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高愁澗壑,荒邊無樹無鳥窩。20年前,萬家寨只有這幅景象迎接你,從1993年開始,隨著萬家寨水利樞紐工程的開工建設,這里的生態環境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今天再次走進萬家寨,你會發現這里許多地段的湖岸峭壁百仞,彎彎曲曲的湖面宛如緞帶,湖光山色秀美怡人,可與長江小三峽媲美。

恢復庫區生態植被
黃河萬家寨水利樞紐風景區位于晉蒙交界的黃河北干流首部,是塞北高原一顆璀璨的明珠。
萬家寨水利樞紐工程所處地段屬于黃河峽谷段,地勢陡峭,巖石裸露,右岸壩頭區為蓋沙丘陵和土石山黃土帶帽地貌景觀,左岸為土石山,表面有厚度不等的黃土覆蓋。相對高差50米~200米,河岸坡度在35°~90°之間,水土流失十分嚴重。項目區土壤主要以黃綿土為主,其實為栗鈣土,多數地段土層較薄,22.5%的地面基巖裸露,因此造成這一帶植被建設難度大,成活所需費用高的現狀。
所以萬家寨水利樞紐工程在設計和施工環節上嚴格執行了樞紐工程的環境保護與主體工程的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要達到國家對工程項目與環境保護的“三同時”的要求。

在“三同時”要求下,工程完成了大壩下游左右岸棄渣場防護工程、施工區綠化工程、大青溝棄渣治理工程、牛郎背溝棄渣治理工程、生活區綠化工程、直接影響區治理工程等6個單位工程。建設攔渣壩3座、治理廢渣場3個、修筑黃河護岸5.2公里、綜合治理面積1146平方米。
通過治理,攔渣率達到了95.4%,植被覆蓋度由原來的16.8%提高到28.5%。水土流失得到了較好的控制,生態環境有明顯改善,已形成良好的景觀。通過檢測,2002年壩前水質為三~五類水,入庫水質和庫區周邊支流水質多為四~五類水。
萬家寨水利樞紐工程建成后,發揮了年發電27.5億度、向山西內蒙調水14億立方米的主體效益。目前,萬家寨的主要任務是供水、發電、防洪、防凌作用。

治沙害還綠水青山
從1997年開始,黃河萬家寨水利樞紐公司逐年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設防,適地適樹”的原則,實施施工區的綠化工程。為了改善樞紐壩區生態環境,他們與偏關縣、準格爾旗政府協商,采取不同形式、開展合作治理。2000年公司與準格爾旗合作,以“五荒”拍賣的形式,承擔了右岸把頭區風沙地和土石山地2.03平方公里的荒山綠化,栽植了油松、沙棘、沙柳、楊樹等樹種。
2001年,公司與偏關縣水利水保局合作,在左岸壩頭區征地范圍外的荒山上栽植了沙棘、油松混交林2平方公里,在特殊干旱年份成活率達到了75%以上,另外有0.52平方公里荒山由地方單獨治理。幾年下來,這些治理措施使工程占用土地得到了復墾利用,林草植被由原來的11.7%提高到28%,植被恢復系數達到了92%,水土流失總治理度達到了80%,水土流失控制到了允許量值,生態環境得到較大改善。
靠著大壩好乘涼
在水利樞紐的基本功能延續的同時,萬家寨還形成了由樞紐大壩、水庫庫區等組成的優美風景——聳立在黃河中巍峨的水利樞紐大壩,國內少見的人行鐵索吊橋,高峽出平湖的美景,這些構成了華北高原上罕見的水利風景。另外,黃河萬家寨水利樞紐風景區氣候條件也很宜人,在盛夏期間,氣候涼爽,三伏如秋,又為“清涼之地”。
目前,萬家寨水利風景區以其宏偉的水利工程為主體景觀,打造了一艘30座的游艇,乘游艇逆流而上,可游覽黃河大峽谷、高峽平湖、老牛灣護水樓、古長城、烽火臺等景點,同時,景區也具備了吃住行一條龍服務的條件。隨著風景區的進一步開發利用,將開設蹦極、速降等其他娛樂項目。
每一個來萬家寨的游客,都急于跟朋友們分享他們眼中的那段黃河。一位從內蒙古自駕到萬家寨的朋友還分享了他的自駕體驗——萬家寨水利風景區一路的黃土懸崖,風景尤為獨特,推薦游客來這兒自駕。吃貨們還能吃到景區主打美食——炸粘糕和黃河鯉魚!E
鏈 接
旱地水城永年廣府城
面積僅1.5平方公里的廣府古城是邯鄲市永年縣境內的一個小鎮,位于永年洼地的中央。廣府古城四周環水,有滏陽河繞城而過,素有“雙水繞城”之說。其民居古樸雅致極具明清風格,自然風光秀美、文化底蘊深厚,猶如鑲嵌在冀南平原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它是全國獨一無二的集古城、水城、太極城為一體的古鎮典型。
特殊的低洼地形條件和滏陽河年年補水,使古城四周長年積水并形成面積達4.6萬畝的永年洼,環城有數千畝的蘆葦蕩和上萬畝的荷花池,自古便被稱為“北國小江南”。唐代詩人李白、晚唐四才子之一的司空曙、元代名相王磐、清代畫家鄭板橋等均在此留下了許多詩文書畫。
廣府古城與水、治水密不可分。歷史上廣府古城周邊水多,水患也不斷。歷代地方志都不乏興修水利、抗洪排澇的記載。其中記述最早的要數毛遂治理滏陽河的故事。“毛遂自薦”的歷史典故,后人皆耳熟能詳,卻不知道毛遂在廣府城上任期間曾做過一件重大利好之事。當年廣府城在毛遂上任時,水利設施十分落后,只要一下大雨就會發生洪澇災害。毛遂便率領百姓挖溝開渠、疏通河道,消除了水患,令當地百姓安居樂業。如今,古城西門外仍可見毛遂之墓,祭祀的百姓常常流連于此。
明朝中葉,古城進入興盛時期。為適應農業的發展,萬歷16年間廣平知府蔣以忠、知縣張可久等大興水利,沿滏陽河先后建起惠民閘、濟民閘、便民閘、潤民閘等8座農田灌溉閘。因為8座灌溉閘均勻地分布在廣府古城西面,被百姓統稱為“西八閘”。“西八閘”陸續完工后,引滏陽河水灌溉城西四萬余畝土地,從此將一片不毛之地變成了水稻豐產區。“西八閘”是古代滏陽河上重要的水利設施,現“西八閘”保存完好的有七閘,其中四座閘門仍在不知疲倦地灌溉著千畦稻田,默默地為黎民造福。
歷史上,滏陽河工程除灌溉農田外,另一大益民作用便是交通運輸了。滏陽河屬運河水系,古時陸路運輸不發達,滏陽河便成為南來北往的交通要道,廣府古城自古亦是商賈云集的水碼頭。
如今雖難再現當年商賈云集的景象,但遺存下來的古代水利工程仍在發揮著重要作用,并成為水生態、水環境治理和古代水文化展示的一座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