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發布農作物病蟲情報,指導病蟲防治的開展,是植物保護工作的主要任務之一。隨著經濟、技術的不斷發展,青陽縣病蟲情報發布方式已實現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全覆蓋,其宣傳效果與時效性大大提高,有力地保障了全縣農業生產的安全。
關鍵詞:病蟲情報;發布方式;創新;現代信息技術
中圖分類號 F30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01-02-124-02
向社會發布農作物病蟲情報,指導病蟲防治的開展,是植物保護工作的主要任務之一。隨著經濟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我縣病蟲情報的發布方式也不斷創新,經歷了紙質化——可視化——網絡化——多媒體信息化幾個發展階段,目前病蟲情報的發布已實現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全覆蓋,其宣傳效果與時效性大大提高,有力地保障了全縣農業生產的安全。
1 青陽縣病蟲情報發布方式與發展歷程
1.1 紙質化階段 受經濟條件和技術設備的限制,20世紀植保工作者發送病蟲情報主要是以寄送紙質情報為主。一份情報從成稿到發送非常耗時,草稿常常要謄寫一兩遍,定稿后交打字員在蠟紙上打字(有時甚至用鋼板刻寫),校對后油印,待油墨干后再裝信封、貼郵票送郵政局,由郵遞員分級送到各鄉鎮政府、農技站、村、組及有關部門。通常一份情報要2~3d才能印好送到郵政局,再分級送到用戶手中通常再要2~3d,交通不便的偏遠鄉村甚至要5~7d。這樣農技人員再將情報送到村組農戶手中,防治適期常常早已過時了。農民朋友因收不到及時有效的病蟲情報,防治要點把握不準,常常是馬后炮。有的農戶因擔心病蟲為害,就隔三差五地盲目打藥,亂放炮或放空炮。至80年代中后期,隨著電話程控交換技術的發展,電話普及率迅速提高,重大病蟲信息發布增加了電話緊急通知,從而防止了某些突發病蟲的為害成災。
1.2 可視化階段 1996年我們與縣電視臺合作創辦了一檔農技服務欄目——《農技服務臺》。通過電視臺的視頻采集、制作,將發生什么病蟲,怎樣識別,什么時間打藥,打什么藥最好,以及怎樣打藥等關鍵問題通過電視畫面向農戶交待清楚,技術指導更直觀、更及時、效果更好,以致于出現了《農技服務臺》節目當天晚上播出,第二天一大早就有農民在農技服務部門口排長隊咨詢、買農藥的現象。不過當時節目是以農技專家講解為主,僅插入一些簡單的病蟲識別畫面,單調呆板,甚至有時電視臺節目制作人員還把畫面插錯了。2002年縣農技推廣中心植保站籌措資金購買了一臺數字攝像機,在電視臺記者的指導下,自已拍攝影像素材,然后送到電視臺編輯、制作,節目質量得到很大提高。接著我們又采用簡易的1394視頻采集卡,在個人電腦上摸索,利用非線性編輯技術制作農技節目,取得了成功。2005年,安徽省植保總站為各縣植保站配備了整套視頻采集和非線性編輯技術制作設備,并舉辦病蟲電視預報培訓班多期,使我站的節目制作水平和質量都上了一個新臺階。14a來,《農技服務臺》和《病蟲電視預報》節目已累計制作、播出380余期,有力地促進了全縣農民科學種田水平的提高。水稻旱育稀植技術、軟盤拋秧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油菜秋發高產栽培技術、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農田化學除草技術、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劇毒高殘留農藥替代及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的推廣等一大批實用農業新技術,通過這個平臺得到迅速推廣應用。僅指導作物病蟲防治一項,由于實現適時防治、科學用藥,提高防治效果近10個百分點,每年幫助農民多挽回病蟲草害經濟損失300多萬元,增收節支500多萬元,產生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將可視化技術成功運用到農技推廣和病蟲防治工作中去,是縣在全省農技推廣系統的一個首創。
1.3 互聯網和移動通信技術應用 事物都是在不斷變化與發展的。雖然我們的節目質量上去了,但它的實際指導效果卻比以前差了。經調查了解,是因為農民普遍購買了衛星電視接收器,這樣偏遠的農村就收不到縣電視臺的《農技服務臺》節目。在此情況下,如何將病蟲發生與防治信息及時傳遞到農戶手里,指導防治工作的開展?為此,我們一方面及時將病蟲情報在“青陽縣農業信息網”上發布,并以政訊通和電子郵件的方式發送到各鄉鎮農技站和農資經營戶;另一方面,針對農村手機普及率較高的情況,嘗試著采用手機短信的方式發送病蟲信息。先是用個人手機一條一條地發,太慢,話費也付不起,后來采用中國移動的“農作通”信息機群發,一條0.1元,成本高,操作也麻煩。2009年開始,我們應用中國電信的“商務領航——企業短信”這個平臺,幾百條信息幾分鐘即能完成。各鄉鎮農技人員、村級負責人、種糧大戶、病蟲防治專業隊隊員、農資經營部人員都能在第一時間收到病蟲防治的手機短信。
1.4 多媒體信息技術的綜合運用 隨著經濟、技術的不斷發展,病蟲情報的傳遞方式也不斷創新。目前,我縣的病蟲信息已經在“青陽縣農業信息網”、《農技服務臺》、《病蟲電視預報》、政訊通、電子郵件和手機短信上實現了全覆蓋。根據病蟲發生程度,采用不同的發送方式,實現《病蟲情報》的分級、實時發送。
1.4.1 一般性預報,中、長期預報 通過“青陽縣農業信息網”向社會公布,并通過《政訊通》、電子郵件發送到全體農業技術干部、農委系統工作人員手中。
1.4.2 防治預報(2級以上發生病蟲情報) 除通過“青陽縣農業信息網”向社會公布,通過《政訊通》、電子郵件發送到全體農業技術干部、農委系統工作人員、病蟲防治專業隊隊員、農資經營戶手中外,還通過《政訊通》向縣委、縣人大、縣政府、縣政協等領導及各鄉鎮全體工作人員發送。制作、播放《病蟲電視預報》。
1.4.3 病蟲大發生預報 3級以上發生病蟲情報、防治警報,除采用以上一般性預報和防治預報的發布方式外,還通過手機短信方式向縣、鄉有關領導、全體農業技術干部、村兩委、種植大戶、病蟲防治專業隊隊員、農資經營戶等發送病蟲發生、防治信息。各鄉鎮則根據“兩查兩定”情況,通過鄉鎮“政訊通”平臺分別向村民組長和有關種植大戶等發送防治信息,并在交通要道、村務公開欄中張貼《病蟲防治明白紙》等。《病蟲電視預報》每天重播2次。
2 縣級病蟲情報的發布方式
今后病蟲情報的發布宜采用多媒體信息化的全方位傳遞方式。根據病蟲發生的輕重緩急,因地制宜地采用可視化預報、網絡平臺、電子郵件和手機短信等發布和傳遞方式,取長補短,優勢互補,從而保證病蟲信息及時、準確、全面地送到廣大農戶的手中,科學指導防治工作的開展。同時還要結合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積極向廣大農民群眾傳授科學種田知識和病蟲識別、防治技術;逐步發展和利用網絡多媒體技術,將當地主要農作物栽培技術、主要病蟲害識別與防治技術等存放到服務平臺,讓廣大農戶隨時查詢。發展遠程診斷技術,實現技術指導的互動,進一步提高全體農民的植保技術水平。
(責編:陶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