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黃河由于多沙善淤,變遷無常,改道十分頻繁,其中位于河南商丘的下游河道改道的影響最為深遠。這里的黃河故道因其滄海桑田的改造奇跡備受關注。勤勞智慧的故道人用肩膀擋住風沙和災荒,讓大荒丘變成了青紗帳。
今日的黃河故道,已成為果海綠洲——濕地、湖泊、森林密布,儼然一座屹立在大地上的“水長城”,被國家水利部確認為黃河故道濕地國家級水利風景區。

曾經繁華的渡口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也是一條害河,自秦漢以來,平均三年兩次決口,百年一次大改道,給商丘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1128年,南宋為防御金兵南下,東京守將杜充在滑州人為決開黃河堤防,造成黃河改道,向東南分由泗水和濟水入海。黃河至此由北入渤海改而南奪淮河下游入海。明萬歷年間工部尚書潘季馴,采用“束水攻沙以水治水”方略,動用了5萬民工歷時16年,修筑了南北兩條大堤,結束了黃河之災。1855年,清朝黃河又在河南蘭陽(今蘭考縣境)銅瓦廂決口改道,再次擺回到北面,也就是現在的河道——北流入渤海。黃河改道之后,南北兩道大堤就成了黃河故堤。
在黃河還流經商丘的時候,商丘梁園區的劉口鄉成為因水而興的“水旱碼頭”,它以優越的地理位置,成為“金道口,銀馬牧,不如劉口一晌午”的繁華渡口。
如今,走進劉口,發現這里的集市依舊繁華,至今保存完好的南會館是山東商賈聚會議事的地方。同時,這里還是我國大思想家、道家學派代表人物莊子的出生地,劉口以豐厚的文化底蘊成為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在黃河上。
黃河改道后,在劉口形成了一個黃河故道天然湖泊。湖泊水草豐美,野生魚類豐富,野生鳥類眾多,原始生態完整。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就是商丘市民郊游活動的首選之地。
黃河故道商丘段就起于梁園區劉口鄉,西至李莊鄉鄭閣村,北與山東曹縣接壤,南依明清黃河故道大堤,東西長26.7公里,南北寬2~5公里,規劃總面積645平方公里,由國家森林公園中心園區、天沐苑景區(劉口鄉境內)和天泉湖景區(李莊鄉境內)等三大景區共20多個景點組成。
黃河故堤在梁園區境內曲折蜿蜒40多公里,平均高出地面10米~30米,構成了獨特的黃河故道“懸河”景觀,被旅游界專家稱之為“古老的水上長城”,故堤外良田萬畝,以種植小麥、玉米、棉花、花生為主,道路阡陌,綠樹成行,林茂糧豐,一派田園風光。
“鬼見愁”大變身
改道山東的黃河留下的沙灘和沼澤一度成為當地人口中的“鬼見愁”——白茫茫、野荒荒,三里無人,五里無村,端起碗來半是黃沙湯,種莊稼也不會有什么收獲,人們只能在災荒饑餓中苦撐。作為一個水利資源,過去它發揮著水利效益,如今變成故道,如何利用這里的水資源成了上世紀黃河故道改造之初的焦點問題,為提高當地的經濟效益和傳播精神文明,商丘市委、市政府就把這里定位為以生態觀光、休閑度假、風味美食為一體的多功能生態旅游區。
在旅游區的打造過程中嚴禁破壞性的開發建設,防止生態旅游區中的城市化傾向,采取強有力的治理措施,維護水域系統、人文系統的典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保持景區清潔、優美、和諧的自然與人文環境。在黃河故道主要景區天沐湖風景區的建設過程中,還堅持呼喚綠色文明的社會目標。
規劃之初,景區就調動農民參與景區的建設,與周邊農民共同開發、互惠互利,即堤角線以上的可耕地每占用一畝每年包賠600斤小麥,堤角線以下灘地每占一畝每年包賠200斤小麥,全部以現金結算,資金從門票管理費中列支。這樣既保護了農民的切身利益,又使景區開發一開始就進入市場化的運營模式。景區的建設因此也得以順利進行。目前,在天沐湖的南端有以田園風光和漁獵養殖為特色開展的鄉村旅游,大大提高了景區周邊農民的經濟收入。

甘心做一條水草
黃河故道濕地水利風景區在保留原基地樹木和綠化的基礎上,適當地進行改造,并通過推坡理水營造地形,模擬大自然的濕地、溪流、樹林、花田、草地等自然環境,引入鄉土樹種,游人就在大自然中親身體驗生活環境,進行生態觀察。在景區又設置盆景區、奇石園、花田,水中森林、濕地植物園、疏林草地、森林氧吧,打造了一個可觀可感的濕地生態瀏覽區。
從古城商丘出發,沿黃河故道東進,便是長達100多公里的茂密森林,密林深處,是一個個天然階梯式湖泊,像一面面鏡子鑲嵌在這條綠色的玉帶上。湖水碧波蕩漾、清澈見底,鴨逐魚躍、水鳥翻飛,湖邊濕地蘆葦繁茂、百草豐美。以前這里布滿沙丘和荒灘,現在竟然是林茂糧豐、碧水藍天,游客會發現這里的一草一木都做好了準備,就等四方來賓見證黃河故道滄海桑田的變遷。
在天沐湖湖心,水深幾米,卻可清晰地看見湖底的水草。這讓人不禁想起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康河的柔波里,甘心做一條水草!”泛舟天沐湖,你會感覺自己就像一條水草,沐浴在清新的自然河湖中。忽然之間,見一群野鴨在湖里漫游,閃出一片明亮的波光,飛向湖面另一方。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