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對執行力,從“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開始,無論是道、儒還是百家,一直都在倡導,從未斷絕。
莊子在其名篇《人間世》里專門劈開一段來講執行力。談執行力之初他便講了一個故事:葉國公子高將使于齊,由于擔心自己的能力低下,既怕“人道之患”,又怕“陰陽之患”,因而在大伏天里“朝受命而夕飲冰”,外熱內冷,焦灼不安。莊子假孔子之語說“夫事君者,不擇事而安之,忠之盛也”,一個下級應該怎么對領導?不擇事,不挑三揀四,只要布置了任務就辦得讓領導放心、安心,這便是忠到了極點,也是當下所說的執行力強到了極點。作為一個一生最不愿進仕的人,莊子說出了一個人執行力的最高境界:“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睱至于悅生而惡生?”當下屬,有時候接到了任務,盡管有各種各樣的障礙,而自身也有各種各樣的不得已,但事情來了,就應該忘掉自身之安危得失,哪有時間去貪生怕死呢?“夫子其行可矣!”你快去吧,這樣的事情不要講任何條件了!當然孔子又面授機宜,告訴了公子高很多秘訣,助他出色完成了任務!
由此可見,在道家眼里,態度和能力是執行力的關鍵。
中國的儒家以“仁”為核心,道出了兩個提升“仁”的方法“忠”和“恕”。“恕”要求自己以容人之心,換角度思考,多是針對地位等于或低于自己的人;而“忠”更多的是針對上級或自己的組織而言,譬如“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使之四方,不辱君命”,這些論語里的句子都是將“忠”這種品質提升為社會的主要價值觀來進行倡導的,其中《完璧歸趙》中的藺相如更是被儒家推崇為“忠”之典范,執行力超強者的代表!
其實兩千多年前的領導者們也曾為如何提升執行力發愁。魯國大夫季康子之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怎么才能讓老百姓心有敬畏,忠于領導和國家,并勤勉地創造財富?這基本上就相當于執政者在向知識分子階層求教提升執行力的方法。
孔子在兩千年前開出了提升執行力的處方。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執政者處理任何事情都莊嚴慎重,老百姓就對你尊敬了,對父母兄弟兒女有愛,他們就忠于您和國家了,把有才華有能力的人提拔出來,并幫助、教導能力不強的人,人們便你追我趕,以更大的激情投入到生產創造當中!
一個優秀的企業要提高執行力,究其根本,是要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而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就必須統一員工對企業價值觀的認同,而要統一這樣的價值觀,除了解決員工的后顧之憂和讓員工愛企業外,基本上就找不到第三條路了。因此,一個企業要提升執行力,就要培育優秀的企業文化,倡導正確的用人制度,解決員工的問題。這是一個上行下效、至上而下的過程。在員工眼里如果執政者都沒有忠于企業或是熱愛企業,那么他們為什么要忠于領導、忠于組織?
現在有些企業領導者衡量員工執行力十分簡單,即“聽不聽話”。在他們眼里,我說的話你聽沒有,我交代的事你去辦沒有,即是這個人有沒有執行力。由于執行層往往并不清楚為什么要執行,更大的可能性是要么在誠惶誠恐中讓自己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發揮,要么陽奉陰違、欺下瞞上。如果領導決策層缺乏遠見,而執行層在執行過程中千方百計地為自己的失敗找借口、推脫責任,這與其說是在提升企業的執行力,不如說是在傷害企業的執行力!
按照中國傳統文化中道、儒的觀點,一個團隊,只要決策層對任何一個任務都持慎重、科學的態度,把能勝任的人提拔出來,鼓勵后進;執行層端正態度,提升自己的執行能力;這個團隊的執行力不但自然提高了,而且是提高在潤物無聲之中,甚至還會根深蒂固于企業文化之中,無論歲月更替、時光流逝,這種力量將作為基因而流傳!
(責任編輯:羅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