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試驗結果表明, 30%己唑醇SC對水稻紋枯病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且對水稻生長安全。商品用量195~240mL/hm2,最終防效可達68.15%~76.05%。從經濟有效角度出發,在大面積推廣應用時,建議30%己唑醇SC商品使用量為195~240mL/hm2,使用時應掌握在紋枯病發病初期施藥,連續施藥2次。
關鍵詞:30%己唑醇SC;水稻紋枯病;防治效果
中圖分類號 S435.111.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01-02-93-01
水稻紋枯病[Thanatephorus cucumeris (Frank) Donk]是水稻上的主要病害,嚴重影響了水稻的產量。為明確30%己唑醇SC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治效果、最佳使用劑量和安全性,為推廣應用提供科學依據,2011年筆者開展了此項試驗研究工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藥劑 30%己唑醇SC(安徽美蘭農化有限公司);頭等功(陜西上格之路生物科學有限公司)。
1.2 試驗處理及設計 試驗設5個處理:(1)30%已唑醇SC 150 mL/hm2,(2)30%已唑醇SC 195 mL/hm2,(3)30%已唑醇SC 240 mL/hm2,(4)頭等功195 mL/hm2,(5)噴施等量清水作空白對照(CK)。每處理4次重復,計20個小區,小區面積30m2,隨機區組排列,區組間設隔離行,四周設保護行。
1.3 試驗田概況 本試驗設在廬江縣冶山鎮幸福村,為直播水稻田,供試水稻品種為武運粳7號。試驗田地勢平坦,肥力中等,質地中壤,pH值5.9,有機質含量1.92%。試驗田水稻長勢、栽培密度均勻一致。
1.4 施藥時間及方法 于2011年8月12日(拔節期)第1次施藥,第1次施藥后14d(8月26日,孕穗期)第2次施藥,將配好的藥液用衛士牌手動噴霧器按675L/hm2對水均勻噴霧。
1.5 調查內容與方法 分別在第1次施藥前和第1次施藥后14d(第2次施藥前)、28d(第2次施藥后14d),進行3次調查。采取對角線取樣法,每小區5點取樣,每點調查5叢,每小區調查25叢,記錄總株數、病株數,并按9級分級標準進行調查分級,計算病情指數和防治效果,并進行差異顯著性測驗[1]。
計算公式如下:
2 結果和分析
2.1 對水稻的安全性 施藥后20d內觀察,各處理區水稻生長正常,無藥害現象發生,對水稻生長安全。
2.2 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治效果 本試驗中(表1),第1次藥后14d,30%己唑醇懸浮劑150mL、195mL、240mL/hm2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效分別為60.52%、64.57%、70.42%,對照藥劑頭等功195mL/hm2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效為64.92%。其中30%己唑醇懸浮劑240mL/hm2防效高于30%己唑醇懸浮劑150mL、195mL/hm2及對照藥劑頭等功195mL/hm2防效,各處理防效差異不顯著。
第2次藥后14d,30%己唑醇懸浮劑150mL、195mL、240mL/hm2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效分別為64.40%、68.15%、76.05%,對照藥劑30%己唑醇懸浮劑195mL/hm2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效為70.24%。其中30%己唑醇懸浮劑240mL/hm2防效高于30%己唑醇懸浮劑195mL/hm2及對照藥劑頭等功195mL/hm2防效,顯著高于30%己唑醇懸浮劑150mL/hm2防效,但30%己唑醇懸浮劑195mL/hm2與對照藥劑頭等功195mL/hm2防效差異不顯著。
3 結論與討論
(1)本試驗結果表明,30%己唑醇懸浮劑對水稻紋枯病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且對水稻生長安全。在水稻拔節至孕穗期,商品用量195~240mL,對水675L用手動噴霧器進行細水噴霧,施藥2次,第2次藥后14d防效可達68.15%~76.05%。
(2)從經濟有效角度出發,在大面積推廣應用時,建議30%己唑醇懸浮劑使用量為195~240mL/hm2,使用時應掌握在紋枯病發病初期施藥,連續施藥2次。
參考文獻
[1]劉家成,李剛,胡全勝. 農作物病蟲預測預報辦法與技術[M]. 北京:中國致公出版社,1995:217-219.
(責編:施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