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3年4月正式掛牌成立算起,國資委今年滿10歲了。10年來,國資監管和國企改革在探索中前進、在挑戰中成長,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重要成就,開創出了一個歷史的新局面:國資監管系統的組織體系、法律法規體系和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責任體系的基本形成,初步構建了國資監管的新體制;以中央企業為代表的國有企業對科學發展規律、企業發展的一般規律、企業所在行業的發展規律、企業自身發展規律的認識逐步深化,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群雄并起、砥柱中流,初步開拓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新路子。
這種新體制與新路子的活力與效率,在國內外復雜環境中得到了驗證。以中央企業為例,在國資委的領航下,雖然其總戶數從2002年的196家減至2012年的116家,但其營業收入卻從3.36萬億元增加到22.5.萬億元,實現利潤從2 405.5億元增加到1.3萬億元,上繳稅金從2 914.8億元增加到1.9萬億元,進入世界500強的企業從6家增至43家;從2003年到2012年期間,中央企業已累計上繳稅金19萬億元,為國民經濟的發展與社會進步,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貢獻。國有企業的集體崛起與民營企業的蓬勃發展,共同推動了中國經濟的快速崛起。
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一方面,目前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仍然還存在著不少問題和挑戰:政企不分、政資不分問題依然存在;經營性國有資產沒有實現集中統一監管,政出多門、監管規則不一致、資源配置分散的情況仍然存在;出資人職責和政府公共管理職能的分離還不到位,國資監管的針對性、有效性還不夠強,履職能力和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另一方面,束縛國企發展的體制、機制、結構和歷史遺留問題仍然很多:公有制的多種實現形式還有待于進一步探索,股份制改革還需要深化和完善;企業治理結構還不完善,規范董事會建設還處于探索完善過程中,“一把手說了算”的問題還不同程度地存在;企業經營機制與市場經濟要求還有較大差距,國有企業辦社會職能還沒有完全分離;相較于國企所占據的資源優勢和資金優勢,其經濟和社會貢獻率仍然偏小;盡管許多國企已經成長為超大型企業,但在市場競爭力上與國際優勢企業相比仍然處于弱勢;不少國企的行政化色彩和“特權”意識較濃,經營者管理制度還不能適應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面對這些問題,唯有深化改革、攻堅克難、掃除阻礙,才能進一步增強國有經濟的活力、控制力和影響力。
當今中國正處在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國有企業的深化改革和持續發展,不僅關系著中國經濟命脈的戰略走向和國防安全,關系著億萬百姓的民生保障和幸福安康,更關系著中國經濟能否擺脫“中等收入陷阱”進入發達國家行列、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因此,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與高超智慧推動改革深化、破解發展難題,再創國企改革發展的新局面,發揮國有企業在調整結構、優化布局、轉變發展方式、提升質量效益、突破關鍵技術、實現轉型升級、強化自主創造、創新驅動發展的帶頭示范作用,才能更大程度地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更加持久地增強中國的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