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畢業熟悉的詞語有很多,比如離別,比如落淚,比如各自天涯。之前熱播的《中國合伙人》里有一場機場送別的戲,里面孟曉駿去美國,成東青和王陽送他。三個男人都哭了。我想許多人最怕的莫過于揮揮手,和熟悉人的作別。
高中是讀國際學校的張惠雯,高三那年提前了兩個月畢業。剛考完試的那天,她和另外三個姑娘搭乘去廈門的飛機,去了鼓浪嶼。用她的話說就是:“作為愛大笑的文藝女青年,我不能枉費了鼓浪嶼這么文藝的氣質。”所以,目的地是廈門。
那是一場少年不識愁滋味的畢業旅行,就像單純的結伴游玩一樣。幾個姑娘乘渡輪去小島,對著漆黑一片的海水大喊。“那時我們還年少,似乎所有的情緒都能這樣暢快淋漓地喊出來。”四個人抱著手繪地圖在島上轉,吃小吃,買紀念品,在沙灘上光腳走路。她說:“旅行時和生活在某個地方的感覺是不一樣的,即便是做同樣的事情,但仍然覺得旅行時候做的事情,很充實,能夠回憶起來。旅行讓我們很快樂,分別有分別的快樂。”
“旅行時候你會做一些平時覺得幼稚的事情,比如給坐在你旁邊的人寫明信片,比如講平時不會說的話。因為心是盛放的,你就不會顧及什么。這種狀態在上學的時候不會有。”聽她講起旅行的故事,你會覺得特別快樂。快樂變得像冬天
里的火鍋底湯一樣實在,沸騰、滾燙,它冒著熱氣騰騰的霧氣,讓周遭變得溫暖和暢。
與張惠雯相比,岳明的畢業旅行更傷感一些。大學畢業,一開始的時候并不覺得難過,幾場聚會和散伙飯下來,就漸漸舍不得了。親密些的朋友,你還能篤定你們能夠再見,可那個上課坐在你斜后方的同學,也許一畢業就散落天涯了。
昨天早上醒來,每個人還躺在寢室,中午吃飯的時候還在一起吐槽,而今天,各自就要說珍重和再見。
難過和失落成了主題的旅行,也許也是一次不錯的經歷。其實,畢業旅行的心境很單純,就像是在與象牙塔式的生活告別,給青春美好的日子畫個句號,僅此而已。
岳明一行人選了距離北京比較近的威海,在海邊放煙花、吃燒烤、喝啤酒,畢業的氣氛被酒精渲染,濃郁到讓淚腺發達的地步。岳明說:“畢業旅行就像一個結點,給大學時期的自己和朋友一個結束的儀式,一次任性的狂歡。”
那些天的奔波就像烙在齒輪上的印記,隨著時間的滾動,齒輪開始咬合每一寸回憶,疼痛而憂傷,甜蜜而美好。畢業之后,岳明也獨自去過青海、敦煌,搭車或騎車環湖,夜里逃票去鳴沙山。她說:“半夜里跑進沙漠,感覺像是逃難一樣的怕被人發現,挺刺激的。然后就在沙漠比較深的地方和旅伴躺下來看星星,等日出。那天流星特別的多。而且第一次逃時,被發現了,還被保安轟了出來,第二次還很順利,但是從沙丘上滑下來時手機丟了。接待我們掛失的人是前一天的保安。”這樣戲劇式的境遇很驚險刺激,也值得回憶,但畢業旅行時候的那種心境沒有了,再也沒有了。
許多人說,在路上是自私和逃避的行為。這并不見得都不對,至少對畢業旅行來說,她們更多的人可能是在創造一個共同的回憶。一份于她們而言不需要轟轟烈烈,卻值得永久珍藏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