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堤岸邊,看夕陽碎成斑點透過綠葉間隙;隔著古運河,聽對岸人聲鼎沸夾雜木漿打水玲瓏盈耳,這“臨水而居,枕水而眠”的閑適愜意,使紹興運河地產已然炙手可熱。而初到紹興的游客難以想象,這里曾是令紹興人斥責為“臭水河、大染缸”并急于逃離之地!
“經營水利”理念
“2000年以前,紹興的水質不是比較差,而是很差,環城河河水渾濁發臭,沒有人愿意住在水邊。”紹興市環城河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徐智麟有著十多年的治水經驗,他操著一口紹興普通話侃侃而談。

改革開放之后,這座漂在水上的閑適小城邁進了工業化時代,經濟發展帶來的巨大利益一度讓紹興人忽視了對河道的保護。全長12公里的環城河,久未疏浚,淤積嚴重,石砌的河坎因年久失修而坍塌,有些河段只剩下赤裸裸的傾斜泥岸,因水而發達的釀酒業、印染業排出的污水,使環城河變得又黑又臭,沿河居民隨意搭建、放養禽畜、傾倒垃圾。
對于這座有著2500年建城史的水城紹興,如何改善河道水質,重現古越韻致,再現夢里水鄉?這是一個城市宜居與品質的理想,更是一個現實的課題。
紹興市先期投入6000萬啟動資金,并配以大量優惠性政策,水利部門著手進行規劃、拆遷、開發水利地產,再將地產收益用于工程建設,而水利地產本身也成了環城河風貌的組成部分。徐智麟介紹“經營水利”的理念:“水利需要經營,需要管理,但不是單純的賣土地就是經營水利。”
作為紹興第一個城市防洪河道綜合整治工程,環城河的治理與開發涉及面廣,要求標準高。“在具體工作中,我們不是單一地就城防抓城防,而是把城市防洪、城市建設、環保、文化、旅游五大功能結合起來,率先探索經營水利發展思路。”據此,紹興人不惜“把錢扔進水里”,換來了一副粉墻黛瓦相映白玉長堤的古城水鄉美麗圖景。
環城河的古韻今風離不開紹興水質的提升。舊三年與新三年的清水工程成效頗為顯著,而曹娥江引水工程則是清水工程的關鍵所在。
紹興地勢南高北低,南有會稽山,北有杭州灣,河水自南向北流入杭州灣,而此前城市南部山區的水資源幾近枯竭,平原河網已成為一潭不流動的死水。曹娥江引水工程應運而生,其大閘的興建使曹娥江改趕潮河為內河,每年將2億立方米的優質水源引至平原河網,經過紹興城區后又流入曹娥江出海口。

那么紹興曹娥江大閘的建設則是在曹娥江河口段淤積嚴重,原閘口防潮、防洪、排澇功能消失殆盡的形勢下,結合了紹興市打造濱海新城的發展愿景開展起來的,堪稱新時期水利工程與旅游發展相結合的完美典范。
作為中國乃至亞洲“第一河口大閘”,曹娥江大閘肩負著防潮、防洪、治澇的重擔。去年8月,曹娥江大閘通過了國家水利部專家組的評審檢閱。“曹娥江大閘樞紐工程實現了水土保持、生態改善、環境美化與當地人文歷史和自然景觀的有機融合,為建設紹興濱海新城創造了條件”,水利部專家給予曹娥江大閘很高的評價。
曹娥江在規劃之初,就考慮到水利工程的景觀功能。分為觀光廊道、工作橋與管道間的曹娥江大閘,成為游客觀賞錢江大潮,體驗泄洪時白浪滔天、雷霆萬鈞的洪流之景象必到之處。加之文化景觀、綠色植被的環抱與穿插,曹娥江大閘水利風景區成為感受人類水利文明的特色觀光項目。
“引水功能發生了從灌溉到生態的根本變化,這座千年古城、碧水靈動的水城風貌才得以重現今朝,而決定這一轉變的根本原因,是紹興人的治水理念的升華。” 徐智麟說。

打造水景觀
去年3月,旅游微電影《櫻為愛情》正式上線:因車禍失憶的女孩獨自來到紹興,一路上,女孩坐烏篷船穿過河道、漫步于倉橋直街、流連于魯迅故居,來到宛委山等櫻花盛開的地方……這部微電影僅僅用了10分39秒就深深打動了眾多網友的心,也開啟了紹興旅游的“微營銷時代”,而這正式紹興“全城游”的縮影。
“坐三輪、游古城;坐烏篷、游水鄉”的紹興古城文化體驗游越來越受到國內外游客的青睞。
紹興美,到底美在哪里?“三山萬戶巷盤曲,百橋千街水縱橫”。古詩里的紹興,街隨河走,河連橋路,古巷深處的酒旗風,老臺門里的飯菜香,夜排檔中的燈火市聲,環城河上的槳聲櫓影……
徐智麟這樣描述,“水是上天賜給紹興人的美物,對紹興人來說,水域面積要比綠化面積重要得多,在八個全國水利現代化試點城市中,紹興市建成的水域面積是最大的,只可惜在紹興古城8.3平方公里的古城內,建國前后共填了17條河。如果不填的話,紹興不是被稱為東方威尼斯,而該稱為世界威尼斯。”
擁有這么好水鄉風光,紹興旅游該如何保護,如何開發?
作為中國大運河中最精致最具文化含量的河段,浙東古運河紹興段的保護與開發是紹興市打造水景觀的重中之重。
如果說紹興是一本漂浮于書中的水墨,那么默默流淌了1700年的古運河則是這水色揮舞的濃重之筆。對浸染于濃郁的古韻氣息中的紹興人來說,恢復運河古貌是他們心中難以磨滅的情結。
如今古運河修復即以“傳承古越文脈,展示水鄉風情”為核心思路,為了重現2500年前的吳越風情,讓原汁原味的沿河風物傳遞歷史文化信息,紹興市千家萬戶收集古舊材料,選出古樹古木,“一古到底,古為今用”。
古時紹興多以條石、石板鋪路建塘,老石材記載了風月滄桑之變遷,印刻了人文鄉土之記憶。抱著“為對歷史負責,搶救性保護古石構件”的想法,工匠們奔走于千村萬落,搜尋散落于民間的老條石、老石板、老石雕或殘缺不全的石制品。幾經努力,共收集了2萬余米老條石、2萬多平方米老石板,及一批被拆除散落的古石亭、古牌坊、古橋、古文化遺存石構件。修復河堤所用的石材,85%用的是老條石、老石板,還移建和組建了20多座古橋。飽經蒼桑的老石材與流淌了數千年的古河流相得益彰,濃濃的古意透溢出多少歲月的積淀。

隨著紹興水城風貌的逐漸恢復完善,困擾紹興旅游業發展多年的旅游體制改革問題則顯得更為突出。2009年,紹興完成了旅游體制改革的華麗蛻變,撤銷旅游局,組建旅游委,文旅集團與震元集團合并組建旅游集團,黃酒集團加強對旅游業的投資,這一系列改革無疑成為療治紹興市旅游經營管理主體分散、職責不清、合力不強這一“硬傷”的手術刀,也為“全城游”的發展裝上了強力引擎。
紹興“全城游”率先聚焦于8.3平方公里的紹興古城,以護城河為邊界,界內不再拆舊建新,部分風貌協調的高樓新房改頭換面,甚至拆新仿古進行重建,老城區旅游六要素逐漸完善,控制交通流量,只允許公交車和旅游三輪車行使,目前已有四條歷史文化街區修繕完成。
以水為線連珠成串,環城河、大環河、古運河、市區內河撐起古城“脊梁之骨”;古居、古街、古橋、古墓、古玩和無形的風情組成古城“血肉之軀”。“城是一個景,景即一座城”,這座全城入景的城市,正讓無數人為之心動神往,沉醉其中……
文化紹興
杭州因西湖而名,紹興因鑒湖而名。一座有水的城市,一定是一座充滿靈性的城市。
如果沒有水,如今的紹興會怎樣?如今的紹興人又會怎樣?或許你不敢想象,這樣的紹興會同其他城市并無差別,不會有“城在水中、水繞城走、水巷縱橫”的蜿蜒曲折,不會有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公而忘私,不會有越王勾踐的臥薪嘗膽,不會有陸游唐婉的“紅酥手、黃藤酒”,不會蔡元培的“自由之風”,更不會有魯迅的文學風骨。
水是上天賜予紹興的珍貴禮物。紹虞平原一年中有1/2是陰雨天,平均降水量達1400毫米以上,大自然決定了這塊平原的河網縱橫與湖泊棋布,并孕育了古越地鼎盛的城市文明,更創造了紹興魅力無限的時代文明。
紹興人與紹興水相得益彰,徐智麟說道:“紹興人擁有著天然的文化意識與文化自信,紹興人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會以文化為根基,并且自信能夠做好。城市水利的環境、生態、景觀、經濟諸功能無不以文化為基石,離開了文化,單是挖河、砌墈,就只能是農田水利建設,就缺乏內涵,沒有靈氣。”
水利工程與水文化在紹興處處融合,“在具體的工程中,除了用先進文化引領指導外,還要了解和掌握城市的個性,要凸顯地域文化的特色,挖掘城市的歷史文化,在推陳出新的同時延續城市的歷史文脈,提升水環境的文化內涵,從而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紹興環城河、古運河的展館陳列、楹聯匾額、刻字圖雕、裝飾鋪裝在提升水環境整治工程內涵、彰顯紹興豐厚的歷史文化的同時,亦將水的物質、精神、景觀、文化理念融入水環境的建設工作和市民的生活當中。

而曹娥江大閘更是水文化挖掘與新建的集大成者,在大閘建設中,紹興人充分挖掘了古三江閘的歷史文化,精心篆刻“名人說水”108尊奇異頑石散布在景區中,“娥江十二景”則是曹娥江文化水利景觀的極致體現。
“涉及有關文化的工程,我們有專門的專家隊伍咨詢把關,并親自施工,貫徹意圖于始終,實行終極關懷,大到大型浮雕墻的設計施工招投標,小到一幅書法的尺寸與書體,任何中間工序的設計意圖異化,都會曲解紹興的文化內涵。” 徐智麟介紹,對于整個工程而言,文化既在規劃之初參與,更在竣工以后裝飾完善,畫龍點睛,錦上添花。
在時代景象不斷變化的今天,紹興人努力將水文化與工程建設、旅游發展進行融合。“十二五”期間,在“一湖兩河多點”的水文化景觀布局規劃的引導下,鑒湖工程正步步推進。未來,鑒湖將成為超越目前紹興市古運河、曹娥江和湯浦水庫三大國家級水利風景區的精品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