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萍
(銅仁學院 體育系,貴州 銅仁 554300)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指出:深化教育體制改革,關鍵是更新教育觀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養體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養水平,樹立全面發展觀念努力造就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1]。高校體育文化建設作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的體育文化素養直接關系到高素質人才培養的質量。提高大學生體育文化素養對于加快教育觀念轉變、優化高等學校人才培養模式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大學生體育文化素養是指在大學特定的體育環境中,大學生通過體育知識技能學習和競賽活動參與而形成的各種體育精神及能力的綜合表現。大學生體育文化素養順應了素質教育的要求,引起了高度的認同與關注。相關研究成果也大量涌現,主要集中在對大學生體育文化素養現狀描述及培養對策層面的研究,缺少對大學生體育文化素養的結構性研究。基于此,本研究對西部在校大學生的體育文化素養進行系統調查和分析,對其結構性差異進行因素分析,為提高大學生體育文化素養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
以貴州大學、遵義醫學院、銅仁學院、貴陽民族學院、電子科技大學、成都理工大學、重慶醫科大學、重慶文理學院、云南民族大學、云南師范大學共4 省(直轄市)的10 所高校中隨機抽取的6 000 名在校大學生為調查研究對象,共發放問卷6 000 份,回收有效問卷5 810份,有效回收率為96.8%。其中男生3 029份,女生2 781 份。
1.2.1 專家訪談法
通過直接訪談和間接訪談相結合的方式,對以上體育專業教授進行訪談,聽取專家們的建議,獲取了調研的相關理論支持和實施建議。
1.2.2 問卷調查法
根據研究目的,查閱相關文獻資料,設計了《大學生體育文化素養現狀調查》問卷,整個設計嚴格遵循了問卷設計的基本原則和要求,并建立有效的數據庫。
1.2.3 數理統計法
采用SPSS 20.0 軟件對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常規處理,并對數據結果進行分析。
2.1.1 體育知識
體育知識作為體育文化素養的基礎,是人的意識對體育運動規律的正確反映,是支配身體有效從事體育實踐的心理基礎[2]。本研究主要從體育基礎知識、體育保健常識、身體鍛煉常識、鍛煉評價常識4 個二級維度進行體育知識統計分析(見圖1)。在體育基礎知識方面,能正確理解體育的基本概念的大學生占到72.4%,有43.7%的大學生了解基本的體育競賽規則,有64.3%的大學生能夠掌握一至三項簡單的體育技能;在對體育保健常識的調查統計中,有78.5%的大學生了解常見的運動損傷,但是只有26.6%的大學生會常見運動損傷的簡單處理,大部分大學生不會擦傷、肌肉痙攣、骨折的簡單處理,保健實踐能力嚴重缺乏;此外,有62.8%的大學生懂得運動前要做準備活動、掌握量和強度、循序漸進等科學鍛煉理論知識,但是傳統體育養生知識不足,這與學校體育教學內容的選取有一定的關系。有73.2%的大學生會通過運動心情、睡眠、排汗量等自我感覺來評價自己的身體健康水平,但只有三分之一的大學生會評價自己的身體素質水平。

圖1 西部大學生體育知識素養統計圖
2.1.2 體育意識
體育意識是體育文化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在自覺認識體育意義與作用的基礎上所產生的心理活動[3]。這一部分主要從體育需求意識、體育價值認識、體育態度和體育情感4 個方面進行統計分析。大學生正值生長發育定型階段,各種生理機能已經成熟,精力旺盛,興趣廣泛,這使得他們的體育需求日益強烈。從圖2 中可以看出,排在前3 位分別是強健體魄需求、娛樂解壓需求;在大學生眼中,體育的政治功能要大于體育的社交功能,這與近些年我國眾多體育賽事的成功舉辦和舉國體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密切相關;此外,有19.7%的大學生選擇體育的教育功能,大學生對體育教育功能認識滯后,這與學校體育教育“重技能,輕理論”的觀點有關;體育態度是個體對體育活動的評價和心理傾向,有53.6%的大學生喜歡體育運動,討厭體育運動的占到14%,有32.4%的大學生處于中立位置;在對大學生體育情感的統計分析方面,有9.5%的大學生對體育運動有執著追求,有31.6%的大學生對體育運動沒有追求,這與大學生的體育興趣取向有關。
2.1.3 體育行為
體育行為是為了滿足運動需求而進行的有目的身體活動,是體育文化素養的外在表現。對體育消費調查發現:西部大學生的體育消費主要是買運動服裝、體育書刊、球等體育用品,很少愿意花錢觀看體育競賽,但是愿意花錢用于興趣,如瑜伽、健美操、健身等項目,這一比例占到了61.7%。此外,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大學生開始喜歡新興的體育項目。對體育競賽主要從觀看體育競賽和參與體育競賽進行調查,由于體育競賽的激烈和精彩,有87.5%的西部大學生喜歡觀看體育競賽,有56.2%的西部大學生愿意積極參不同層次的體育競賽活動。有近93.7%的大學生達到社會體育人口標準(每周身體活動次數≥3,每次鍛煉時間≥30 分鐘,每次身體活動強度中等程度以上[4]),這要歸功于大學體育常規教學、“陽光長跑”工程、新聞傳媒的大力宣傳等。

圖2 西部大學生體育意識素養統計圖
2.1.4 體育道德
體育道德是指一定社會用以調整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們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5]。體育道德品質直接關系到體育文化素養的水平高低,有利于大學生在參與體育活動時,按照一定的原則和要求不斷提高完善自己。由于大學生受到高等素質教育影響,體育道德整體水平較高。首先,具有良好的勝負觀,正確對待得失,認為“參與比取勝更重要”,能準確理解金牌蘊含的體育精神。其次,在體育鍛煉中能夠擁有堅持到底、不畏艱難的苦樂精神,鍛煉自己的意志。第三,在比賽的過程中,遵守競賽規則,擁護公平、公正、公開的體育競賽要求,做到誠實守信;尊重對手、尊重觀眾、尊重裁判,在文明中進行對抗;注重團隊合作、競爭意識,具有高度責任感、義務感。最后,能夠做到守紀律、守秩序、自覺愛護體育設施、維護體育健身環境、文明觀賽,理智對待輸贏,為運動員提供一個良好的比賽環境。
2.2.1 性別差異
從表1 可以看出,男女大學生在體育知識和體育行為素養中存在顯著性性別差異(P〈0.05),體育意識與體育道德素養不存在顯著性差異。一方面,受“男動女靜”傳統性別文化影響,男生傾向于對抗激烈、刺激的運動項目,喜歡觀看和參與競賽活動;由于興趣引導和實踐積累,男生的體育競賽規則、基本技能、運動損傷等體育知識素養要強于女生;而女生較為含蓄細心,喜歡富有表現力的項目,更關注自己的身體,在健康,素質評價、身體鍛煉、體育保健素養等方面要優于男生。另一方面,由于大學體育以運動技術傳授為主,男生表現欲望強,希望通過體育運動得到異性關注,更熱衷于體育運動;而女生的擇項面相對較窄,懶惰、自卑等不良心理影響著她們參與體育鍛煉,形成體育知識與行為上的差異。
2.2.2 年級差異
通過對問卷的整理統計,獲得不同年級大學生的體育文化素養結果(見表2)。從表2 可以看出,體育行為素養在不同年級中呈非常顯著性差異(T=-2.86,P〈0.01)。原因在于:1)對體育的追求不同,低年級大學生要進行正常的體育教學、健康體質測試、技評考核等內容。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與體育課,主要目的是為了能夠順利通過體育測試考核,獲得好成績。進入高年級后,體育課程壓力較小,參與鍛煉主要為了娛樂與健身。2)高、低年級大學生的學業壓力不同,高年級的學生要面臨實習、就業、考研等課業負擔較重,而低年級相對輕松,有多余的時間參與體育鍛煉來充實生活。此外,隨著年級的遞增,大學生掌握和積累的體育知識也隨之增多,體育知識維度在年級層面也呈現出顯著差異。

表2 不同年級大學生體育文化素養各維度的T 檢驗一覽表(N=600)
2.2.3 學校類型差異
根據研究的實際情況對學校類型進行劃分:K1 為重點學校,K2 為非重點學校。通過對不同學校類型大學生體育文化素養的比較進行卡方檢驗得出:X=0.037,P〈0.05,說明重點學校與非重點學校學生的體育文化素養具有顯著性差異(見表3)。其中體育知識和體育意識素養存在顯著性差異。分析原因在于:1)重點學校較注重學科建設,以體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進行體育理論知識的傳授,學生可以通過體育教學掌握較多的體育知識;2)國家對不同類型學校的支持力度不同,校園體育文化建設不一樣;3)重點學校除了在體育硬件設施上優于非重點學校外,體育的軟件設施也比較雄厚。重點學校舉辦大型體育賽事的機會比較多,對學校體育的宣傳、教育影響較大,容易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氛圍。

表3 不同學校類型大學生體育文化素養各維度X2 檢驗一覽表(N=600)
大學生受到高等素質教育、“健康第一”指導思想、新聞宣傳等影響,體育道德素養整體水平較高,體育意識素養較強。但體育知識素養、體育行為素養由于體育理論課積累、學生的課業壓力、興趣愛好等不同方面的原因,表現出了較大的結構性差異。
西部大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不僅要注重體育知識和技能的系統學習,掌握科學運動方法,還要在校園體育文化氛圍的陶冶下形成良好體育意識、體育道德,進一步提高體育文化素養水平,為將來的健康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
本研究主要從體育知識、體育意識、體育行為、體育道德4 個維度進行調查分析,并在分析的基礎上探討不同性別、年級、學校結構性因素的影響;但并沒有完全覆蓋體育文化素養的所有評價指標,因而在維度和結構性因素分析的路徑上還有待于加強和深入。
[1]國務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
[2]馬宏霞 河南省大學生體育知識的調查現狀與分析[J].中州大學學報,2007,24(4):104-106.
[3]湯衛東.論體育意識[J].安徽體育科技,1999,(1):12-15.
[4]體育人口及概念.[EB/OL].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94508.html,2005-08-18.
[5]王勇,張天良.體育道德與體育文化以及對現代體育的作用[J].山西體育科技,2005,25(3):35-37.
[6]郭傳鑫.對多元文化下體育教育的文化思考[J].山東體育科技,2008,30(3):19-20.
[7]楊玲.專業化進程體育教師文化素養的修煉[J].體育學刊,2010,17(8):72-75.
[8]黃春林.大學生的體育文化素養現狀及培養對策[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0,(24):74-75.
[9]姜明,龐元寧.西部民族傳統體育資源區域分布及其特征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9,25(12):2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