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仿真作品讓更多的美術史學者、書畫家和書畫學習者有機會詳察“原作”的細節,感悟“原作”的造詣,這對傳統書畫藝術的繼承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自上世紀70年代,日本二玄社取得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同意,以特制的照相機拍攝,印制中國古代書畫精品,使古法書名畫以原大原色化身千百。這一古書畫復制工程在書畫印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使得原本深藏博物館、只有很少的專家能夠無障礙地展卷觀看到的古法書名畫原作,以其逼真的化身,讓更多的美術史學者、書畫家和書畫學習者有機會詳察“原作”的細節,感悟“原作”的造詣,這對傳統書畫藝術的繼承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近日,由廈門大學當代復文文化發展研究院、福建海峽文化藝術經紀公司、四川美術學院主辦的“對望千年·感悟大美——歷代傳世書畫(館藏國寶級)數位賞析展”在三坊七巷的王麒故居展出。此次畫展收錄了北京故宮博物館、遼寧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珍品書畫,讓觀者無需跋涉千里便能一展閱盡千館珍,一昔賞遍千年美。
據主辦方廈門大學當代復文文化發展研究院的相關策展人介紹,此次展出的畫作均是采用當今最先進的數字掃描、古書畫專用著色處理和仿真材料的高分子聚合涂層等技術,并對先進的數字微噴技術和數字色彩管理技術加以創新應用而成,還原了古書畫原本的面貌,將博物館中難得一見的珍品搬到世人面前,一半藏于浙江省博物館、一半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富春山居圖》也在此次畫展上完美合體。
除卻書畫作品數位化的亮點之外,此次畫展的另一亮點就是:此次還將會祛除歷史上收藏者遺留在古書畫上的鑒藏款,將之與未祛除鑒藏款印的高仿真印制品進行對照。
“我們發現,過去很多古法書名畫高仿真印制品,都只是博物館中的古書畫藏品現在面目的復制。而這些藏品,尤其是其中的名作珍品,幾乎都有歷代收藏者鈐蓋的印記,有些還有收藏者的題款。有的書畫原作空白處被這些收藏印款填滿,已使原作面目全非。古書畫上總是有很多題字和大大小小的紅印章,成為人們對古書畫的一個普遍的印象。這實在是對‘傳統’的誤讀。”作為此次展覽的發起人之一的四川美術學院教授倪志云表示,基于這樣的認識,他萌生了“古法書名畫祛除鑒藏款印恢復原貌”的創意,并申請獲得了《作品著作權登記證書》,旨在讓人們看到原尺寸高仿真的恢復原貌的古書畫印制品,讓人們看到沒有被收藏印款污損之前的古書畫的本來面目。
具體的實施計劃是,在首選的55件恢復原貌的古書畫作品印制出來后,采用祛除鑒藏款印恢復原貌的古書畫與未祛除鑒藏款印的古書畫高仿真復制品并列對照的方式做展覽,讓人們實際看到這一創意成果,看到通過處理印制的恢復原貌的古法書名畫與被污損的藏品面目是如何的不同。為了配合此次展覽,更好地傳播這個創意,倪志云及團隊還組織了《古法書名畫祛除鑒藏款印恢復原貌研究論集》的寫作。
對此,記者特地查詢翻閱相關資料,通過對比發現,古書畫空靈清潔的原貌和被添加鑒藏款印而遭受污損的面目有著明顯的不同。這種方式能夠使我們普通人最大程度地親近書畫作品原本的模樣,感知藝術品中的歷史底蘊。
“我相信這些經過祛除鑒藏款印處理印制出來的恢復原貌的古法書名畫,通過展覽,通過我們的研討,一定會引起美術史研究者及書畫教學和學習者的濃厚興趣,對于中國書畫藝術史研究,對于書畫藝術的繼承發展,都會產生積極的影響。”倪志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