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是現下最熱的生活話題,但是對現在常見的“養生講座”、“養生書籍”、“養生大師”一定要慎重理性對待,切勿一不小心上了“偽養生”的當。
清肺食品的迷思
社會上盛傳各種“清肺食物”:“白蘿卜治痰多咳嗽;雪梨燉百合、銀耳蓮子羹潤肺抗病毒;羅漢果茶清肺降火;木耳、葡萄、紫甘藍滋陰潤肺。特別推薦鴨血和豬血,清肺效果最棒!聽說礦上的工人,每天收工必吃一頓新鮮鴨血。”
其實粉塵是空氣污染中的主要因素。除了濃度,顆粒大小是粉塵污染的關鍵因素。顆粒越小,危害越大。大家熟知的PM2.5就是顆粒小于2.5微米的粉塵,它會沉積到肺的細支氣管里,影響肺里的氣體交換,導致各種呼吸道癥狀,甚至肺癌。
而對比空氣顆粒物與食物在人體內的動向,會發現食物分子跟空氣粉塵完全沒有見面的機會,自然也就無法“清除”粉塵。
在現代醫學中,并沒有“清肺”這個概念。中醫中許多“清肺”的食物,比如梨、冰糖、銀耳、蘿卜等等,一般是指這些食物能減緩跟呼吸道有關的癥狀,比如咳嗽、痰多等等。一些藥物和食物對減緩這些癥狀有幫助,所以也就被人們稱為“清肺食物”或者“清肺藥物”。可見任何一種食物,都無法清除或者減輕空氣中的粉塵污染物對肺的影響。“清肺食物”、“清肺保健品”,都只是噱頭而已。
“固元膏”的盛宴
自從一位養生明星在其熱賣的養生書中明確指出此物乃“保一家老小平安無事的大補之品”后,固元膏便大大流行起來,甚至出現超市、藥店斷貨的現象,還有很多人樂此不疲地自己制作起固元膏,大有掌握了“十全大補秘方”的喜悅。
固元膏的配方主要有阿膠、紅棗、冰糖、黑芝麻以及核桃等等。人們相信經過粉碎和高溫蒸制,上述材料就變成了補血補元氣的藥材。但是,一位美國食品工程學博士一針見血地刺破了這個美麗的幻想——
從現代食品學的角度來看,那些成分跟烤蛋糕、做冰激凌的食物成分相比,也沒什么更“寶貝”的地方。比如阿膠的主要成分是一種蛋白質;冰糖只是糖的一種物理形態;其他的成分里有人體所需要的營養成分,但是傳說中的神奇之處沒有得到過證實。
雖然說這些食物成分都非常復雜,不過在這種簡單加熱的條件下,一般只能發生交聯或水解這樣的簡單反應。用現代食品學的觀點來看,把幾種食品原料放在一起做成某種食品,只是為了好吃好保存,完全不會增加它的營養價值,更不會產生什么“神奇”的效果。而且,有些有價值的成分如某些維生素,經過長時間的加熱倒是有可能失去活性。
“竹鹽”的傳說
不知從何時開始,“竹鹽”成為消炎、抗菌、中和毒素的驚人良藥,它還能快速、徹底地鏟除血脂、膽固醇、酸毒等毒素,可以美容減肥,解決便秘問題。竹鹽還能堅固牙齒、改善口氣。
實際上,在權威的生物醫學論文數據庫中,僅能找到零星的幾篇對竹鹽進行現代科學研究的論文,并且都是實驗室觀察到的一些效果,還遠沒有進入針對人類的實驗階段,當然也不可能被任何一個國家的主管機構認可。所以,廣告中宣稱的竹鹽的作用完全是臆想。
竹鹽的烘烤溫度高達1000℃~1300℃,按照化學理論,在烘烤這樣的反應條件下,礦物質的種類不會發生變化,跟未經高溫烘烤的混合物沒有差別。
有機食品更有“營養”
一斤生菜28元,一斤牛肉65元……高昂的價格、精美的包裝,處處顯示著有機食品與平民蔬菜身份地位的區別。有機食品的興起,與接二連三的食品安全事件對消費者的打擊不無關系。然而,即便你狠下心來花費數倍于以往的價錢購買有機食品,結果也很可能是掉進另一個圈套:在各環節監管的缺失下,不法商家利用“有機”的外衣騙取高額的利潤。
有機食品也被稱為生態食品或生物食品,是目前國際上對無污染天然食品比較統一的提法。有機食品在整個生產過程中必須按照有機農業的生產方式進行,也就是說不能使用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等化學物質,不能使用基因技術,并且需根據國際有機農業生產的相應要求和標準來進行生產和加工。同時還必須經過獨立認證機構的質量控制和審查。
其實有機蔬菜和普通蔬菜的區別是在栽培方法上,它們最大的不同就是有機蔬菜使用自然肥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以及土地的浪費。但是從安全和營養方面上看,它和普通蔬菜沒有很大區別。在食品生產的整個流程中,任何一個環節的微小變化可能都會最終導致食品味道發生改變,因而包括土壤以及其他環境也只能說是影響食品質量的一個部分。
“高級”的橄欖油
橄欖油是一種植物油,最初在地中海一帶被食用。后來因為“可能具有”保健功能而流傳到世界各地,逐漸被營銷成為一種“高檔食用油”。廣告宣稱:橄欖油在生產過程中未經任何化學處理,所有的天然營養成分保存得非常完好,不含膽固醇,消化率達到94%左右。橄欖油對嬰幼兒的發育極為適宜,它的基本脂肪酸的比例與母乳相仿。無論是老年時期,還是生長發育時期,橄欖油都是人類的最佳食用油。
其實,橄欖油只是一種比較好的食用油,但并沒有比其他植物油明顯更高的營養價值。橄欖油的組成與母乳中的脂肪組成更是相去甚遠。橄欖油炒菜時其中的抗氧化成分容易被破壞,從而失去冷榨橄欖油“可能存在”的“營養優勢”。
用“高級橄欖油”炒菜,就跟用茅臺做料酒、用極品龍井煮茶葉蛋一樣,并不影響健康,只是花了高價而沒有獲得“實質上的好處”。
對于養生,我們似乎習慣于接受“專家怎么說”;習慣于跟風,唯恐落伍“品質生活”;習慣于心理安慰劑,“吃了感覺上挺好”;習慣于模糊,抱著僥幸的態度食用各種保健品。其實,很多關于養生的觀念也需要打假。
(責編: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