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翔,莫偉彬,鄧啟烈
(1.廣西師范大學 體育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2.北京體育大學 研究生院,北京 100083)
體育安全保障體系是指調動各方要素,對體育教學或訓練過程中的安全問題進行提前的預防,對安全事故進行控制、救援與處理的功能系統[1]。目前,由于我國在體育課傷害事故方面尚未有完善的法律,相關專業領域也只是對體育課傷害事故作了初步的研究,就體育安全事故的發生做出了一般性的揭示,對于發生在體育課中的傷害事故難以恰當地處理,致使有些學校為避免學生在體育課教學和課外體育活動中發生傷害事故,甚至禁止學生開展某些體育活動項目,從而影響了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為了構建健康、活躍、和諧的校園環境,中小學校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建立完善的、有效的中小學體育安全保障體系,是預防中小學體育安全事故發生的有力措施,也是降低中小學生體育安全事故發生率的有效途徑和基礎。
1.1 中小學體育安全事故的界定
中小學生體育安全事故是指在學校范圍內,中小學生參加學校體育課程、課余體育鍛煉、課余體育訓練和體育比賽中因各種原因而導致學生身體受傷或突發性疾病的安全事故。目前在中小學體育活動中發生體育安全事故的現象屢見不鮮,對中小學的教學秩序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按事故性質可分為責任事故和非責任事故。責任事故是指可以預見、抵御和避免的,但由于人為的原因沒有采取預防措施而造成的傷害事故。非責任事故包括自然災害事故和技術事故,如地震、泥石流等造成的事故。從特點來看有突發性的和非突發性的事故;按傷害的程度來分類可分為輕傷事故、重傷事故、死亡事故和特別重大事故(見表1)。從中小學生體育傷害的程度的鑒定標準來看,建立健全應對中小學校體育安全事故的保障體系和運行機制,是中小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重要保障。

表1 中小學體育安全事故傷害程度的界定
1.2 中小學體育安全事故發生的原因
中小學的體育活動包括體育教學、課余訓練、課外體育活動和運動競賽[2]。它是一種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的教育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在學校設置的具體環境條件下所從事的各種不同的體育運動。由于中小學生開展的體育活動項目和內容豐富多樣,造成體育安全事故傷害的原因也復雜多樣。總的看來,主要有學校、教師和學生三個方面的原因(見表2)。

表2 中小學生體育安全事故發生原因的界定
從表2 來看,中小學生體育安全事故發生的原因有些是可以避免的,比如場地、器材存在的不安全隱患等。學校應該做到“預防為主”,“防患于未然”,避免體育事故的發生。針對教師方面的原因,在工作時應盡職盡責,不得擅離工作崗位,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筑牢預防學生體育傷害事故的第一道防線。因此,從長遠來看,學校應建立全面的防范保障體系,防止體育安全事故的發生。
2.1 中小學校體育安全事故應急預案體系的構建
近年來,隨著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中小學體育活動的組織方式、參與人數、參與項目都有所增加,體育安全事故發生比例也隨之增加。針對學校體育安全事故過程或某一活動的具體現場可能會出現的重大緊急情況或特殊危險情況,在中小學構建體育安全事故應急預案,提高應對安全事故的綜合能力,是體育教學過程中的一項重要工作。建立中小學體育安全事故應急預案體系對妥善處理校園體育安全事故,降低事故損失具有重要意義(圖1)。
2.2 建立體育風險管理制度
學校體育風險管理是指學校制定并執行風險管理計劃,能夠有效控制學校體育教育活動,以避免發生安全意外、傷害或損失的過程,是建立在“防患于未然”的理念基礎上的科學管理方法[3]。學校體育風險發生在時間上是不可預知的,但發生的空間卻相對穩定。另外,中小學校體育風險發生的領域不僅會在體育課堂上,也有可能發生在體育訓練、課外體育鍛煉、體育競賽等活動過程中。作為一名中小學校體育教育工作者應對中小學體育存在的風險有全面的認識,并在識別和評估風險的基礎上,運用各種優化技術和手段,實現對風險的妥善處理和有效控制,并且建立一整套系統而科學的體育風險管理制度,防止中小學校體育安全事故的發生(圖2)。
2.2.1 學校體育風險的識別
中小學體育風險的責任人主要包括學校、教師、學生和其他(客車司機、器材和環境等)。作為一名體育教育者,首先對風險認知要有深入的了解,所謂風險認知是指個體對外界環境中的各種客觀風險的認識和感受,并且是由個體的直觀判斷和主觀感受獲得的經驗對個體認知的影響。從體育教育者的角度來看,不同的人因其個體差異性而對體育活動的風險表現出不同的認知。一般認為,體育教育者對風險問題的關注程度和認知程度直接反映體育教師的風險認知程度,即風險關注度越高,風險認知程度越好。提高體育風險認知對找出體育風險非常重要,即風險識別,所謂風險識別是指通過對大量來源可靠的信息資料進行系統了解和分析,認清項目存在的各種風險因素,進而確定項目所面臨的風險及其性質,并把握其發展趨勢和應對措施。在中小學教學中學校風險的識別主要來自教師教學經驗、技術和自我管理能力不足所誘發的風險,例如,由于教師教學方法的不當和教師不在崗等原因所誘發的風險。其次,學生行為和自我保護風險,例如,學生自身的身體素質、先天性疾病等所導致風險。再次,場地器材和學校管理風險,例如,體育教學中因器材缺陷導致的意外事故、大型體育活動中因學校組織管理不善造成的安全事故等。
羅譯:The tradition of learning from the teacher has long been neglected.[6]63


2.2.2 學校體育風險的評估
風險評估是指在風險識別的基礎上,通過收集安全事故中的損失資料并加以分析,采用概率論和數理統計方法,估計和預測風險發生的損失程度和概率(頻率),為選擇風險應對措施與風險管理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目前對中小學體育風險的評估主要采用列表排序法和帕累托分析法來進行。根據風險的影響程度編制《學校體育活動風險評估表》,在風險評估表中,分別對風險發生可能性、后果的嚴重性和風險的可控性進行專家評估,并且根據風險頻數和累計百分比找出主要引發風險的因素。目前,中小學校體育安全事故風險評估的內容主要存在于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回避或減少容易引發風險的運動項目,如體操、足球以及田徑中的投擲項目等,但同時應該明白形式簡單的體育活動也可能導致風險的發生,不存在零風險的運動項目。第二,風險發生的嚴重性。有些體育項目中發生風險的概率不大,但一旦發生會造成惡劣影響,如學生猝死事件。第三,風險發生的可控性。有些風險是可控的,例如,課前對場地、器材做到細致的檢查工作,有的是不可控的,如自然災害風險。因此,準確的對中小學體育安全事故進行風險評估可以保證體育活動的正常進行。
2.2.3 學校體育風險的應對
風險應對是指風險管理中控制手段的選擇與實施,是風險研究的最根本的目的。在中小學體育教學活動中,針對風險的識別和評估中可能出現的風險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是體育活動風險防范體系的重要內容。學校體育風險管理要針對中小學校體育風險的特殊性,制定一套體育風險管理的策略,去控制體育活動中可能發生的風險,一般來說,制定風險的策略有兩個目的,即防范和轉移風險。例如對技能風險方面的防范,可以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使其掌握自我保護知識和技能,同時也可以采用保護幫助和課堂監督的方法,避免風險的發生。
2.3 學校體育教學安全的結構體系
學校體育教學安全是指在學校體育教學活動中人的機體或身心免受外界因素影響而存在的狀態(包括健康狀況)及保障條件。就體育教學安全而言,學校體育教學安全是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比如人對事物認識的變化、場地器材的變化、運動環境的變化和管理制度等因素的變化,都是引起安全狀態變化的原因,這些因素有可能從安全狀態轉變為不安全狀態。在中小學體育教學中學校體育教學安全體系主要包括人的安全保障、物的安全保障和安全管理體系(見圖3)。

圖3 學校體育教學安全結構
2.3.1 人的安全保障
2.3.2 物的安全保障
中小學體育教學中物資的保障是學校體育教學安全的物質基礎,是學校體育教學安全的有機組成部分。物的安全保障主要包括體育安全資金保障、場地器材的安全保障和安全書籍。資金是搞好中小學體育安全保障必要的前提條件。有了足夠的資金作保障可以對相關人員開展培訓,為體育器材設施的購置、檢修、建設、保養提供資金保障等。同時中小學必須有足夠的體育安全書籍,讓中小學生了解體育鍛煉的功能和方法,使學生掌握體育安全的基本理論知識、安全事故的預防方法和運動損傷的基本處理方法。
2.3.3 安全管理體系
中小學體育安全管理體系主要包括體育安全管理機構設置、安全法規的制定、安全事故處理程序和方法、教育培訓和安全檢查等方面的內容。目前在中小學安全管理方面存在著較嚴重的隱患,有些中小學一旦因某個項目出現安全問題,一般會取消這個項目的課程,比如某中學上體操課時,從單杠上摔傷一個學生,就禁止單杠教學,發生安全事故后,學校相關部門不去找出發生安全事故的根源,反而去除了對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體育項目[5],這種做法實在片面。為降低安全隱患,中小學要充分發揮安全管理工作的作用,一是發揮體育安全制度的約束作用,讓全校師生明白哪些體育動作不安全,哪些體育動作不能做,哪些體育動作應該在體育教師的保護下完成,培養良好的安全意識;二是在體育活動場所布置各種溫馨的安全提示牌和日常安全常識;三是通過對中小學校體育安全知識的教育,引導中小學生培養良好的安全心理素質,營造安全情感氛圍,使學生在這種氛圍中得到陶冶,實現自己人格的升華。
3.1 中小學體育安全保障體系的運行機制
如果沒有一個充滿活力的體系運行機制,安全保障體系就形同虛設。中小學建立保障體系運行機制需要從三方面進行:一是體育安全保障體系的目標管理,主要是對體育項目安全事故預防目標;二是安全保障體系的運行,主要是對體育安全事故預防過程的控制和安全應急措施控制;三是通過對體育安全保障實施效果的評價,及時消除體育教學與訓練中存在的安全隱患。建立從體育安全保障的策劃──安全保障體系的運行——審核——運行評估(質量改進)的循環管理的體育安全保障體系運行模式(見圖4)。

圖4 中小學體育安全保障體系的運行模式
3.2 狠抓制度落實,做到“有法必依”
在中小學校中建立和運行完善的體育安全保障體系,并不必然能夠實現防患于未然的目的。再好的保障體系也要通過執行和落實,也就是做到“有法必依”,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中小學體育安全保障制度的落實,首先,要得到領導的重視。領導是整個制度的策劃者、確定者,也是工作實施的決定者,領導的重視可以建立相關的安全責任制,并且以身作則消除制度落實中的人為隱患[6]。能夠促使人人自覺遵守安全保障體系制度、主動維護保障體系制度、積極貫徹制度,做到“有法必依”,為學校與學生安全的共同發展發揮重要的作用。其次,要調動各方力量,確保體育安全保障有效的實施,包括校主要領導、保衛人員、班主任和專業教師等,都是體育安全保障體系中的一員。他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發揮不同的作用以確保安全保障體系有效的實施。在實施中要確保中小學安全工作自始至終既有領導的重視與關心,又有學校相關職能部門和專業教師的積極配合與參與。再次,在實施體育安全保障體系時要注重學校、家庭與社會的有機結合[7]。在實施中有學生家庭和社會力量的積極參與,才能確保安全保障體系實施的有效性。例如,體育安全事故預防、各種體育場地的隱患因素的排查和安全保障體系的落實,學校必須接受社會力量和學生家長的監督,多和學生家長溝通,集思廣益,不斷改進校園體育安全工作。
3.3 加強經費投入,確保安全保障體系有效的實施
加強經費投入,是實施學校體育安全保障工作的有力保證,經費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校體育教學安全的狀況。充足的經費可以加快場地器材的建設,可以購買標準的體育器材和安全書籍供學生鍛煉、學習,可以保證安全管理體系的順利運行等等。因此,為確保體育安全保障體系的順利運行,各中小學領導要轉變觀念,加大體育經費的投入力度,并確保體育經費落到實處,逐步完善學校體育安全保障體系的經費保障工作。
4.1 中小學體育安全事故傷害的程度主要分為輕傷事故、重傷事故、死亡事故和特別重大事故,其發生的原因主要來自學校、教師和學生等三個方面,這也是中小學要構建體育安全保障體系的主要原因。
4.2 中小學體育安全保障體系的構建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考慮:中小學重大體育安全事故應急預案體系的構建,能夠提高預防和應對安全事故的綜合能力;降低中小學校體育風險應從對體育風險的認識、風險的識別和風險的評估等方面入手,盡量對體育活動可能發生的安全事故作出評估;對學校體育教學安全保障的構建,應從人的安全保障、物的安全保障和管理保障體系等方面入手,并認真落到實處。
4.3 中小學體育安全保障體系的運行,首先要狠抓制度落實,做到“有法必依”;其次要積極調動各方面因素,確保安全保障體系實施的有效性并加強經費投入。
[1]陳洪平.學校體育活動中學校對學生安全保障義務邊界[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1,45(4):40-43.
[2]許良.新時期我國學校體育發展現狀思考[J].體育文化導刊,2012,1(1):96-99.
[3]張大超,李敏.國外體育風險管理體系的理論研究[J].體育科學,2009,29(7):43-50.
[4]宋繼新,貢娟.論國家體育管理體制變革的重心—體育管理組織結構創新的再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31(5):576-579.
[5]葛建南,孫超.高中體育模塊選項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對策[J].體育學刊,2011,18(2):83-85.
[6]湯靜.普通高校體育教師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山東體育科技,2012,34(1):67-70.
[7]鐘明寶,胡在林,張春燕.學校體育教學公平問題透視[J].山東體育科技,2012,34(1):5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