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教學過程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小學英語和中學英語是我國基礎教育階段彼此獨立又相互連接的,密不可分的兩個學段。傳統的英語教學只重視學生的智力因素,注重對知識的灌輸和傳授以及解決疑難問題,而往往忽視了非智力因素的運用。而英語作為一門語言,融合了人際間思想、感情、信息的交流。它是一門有生命的學科,因此不論教的人還是學的人只有把真情實感投注到這個過程中,達到師生間的融洽才能真正的使這門課活起來。人們在分析中小學英語銜接教學過程時,總傾向于把注意力集中于教學中的認知系統的銜接,而往往忽視了另一個重要因素的存在,那就是情感因素。從靜態角度透視,教學中情感因素的銜接存在于教學的三個基本要素之中。教師,學生和教材是構成教學中認知系統的三個基本要素,同時這三要素中所具有的情感因素,也是構成教學中豐富而復雜的情感現象的三個源點,為中小學英語銜接教學中實施情感教學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也為以情感為契入點,提升中小學英語銜接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礎。
一、教材中蘊涵的情感因素
情感是人在實踐活動中產生的。各種實踐活動給人以豐富的情感體驗。當教材內容涉及直接反映人類實踐活動以及直接反應人在活動中的思想感情時,期間所蘊涵的情感因素,便以顯性的形式體現出來。有些英語的教材內容主要在于反映詞匯知識和語法結構,并不帶明顯的情感色彩,但在反映詞匯和語法的過程中,仍會不知不覺地使人感受到其中隱含的情感。譬如:牛津教材7A unit 6一課是圍繞Fashion show為話題展開的,曾經有一位老師為了提高學生興趣,設計了讓學生在課上進行時裝表演的活動——讓學生穿上自己最好的衣服,在教室的行間里學模特走來走去,最后還進行最佳表演獎的評選。說實話,這就是一場純粹的表演秀。我在教授這節課時,也讓學生進行了一次時裝表揚。但是時裝表演中,當有學生作為模特在表演時,我讓一些學生配以英文進行解說,我自己也親自參加到表演中,一下子就拉近了與學生的關系。另外,我根據教材里的重難點,設計了一個猜人活動:讓一學生對班上的另一名學生的典型著裝進行描述,然后發問,看誰最先回答正確。如:She wears a red skirt, a pair of boots. Who is she?此活動既能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鞏固剛剛所學的表達方式,又能培養學生關注身邊的同學,增進學生之間的友誼。在活動結束前,我又提出了課文中孩子門舉行表演的目的——為希望工程籌款。順著這條情感線索,我們又一起討論,我們能為自己身邊的同學,朋友做些什么呢?這一系列活動充分挖掘了教材的情感因素,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得了知識,提升了品格。
二、教師的情感
教師是構成教學中豐富而復雜的情感現象的一個源點,但這個源點與教材是不一樣的。教材是物,而教師是人,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人。我們不僅自己具有一定的情感,而且也能接受外界的情感刺激,并對周圍學生施予情感上的影響。同時,由于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其主導性地位決定了教師這個情感原點對整個教學中的情感活動,具有更大的能動作用。教師與剛升入初一的學生在共同教學活動中必然結成一定的人際情感關系。這樣的情感不僅包括教師對學生個體的情感,而且包括教師對學生群體的情感。不管教師本身是否意識到,這種情感都是存在著的,只是存在的狀況不一樣。有的教師從肩負的責任出發,對學生有一種特別深厚的感情,似母愛,又勝母愛,有的教師只是將師生關系僅僅看作是“教”與“學”的關系,缺乏情感上的滲透和升華;更有甚者,把學生作為自己的對立面,視為盡給自己添加麻煩,惹事生非的人,產生情感上的抵觸和逆反。作為初一新接手的英語老師,我就特別重視情感對于學生學習英語的催化作用。比如在教學過程中,評價學生活動時不僅有Wonderful! Great! Excellent! Well done! Good job!等,并結合以飽滿的情緒、微笑的表情,可讓他們品味到被肯定的喜悅。而對表現欠佳的,也絕不加以斥責或冷嘲熱諷,而是說Take it easy! Try again! I know you can do better next time! That's Ok!使他們感到自己也在不斷進步,從而消除懼怕緊張情緒。當學生做的好時,一個微笑一個大拇指甚至比夸獎更有意義。而在學生害羞、憂郁時給與鼓勵性的微笑。當小組活動時,我來到小組中間認真聽,參與其中。對個別趴在桌上或沒聽明白指令的學生,我常常會拍拍他的肩膀,小聲告訴他活動內容。這樣學生明白老師是真心真意地對待他們,就達到了情感教育的目的了。
三、學生的情感
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一個基本要素,是構成教學活動中豐富而復雜的情感現象的又一個源點。與教師一樣,學生也是一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人。他也具有一定的情感,也能接受外界的情感刺激,并對周圍的同學,乃至教師施予情感上的影響。但學生與教師又不一樣,他們是教學的對象,又是處在身心發展過程中的尚未成熟的個體,在教學活動中他更多的是接受外界的情感刺激,并進而促使其內部情感的形成和發展。從教學活動這一特定的背景上審視學生情感,也可粗略分為以下方面。
1.對學生活動的情感
學生對學習活動的情感,反映了學生的基本學習意向,對其學習活動有著巨大影響。對學習活動的積極情感的培養是教學目標的基本組成部分。課堂上,我常常會設計出
不同的題目,在不同的環境、形式中,讓盡可能多的學生參與教學,參與語言實踐。比如,對話練習不會只叫兩個學生在臺上表演,用同樣的時間,可以將學生分組,讓更多的人參與。英語是一門語言,是在語言實踐中練會的,所以,課上、課下要盡可能讓學生多聽,多說,多表演,多練習。在學校舉行的各項課外活動中,也能看到我班學生活躍的身影。在面向全校的英語播報中,在圣誕舞臺劇表演中,在英語角切磋口語中,學生們對英語活動的喜歡與日俱增。
2.對英語課程的情感
對具體課程的情感與對整體學習活動的情感并不完全一致。這是局部與整體的關系。在教學實際中,有不少學生雖對學習活動在總體上并不十分熱衷,但對某些課程頗有興趣,有著良好的情感。同樣,有的學生對總體學習活動很有熱情,但對其中某些學科則缺乏興趣,甚至反感。這是極普遍的現象。由課程的情感對具體教學活動的影響,更為直接而明顯。事實上,學生對學校學習活動的情感。也是由這些具體課程的情感積累和升華所致,應在教學活動中受到所有教師的高度重視。在英語課堂上,我們要盡可能地為教學活動創造美的氛圍,從而讓學生感受到英語語言之美。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要注意采用積極的心理暗示,讓它化作一股巨大的動力,使學生把暗示轉變成自身需要,不斷鞭笞自己;教師不僅做導演,也要隨時做個群眾演員,與學生尤其是英語學困生打成一片,融成一體,真正成為師生學習活動的經紀人,學生自主探究活動的引路人,教學相長過程的受益人。如教授牛津7A unit 3的課文“Let's celebrate!”一課,我設計了這樣的環節: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將喜歡相同節日的學生分為一組,進行演講比賽。題目為“My favorite festival”。組與組從發音,神態,語言優美性,流暢度等方面進行pk。我根據自己的喜好也以學生的身份加入其中的一組,與學生共同進行演講比賽。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而且能拉近師生距離,更好地與學生心心相印,情感交融,達到師生情感上的共鳴。在平時,我也會利用celebrate Teachers' Day卡片制作大賽,Christmas游園聯誼,New Year Party等活動,激發學生對英語課程的興趣。
3.對教師的情感
初一新入學的學生對教師的情感最初總不免帶有敬意的色彩,尊敬是對教師的最基本的情感成分。但隨著師生接觸,交往的深入,這種情感也會發生變化。有的學生由對教師的尊敬,發展為敬愛,愛戴;有的則由尊敬演變為敬畏,畏懼;有的甚至惡化到對抗,憎恨的地步。命令、威脅與懲罰的“控制性”師生關系壓抑了學生學習語言的交際欲望,妨礙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及創新思維的發揮。而親密融洽的師生關系是教師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的重要保證,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條件。尤其是對待新進入初一的七年級學生,在課堂師生人際關系上,要創設一種民主、平等、和諧、寬松的教學環境,使學生感到教師是自己的親密朋友,在教學及平時與學生和睦相處,以肯定和委婉的方式評價、鼓勵學生,在教學中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用平等商討的口氣與學生展開探討,這樣會使學生學習減輕恐懼、羞澀和壓力,從而學習變得輕松自如。
教與學的和諧關系,教師與學生的和諧關系,都只有在和諧的課堂氛圍中才能真正得到體現和落實。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只有在輕松和諧的環境里,思維才表現得最活躍。反之,在壓抑的思想環境里,在禁錮的課堂教學氣氛中,產生創造性思維是不可能的。在構建和諧課堂的過程中,情感是優化教與學,教師與學生和諧關系的催化劑,是和諧課堂的原動力,學生對老師的情感和態度對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可設想,一個對老師情感冷漠,態度抵觸的學生可以學習得很好。
學生是有個性,有思想,有情感的人,他們在課堂上的情感直接影響學習的效果,唯有積極的情感,才能使學生持久保持學習的興趣,相反,消極的情感不僅會使學生喪失學習的興趣,而且會影響學生的長遠發展。只有將師生的情感調整到最佳狀態,給學生帶去積極的情感,讓課堂充滿激情,教學效果才能得到保證。尤其是在中小學英語銜接教學過程中,以情促教,用情感架起師生之間的溝通橋梁,才能更好的提高學習英語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年版)》.
[2]《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年版)案例式解讀——初中英語》.
[3] 趙國忠. 有效教學最需要什么[M].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
[4] 盧家楣. 情感教育心理學[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5] 孟春國. 試論情感教學與英語課程實施[J]. 高師英語教學與研究,2003(4).
(作者單位:江蘇省宜興市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