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晨芳
(三明市第九中學 福建 三明 365001)
教科書對符號的呈現差異是怎樣的?本文展示了不同版本教材的符號差異,分“人教版”歷史演變與現行4種版本兩個維度進行比較.
以下對人教版的3個不同版中出現的一些符號進行了比較,如表1所示.

表1 “人教版”歷史演變符號呈現的差異[2~4]
從表1可看出,“人教版”必修教科書中涉及表達式符號修改的有7個.說明這7個符號表示變化存在爭議.1995年人教版穩定了較長時間,至2003年人教版,出現了3個修改.2003年人教版變化至現行人教版,有5個修改.從數據上,公式的差異其實是符號表示的差異.如表2所示,主要集中在Δt與t,F與f,N與FN,s與Δl,φ與Δθ.

表2 教科書物理量表示情況[5~8]
根據對“人教版”、“滬教版”、“魯科版”、“粵教版”等現行教科書的比較,物理符號呈現的差異如表3所示.

表3 現行四版本教科書上物理符號呈現的差異

續表
從表3可看出,“四版本”必修教科書中涉及表達式符號差異的有5個.胡克定律表達式高度一致,這種符號表示得到了高度認可.統一表達的百分率分別為加速度75%,摩擦定律75%,自由落體大于50%,牛頓第二定律50%,線速度50%,角速度75%.不同區域、不同版本的教材對5個符號認識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符號學的鼻祖之一皮爾士認為,所謂符號指能代替(代表、表現)他物的某種東西,它具有感知、解釋或認知(解釋項)的特征[9].符號的應用極其廣泛,涉及語言、數學、物理等學科的多個領域.物理的符號表達簡潔、明了,具有指向特征的科學語言,它具有國際通用性.物理符號分為物理量符號與單位符號.物理量的符號影響學生對物理知識的認知、理解與表達,符號呈現方式對學生學習有重要的影響.筆者在查閱、對比了大量版本的教科書和期刊后,發現一些符號的使用存在著不少問題.
例如,符號F,可泛指力,也可特指合外力、摩擦力、安培力、洛倫茲力等等.又如E,可指電場強度、電動勢、能量.重力勢能Ep與電勢能Ep(2004年人教版),符號表達相同;電勢u(1995年人教版)及φ(2004年人教版),同一物理量約定俗成,無明確統一標準.
符號表達的素材源于課本教材,教材表示千差萬別,不統一,以哪種教材為標準?教師該如何選擇“標準”做好示范?
學生對物理概念、物理量理解模糊,就會使知識表達混亂,學生的解答不說明常常弄得一頭霧水.這些符號干擾了學生的認知,特別增加了學困生的學習難度,成為學習中的非智力因素.許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雖然知道用國際符號表示物理量及其單位,但是不知道用字母表示時有哪些要求.該用正體的用斜體,該用大寫的卻用小寫.會寫出如N=100N,N=100N,N=100 N的問題等式.其實,等式左邊表示力,右邊N表示單位符號,顯然,這種錯誤就是分不清斜體與正體的區別.把表示力的物理量符號斜體寫成正體,把力的國際單位符號正體寫成斜體.或者把表示力的物理量符號寫成大寫的“N”.字母符號的正體與斜體相混淆,大小寫不分,以及物理量及其單位的符號隨便使用.這些說明一些教師在平時教學時不重視,認識不到位,也沒有注意強調,沒有引起學生重視,甚至個別教師也糊里糊涂,出現錯誤也是在所難免.少數出版社、印刷部門、網站審核的粗心,錯誤符號的表達大行其道.
從高考試卷中學生答題導致失分的因素上看,作答中物理量表示不明確,字母下角標漏標、標錯,物理量符號書寫混亂均是造成失分的重要原因之一.這些都說明了平時學習中,符號的科學表達沒有引起學生的足夠重視,教師在教學中忽視了對物理符號教學的規范.
從數據上,符號的修改與差異說明不穩定、不統一是客觀存在的.科學符號規范統一有利于交流,它不同于方言,應像貨幣那樣具有通行性、標準性.雖然各種版本教材百花齊放,但科學性的結論、公式應規范統一.規范的物理符號語言,應按有關單位與符號的國標規定執行.最好以1984年計量出版社出版的一套關于量和單位的叢書為準.
(2)牛頓第二定律還是采用F合=ma為好,摩擦力公式最好用Ff=μFN.現在通行的物理量的符號常用角標,一般下標表示注釋、條件或編號.因此,不同力的差異用角標、下標區別,輔助必要文字說明.這樣處理,有章可循,比較明確,學生容易形成規范作答的習慣.
(3)位移符號,坐標軸中可用x,y表示,平面或空間可用s表示.弧長用l表示,避免位移與弧長相混淆,突出差異.弧度用φ表示,角度用θ表示,避免弧度與學生潛意識中的角度相混淆.
(4)向心加速度傾向用an表示,用an表示突顯向心的作用效果,能與切向加速度區分,易與大學的普通物理做好銜接.
公式、計算式、函數、數學符號表達的規定.


物理量表達指向不明確,容易導致混淆、歧義的,應培養學生學會用簡短的文字說明.
以上粗淺見解,如有不妥,望同行指正!
參考文獻
1 吳曉巍,于海波.“人教版”“粵教版”必修本“科學探究”內容的比較與啟示.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08(5):16~18
2 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高級中學課本 物理(第二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3 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 物理(第一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研究所,物理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物理(第一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5 敖彬.物理理及其單位的符號使用與書寫規范.中學物理,2012(20):30~31
6 束炳如,何潤偉.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物理(第一版).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
7 司南中學物理教材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物理(第三版).濟南:山東科技出版社,2007
8 廣東基礎教育課程資源研究開發中心物理教材編寫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物理(第二版).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5
9 Peirce, S, C: Collected Papers(M), Cambridge, Mass.,皮爾士的符號學理論[EB/OL].原點與延伸. 1965.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