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坐貢多拉小船游覽威尼斯,會發現水面有很多露出頭的木樁,一根根矗立在水面上,這些木頭年代久遠,處于水面與空氣交界處的一段已經開始腐朽。這些深深打入海里的木頭是威尼斯的根基,威尼斯人用這些木頭創造了水上建城的奇跡,并讓這里興旺發達。

因水而生
公元453年,威尼斯地方的農民和漁民為逃避酷嗜刀兵的游牧民族,轉而避往亞德里亞海中的這個潟湖小島。他們在湖中的島上建筑房屋,生存下來。蠻族始終無法越過湖沼,也正是憑借這種易守難攻的潟湖小島的地形,威尼斯人躲避了一次又一次的戰亂,在這里繁衍生息。
威尼斯外形像海豚,城市面積不到7.8平方公里,卻由118個小島組成,177條運河蛛網一樣密布其間,這些小島和運河由大約350座橋相連。整個城市只靠一條長堤與意大利大陸半島連接。
這樣的自然條件極其不適合在島上蓋房子,尤其是蓋樓房、教堂非常困難,主要的問題是不知如何打地基。經過長期的摸索,威尼斯人奇妙地運用水環境,找到了在潟湖小島上打下堅實地基的方法。他們先在水底下的泥上打下大木樁,木樁一個挨一個,這就是地基,打牢了,鋪上木板,然后就蓋房子,這兒的房子無一不是這么建造的。所以有人說,威尼斯城上面是石頭,下面是森林。
這樣打地基需要大量的木材,威尼斯人就大量砍伐森林,幾乎把意大利北部的森林砍光了。這些從山林里運來的幾百萬根硬木樁,一根一根打進海里,花了400多年的工夫。其工程的艱難程度完全不亞于長城。修筑長城要燒磚,要爬到山上筑城,而威尼斯人則要伐木后在水下修建長城。這也是它之所以與中國的長城、埃及的金字塔并列為人間奇跡的原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威尼斯城符合“世界文化遺產”的六項標準。
這些浸入水中的木頭也不用擔心腐爛的問題,因為它們是不會爛的,而且會越變越硬,愈久彌堅。此前考古者挖掘馬可?波羅的故居,挖出的木頭堅硬如鐵,出水后見了氧才朽。
因水而生,使得威尼斯水城成為世界上唯一沒有汽車的城市。水城大街小巷有著特殊風光。有些水道比北京的小胡同還要狹窄,兩條船不能并開,只能單行。街道兩旁都是古老的房屋,底層大多為居民的船庫。連接街道兩岸的是各種各樣的石橋或木橋。它們高高地橫跨街心,一點也不妨礙行船。
威尼斯的橋梁和水街縱橫交錯,四面貫通,人們以舟代車,以橋代路,陸地、水面游人熙攘,鴿子與海鷗齊飛,形成了這個世界著名水城的一種特有的生活情趣。因此威尼斯有了“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興”的美譽,享有“水城”、“水上都市”、“百島城”、“亞得里亞海的女王”、“光之城”和“橋之城”等美稱。
因水而憂
2008年12月1日,威尼斯遭遇20年來最大規模的洪水,幾乎使整個城市一片汪洋,市內水位已經達到1.56米,遠遠超過1.1米的洪水水位警戒線。
2008年的洪水只是威尼斯水患的一個縮影。1966年以來,威尼斯城市發生水位超過1.4米的嚴重水災已經有9次;從1926至2005年間,城市水位超過1.1米的水災發生次數呈逐年上升趨勢,在最近10年間更是達到創紀錄的53次。
從1950年到現在,威尼斯的人口已從當年的15萬人下降到5.8萬人。在1900年,威尼斯市中心圣馬可廣場每年只會被水淹上10次,但如今,圣馬克廣場每年至少要被洪水淹上100次,僅1996年,威城受海潮襲擊101次,導致城中的圣馬可廣場和一些低洼街道積水深達80多厘米。
目前威尼斯城每年有200天被浸泡在水里。而在17世紀初,這一數字只有7天。現在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2月,持續的降雨使得威尼斯潟湖地區海水漲潮時發生倒灌,游客只能踮起腳尖漫步著名的圣馬可廣場。許多古老建筑物的地下基礎結構被腐蝕,變得不堅固,造成大批古建筑下沉。
在威尼斯,城市下沉的痕跡隨處可見。墻體由于海水的侵蝕而變得斑斑點點,許多住戶門口都豎著防止浸水的擋水板,人來人往的街道上則會圈出已經滲水的警戒區。
2001年,科學家們發現,威尼斯自1727年以來的275年間下沉了67厘米,最近100年下沉了23厘米。如果不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挽救威尼斯的話,到2100年,威尼斯將完全被水淹沒,再也不適合人居住。
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分析,導致威尼斯經常遭水淹的主要原因有三個:第一,威尼斯潟湖湖底因淤泥而上升,使海水很容易倒灌;第二,因開采天然氣、抽取地下水等人為因素導致威尼斯地基下陷;第三,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
威尼斯海洋科學研究中心喬治教授對這座城市的命運憂心忡忡。他說:“部分科學預測未來100年海平面會上升30厘米,甚至有人預測會超過一米。我認為,一旦海平面上升超過50厘米~60厘米,威尼斯就無法居住了,而這可能在未來60年就會發生。”
對于意大利政府來說,如何從水中拯救威尼斯已經刻不容緩。

摩西計劃
為了挽救威尼斯,各方專家學者在經過20多年的調研、論證、實驗后,最終通過了被稱為“摩西計劃”的治水工程方案。這項于2003年開始的計劃耗資約46億歐元,工程迄今已經完成了60%以上,預計將于2014年完工并交付使用。
據了解,摩西計劃就是在海潮高漲之時將威尼斯潟湖與大海分離開來,而這種分離是通過修建在威尼斯的三個入海口處的堤防來實現的,漲潮時會關閉入海口以防止海水灌入潟湖之中。通常情況下,這些特制的不銹鋼閘門都會平放在海床上。當威尼斯想要抬升這些閘門時,就將空氣壓入閘門內使閘門抬起,就像氣球一樣。
這些隱藏在海底并可以快速升降的閘門是全球首創設計,當潮水急速上漲超過1.1米時,總共78座閘門將在不到一小時內被抬起。而且所有的閘門都可以根據需要分別抬起或閉合,甚至抬升角度也可以人為操作,從而對海水形成靈活有效的控制。
“摩西計劃”投入使用后最高可以阻擋3米高的海潮,使威尼斯避免“50年后沉入海底”的噩運,即使是在氣候變化導致的最壞的情況下,威尼斯的安全也會再維持100年。
不過,“摩西計劃”畢竟是為了挽救威尼斯不至于被完全淹沒的救急方法,而且關于這一計劃本身也存在著不少爭議,比如耗資龐大、無法根治水患、威脅潟湖生態等,因此意大利基礎設施和運輸部下設的威尼斯水域管理局為維護威尼斯的安全制定了整體規劃。除了能夠避免城市出現高水位的“摩西計劃”,威尼斯還將通過建立新海灘、拓展海岸線、建造“防護堤”工程、修復古代海邊防護墻等手段防止海岸線被侵蝕,同時盡力恢復湖區形態,遏制和扭轉環境惡化。
這個整體的規劃被威尼斯當局稱之為能保衛威尼斯潟湖的完整計劃,這意味著不僅要解決洪水問題,還包括潟湖所面臨的其他許多問題。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威尼斯人為了更好地生活極大地改變了自然環境,卻很少去保護,今天他們開始要做的是更多的維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