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地方,春季,水滿田疇,如面面銀鏡,五彩斑斕;夏至,萬山吐翠,像排排綠浪直沖天際;秋天,遍地金黃,似座座金塔輝煌燦爛;隆冬,滿山瑞雪,猶銀裝素裹,分外妖嬈。而規模之大,數量之多,形態之美,在全國又屬罕見。阡陌縱橫,線條流暢,山高水長,連綿起伏,她就是湖南新化縣水車鎮紫鵲界國家水利風景區。

灌溉工程的奇跡
紫鵲界國家水利風景區位于中國湖南新化西部雪峰山脈的奉家山體系的中部,屬灌區型水利風景區。紫鵲界梯田始于秦漢,形成發展于宋明,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紫鵲界景區梯田實現了自流灌溉,其獨特之處在于灌溉水源既不是水庫,又不是山塘,而是山體儲蓄的天然降水。
紫鵲界梯田是世界上唯一一塊純地下水自流灌溉的梯田,其獨有的自流灌溉系統有“天下大亂,此地無憂;天下大旱,此地豐收”之說。梯田從海拔500米~1100米之間,共400多級,坡度一般在25度~40度之間。紫鵲界集梯田的自然美、古樸美、形體美、文化美于一身,分布較廣,面積大,總數達8萬畝,以紫鵲界為中心向四周輻射,堪稱“梯田王國”。
并且,山有多高,水有多高,水有多高,田就有多高。“神奇”二字并不能解開讀者的疑惑,為什么這里梯田灌溉水源的開關由老天掌管呢?
究其原因,紫鵲界山系森林茂密,植被豐富,納水條件好,山體為花崗巖,基地堅實,地表為沙土壤,吸水性能很好。土壤吸收雨水,有需時均勻滲出,形成優良的蓄水保水系統工程。此外,紫鵲界的梯田修建注重科學,他們利用該地區地形地質土壤特征,因地制宜,修建梯田,巧引滲泉流水。以山坡上眾多的滲水為灌溉源頭,每處的水源有一個小灌溉系統,這個系統由土壤孔隙、巖石裂隙、微型水溝和田塊組成。
植被攔截和接納降水,構成地面灌溉水源,特殊地質形成地下“隱形水庫”,構成地下灌溉水源,兩者一道對梯田區水資源進行調配,保障梯田在旱季得以灌溉。梯田區氣候特征的垂直性變化,增大了灌溉過程輸入性水源的補給。當地農民對梯田精耕細作,實現了對梯田灌溉水源的“開源”與“節流”。特殊地質限制地下灌溉速度,而中山地貌和相對較陡的坡度,加快地下灌溉速度,兩者在相互作用中取得平衡,從而保障旱季地下灌溉的時長。
其梯田設置之科學,灌溉系統之巧妙,可與都江堰、靈渠等著名的水利工程媲美,堪稱世界灌溉工程的奇跡。
目前,紫鵲界保持了較強的原生性,依然采用原始的耕作方式。板鋤、帶齒長柄木耙、四方禾桶等農作工具是當地居民克服困難、頑強拼搏的充分體現。另外,在這里梯田和村寨融合有致,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梯田誘惑
總體上紫鵲界形成以紫鵲界(石豐印——龍普灌區)為中心,白水灌區和白旗峰灌區為兩翼,整體形成“紫鵲東來”的格局,變化萬千的梯田吸引眾多旅游愛好者觀光。
石豐印——龍普梯田披掛在或陡或緩、或大或小的山坡上,層層疊疊橫躺于天地間,片片相連上萬畝,梯梯相壘數千臺,高高低低仿佛一道道天梯從山頂垂掛下來直抵山腳,以磅礴而孤傲的氣勢展示著自己博大的胸懷,波光粼粼的梯田梁溝壑相連,銀光閃閃,如天落碧波,浩浩蕩蕩,似天梯連空,直通天際。

長石灌區的梯田漫山遍梁,層層重疊,每一層都是一道細碎精巧的漣漪,每一疊都是一片清凈如鱗的波紋。近看阡陌縱橫,仰觀梯田整齊如登天云梯,俯視水面閃亮,田埂蜿蜒曲折,如潑墨山水畫。形成四時景色變換,春播稻秧如綠玉,秋收稻谷似堆金的獨特景色。季節和莊稼在梯田里更新,農民和耕牛在梯田中勞作,山泉和時光在梯田間潺流,梯田就這樣在不變的時空中變化著永恒的生命,展現著自己最奇特的壯美。
白水灌區梯田順著山勢彎曲或凹或凸、或大或小、或長或短、或明或暗,有的如彎月成疊,直至長穹;有的如長蛇狂舞,漫山遍野,一條條蜿蜒的田埂,曲折有致,仿佛在神仙的畫筆下隱隱而出,繪成變幻的弧線。梯田一年四季有云相伴,而云海中時隱時現出梯田,村寨,從層層梯田中隱隱約約傳出的牛哞、雞鳴、狗吠聲,農婦喚兒喚女的叫聲和稚童銀鈴般的歡笑聲,更給這些梯田增加了幾分神秘的色彩。云海梯田村寨相連,構成人間一幅摸不著、猜不透,望在眼里、夢在腦海的無限風光。
如此美景也讓紫鵲界景區越來越重視旅游的發展,近年來,更是依托豐富獨特的農耕稻作文化來發展綠色旅游,舉辦山地自行車邀請賽等活動推介景區,讓世界更多地了解紫鵲界,讓紫鵲界更好地走向世界。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