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華北上空的霧霾污染讓更多的人思考能源結構調整的問題。而在今年全國兩會上當選為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的國家電網公司總經理劉振亞備受矚目。
我國能源資源與能源需求呈逆向分布,76%的煤炭資源在北部和西北部,80%的水能資源在西南部,陸地風能主要集中在西北、東北和華北北部,而70%以上能源需求在東中部。
“能源開發重心西移北移、負荷中心在東中部地區的基本格局長期不會改變,能源資源大規模、跨區域、遠距離傳輸和大范圍優化配置勢在必行。長期以來,過度依賴輸煤的能源配置方式和就地平衡的電力發展方式,導致我國煤電運緊張矛盾反復出現,帶來環境污染、能源安全等問題。”全國政協常委、國家電網公司總經理劉振亞說。
國家電網公司從推動能源和電力科學發展、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需要出發,加快實施“一特四大”戰略,即發展特高壓輸電,促進大煤電、大水電、大核電、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集約高效開發。同時,順應世界能源科技發展趨勢,積極服務低碳經濟和清潔能源發展,提出建設以特高壓電網為骨干網架、各級電網協調發展、具有信息化、自動化、互動化特征的堅強智能電網的戰略目標。
就在兩會前,國家電網公司于2月27日發布《關于做好分布式電源并網服務工作的意見》,承諾將促進光伏、風電、天然氣等分布式電源并入國家電網,并提供優惠并網條件、加強配套電網建設、優化并網流程、簡化并網手續、提高服務效率等。
“智能化是提高電網安全性、可控性、適應性、互動性的關鍵。智能電網作為清潔能源高效開發利用的重要平臺,代表著未來電網的發展方向。”劉振亞說,“公司自主研發建設了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智能調度技術支持系統,推廣應用智能電表超過1.2億只,建成投運電動汽車充換電站353座、充電樁14 703個,在智能電網理論研究、試驗體系和工程應用方面均處于世界領先水平。”
國家電網公司2004年提出建設特高壓電網以來,堅持走自主創新道路,實現了一系列重大突破。特別是公司自主建設的1 000千伏晉東南—南陽—荊門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和向家壩—上海±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示范工程的建成投運和穩定運行,全面驗證了發展特高壓的可行性、安全性、經濟性和優越性,在世界電網科技領域實現了“中國創造”和“中國引領”。
2012年12月12日,錦屏—蘇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投入運行,這是目前世界上輸送容量最大、送電距離最遠、電壓等級最高、技術最先進的直流輸電工程,樹立了直流輸電新的里程碑。
“加快建設堅強智能電網,實施‘一特四大’戰略,關鍵是加快建設特高壓電網。特高壓將全面加快發展,推動我國形成大規模‘西電東送’‘北電南送’的能源配置格局,適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對電力增長的需求。”
電網建設遠景大格局已在劉振亞眼前隱隱浮現。
(責任編輯:郝幸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