名家對話……
二、精心設計,努力優化教學思想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思路,力求拿出個人在處理教材和安排教學步驟上的最佳思路。
1.重視課堂導語、結束語的設計
如果把教學比作一首樂章,我追求“起調”扣人心弦,“主旋律”引人入勝和“終曲”余味無窮。一堂課開頭數分鐘導語的作用不容忽視:介紹一個故事、一幅對聯、欣賞一幅畫、設置一個情境……好的導語像磁鐵一樣吸引學生認真求知,課堂引入就掀起一個小高潮,“起如爆竹,結如鳴鐘”,我們可以嘗試以點評課文、課文續寫、排演課本劇等方法結課。比如點評課文,就是指導學生在充分品讀作品的基礎上,一片言只語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可以只談文中的某個細節,某個側面,但要從較新的角度切入,用簡潔優美的語言,這一訓練既活躍課堂氣氛,又可帶動學生深入研讀課文,提高鑒賞能力從而獲得趣味盎然的學習效果。
2.選好突破口,教出新意
順著課文段落先后,從段首依次分析至篇末,這種教法雖有普遍適用的價值,但是一味拘守,也會湮沒某些課文的特色,還可能使學生的思維形成定勢,難以生動活潑地發展,設計有新意的教學思路,需要我們以自己的發現、感悟為契機,從課文中選取關鍵性的語句或問題作為切入口,奇峰突起,優化課堂組織過程。
三、啟思導學,積極改進教學方法
運用教學方法,應使教法建立在學法的基礎上,強調學生主動積極的思考和實踐,教師主要起激勵、組織、點撥、引用的作用,用葉圣陶先生的話來說,就是“幫著學生學習”。
1.巧設思維情境,激發學生創設欲望
我們要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心理需求創設一些具有啟發性和開拓性的問題,并不失時機地提出來以觸及學生的興奮點,激發其求知欲,撥動他們思考的琴弦。例如教學《背影》一課,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可創設如下問題:文章為什么不刻畫父親的正面形象而寫“背影”呢?課文幾處寫了父親的“背影”?“背影”在行文中起了什么作用?如果讓你寫父親的“背影”,你如何構思呢?……這樣的問題一旦出現,學生學習情緒也就隨之而“活”了起來。
2.點撥學習思路,鼓勵學生大膽想象
我們要指導學生突破課文情境,把思維的領域擴展到更加廣闊的生活空間,從而提高學生的認識和想象力。如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為我們再現了“百草園”豐富多彩的自然景物,使我們同魯迅先生一樣,體味到了其中無限的樂趣。倘若我們走出“短短的墻根”一帶,還會想象出哪些充滿情趣的情境來?
此外,我們還可以積極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創設具有吸引力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并協調多種教學方法之間的關系,把各種方法結合起來使用,能夠使學生找到更合理的掌握知識、增長才干的途徑,真正提高學習活動的效率。
(作者單位:江西省瑞金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