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為出發點,根據食品衛生學實踐性和應用性強的特點,在食品衛生學教學中引入案例教學法,并對案例教學法的由來和內涵、在食品衛生學教學中的具體運用以及所取得的效果進行闡述。
關鍵詞:食品衛生學;案例教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01-02-146-02
食品衛生學(Food Hygiene)是研究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危害人體健康的有害因素及其對機體的作用規律和機制,以及在此基礎上提出具體、宏觀的預防措施,以提高食品衛生質量,保護食用者安全的科學[1]。食品衛生學是全國高等學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及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主要課程之一,通過對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對食品衛生的基本概念、各類食品的常見衛生問題有所了解,并能對各類食品衛生問題進行預防控制和監測管理。
近年來,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事件把公眾的目光引向食品的生產和流通領域,越來越多的人們要求食用安全衛生、營養健康的食品。2009年6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簡稱《食品安全法》)正式實施,取代了自1995年10月30日開始實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在《食品安全法》頒布實施的新形勢下,作為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核心課程之一的食品衛生學的教學也應做出相應調整和改革。改革傳統的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勢在必行?;诘胤奖究圃盒E囵B創新型應用性人才的目標,我們在食品衛生學的教學中引入了案例教學法,通過對實際案例的剖析,鍛煉學生分析解決問題和自主創新的能力。托爾斯泰曾說過“知識,只有當它靠積極的思維得來的,而不是憑死記硬背得來的時候,才是真正的知識”。
1 案例教學法的由來及內涵
據有關資料介紹,傳統案例教學法(Case Study)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代,19世紀在英國和美國的法律教學中得以應用發展,以英國學者貝雷斯(ByLes)和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朗德爾(C. C. Langdell)教授為代表,把“病例”、“判例”引入課堂,讓學生充當法醫和法官對案例進行分析討論,從而完成教學。現代案例教學始于20世紀初期,哈佛大學管理學院將其應用于企業管理學科的教學中。之后,越來越多的國家紛紛效仿,一些知名學者、專家將大量的案例收入所編的教材中,從此,案例教學法被廣泛應用。我國試行案例教學法起步于20世紀末[2],最初應用于成人教育、干部院校以及培訓中心的教學中。
案例教學法作為目前應用較為廣泛的教學方法,既不是教學案例, 也不是舉例。它是以案例為基本教學材料, 將學習者引入教育實踐的情境中, 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多向互動、平等對話和積極研究等形式, 提高學習者面對復雜教育情境的決策能力和行為能力的一系列教學方式的總和[3-4]。
2 案例教學法在食品衛生學教學中的具體實施
2.1 課前準備 食品衛生學案例教學法的課前準備包括兩項主要內容:實施案例教學法的內容界定以及編寫和選擇經典案例。目前,重慶三峽學院食品衛生學的教學共有8章內容,理論課只有40學時。為了保證課堂上有足夠時間開展案例討論,避免草草收場而達不到預期效果,我們僅選擇部分內容采用案例教學法講授。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把案例教學的重點放在食品添加劑的衛生問題、各類食品的衛生以及食物中毒及其預防等幾個應用性、實踐性較強的章節。案例的編寫和選擇是實施案例教學法的基礎和前提,要確保教學案例的典型性、代表性和針對性。因此,在實際選擇和編寫教學案例時,既要考慮與教學目的相吻合,又要保證自己能夠把握,還要考慮學生能否易于接受和認同。課前準備還包括提前告知學生案例教學的有關要求,案例教學課程安排,推薦相關參考書籍、雜志和學習網站等[5]。
2.2 課堂組織 課堂組織首先要明確教師主導和學生主角的定位。組織指導學生進行案例分析,是案例教學的中心環節。在這個環節中,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負責提供典型案例,引導學生自然地融入角色,對案例進行綜合分析、討論,并適時加以提示糾正,防止學生偏離話題。比如在食物中毒及其預防的章節教學中,先通過傳統教學方法讓學生理解掌握食物中毒的概念;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學特點;食物中毒的發病特點;各類食物中毒的發病機制、潛伏期、臨床表現、診斷依據等,然后引入一例食物中毒的案例:某建筑工地工人中午集體就餐后10多min,所有就餐者(85人)均出現了口唇、指甲以及全身皮膚青紫癥狀,并相繼出現頭暈、頭痛、無力、心率加快、嗜睡或煩躁不安、呼吸急促,并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嚴重者昏迷、驚厥、大小便失禁,并有3名患者因呼吸衰竭導致死亡。案例拋出后引導學生分析發生此種現象的原因、以及應采取的搶救措施等。這時學生就會結合自己所學的知識,積極思考原因并自行分組討論,最終確定是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然后老師提示可以根據食物中毒的發病特點和流行病學特點分析這起事故的原因、如何搶救等,這樣學生就會結合自己的所學一一對應分析并討論,最后老師進行點評,給出結論。
2.3 采用不同的教學形式 選擇適宜的案例教學形式是保證案例教學效果的關鍵因素。在案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結合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案例本身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喜好等,綜合考慮選取何種案例教學形式。在為了解釋某一技術理論、某一抽象定義或某一實踐問題時,可選用列舉案例法,列舉出一個或一組案例,對現象、問題進行示例性解說。比如可以列舉鮮牛奶高溫瞬時滅菌法案例和水果罐藏巴氏滅菌法案例對比說明高溫瞬時滅菌和巴氏滅菌的區別。有時候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某一教學內容,需要對某一案例進行深入剖析,從而挖掘出其中比較深刻的規律性的東西,為此可采用講評案例法。比如在講授食品加工過程中的衛生問題時,可以把某種食品加工過程的錄像播放給學生看,然后分別講解各工序可能存在的衛生問題,這樣既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能引導學生分析解決問題,效果很好。對一些敏感的公眾都了解的食品衛生安全問題,可采用討論案例法,通過啟發學生思維、指導學生掌握知識點,從而提高教學效果。除此之外,還可采取實習案例法進行教學,利用實訓基地、實驗室、工廠車間等場所讓學生動手操作,并進行現場指導,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提高教學效率。
3 案例教學法在食品衛生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及作用
采用問卷法對所授課班級2009級食品班48名同學進行調查,85%以上的同學一致認為案例教學法在食品衛生學部分章節的教學中應用,具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與運用以及能培養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的效果。此外,案例教學法在食品衛生學教學中的應用還具有以下效能和作用:
3.1 有利于推動教師加強自身綜合素質修養,提高教學水平 案例教學法既要求教師具備淵博的理論知識,又要求其具備豐富的教學與實踐工作經驗,并且還要求教師具備相當強的臨場應變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不斷地加強自身素質修養,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3.2 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自主創新的能力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開放型的教學方法,能給學生提供一種輕松、活躍、自由的學習氛圍,學生沒有傳統課堂教學的緊迫感和壓抑感。在這種氛圍中學生通過對某一問題或現象進行獨立開放的思考、分析,然后和同學一起討論交流,很容易產生出對這些問題或現象的一些新的觀點和見解,從而使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得到了歷練和提高。
3.3 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案例教學法倡導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補,教學相長。在課堂上通過師生交流、生生交流,活躍了課堂氣氛,能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孫長顥.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第7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1-13.
[2]劉建學,鐘先鋒,李佩艷,等.案例教學法在食品質量管理學教學過程中的應用[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2(4):178-179.
[3]Flavll, J. H. Cognitive Development [M].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1985: 1-5.
[4]黃瀲艷,李勃興,鄒飛.案例教學法在衛生學教學中的實踐與探討[J].今日南國,2010(151):38.
[5]徐春仲.案例教學法在《食品添加劑應用與檢測技術》的運用和實踐[J].科技創新導報,2010(32):192.
(責編:陶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