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美萍 張靖園
(武警政治學院 上海 200435)
超聲波在介質中的傳播速度與介質的特性及狀態等因素有關,因而,測定介質中的聲速,在工業生產中具有一定的實用意義.空氣中聲速的測量以其實際應用和易于實現的特點,被許多高校選作基礎物理實驗.然而,被普遍選講的方法即駐波法其原理卻很難被學生理解,如文獻[1,2]只給了基本的結論性的原理,很多學生只機械地按實驗步驟操作,得出實驗結果,物理原理依然云里霧里,直接影響了教學效果.學生在做這一實驗時,基礎物理還不是很扎實,也沒有機會接觸深層次的物理實驗,筆者從教學實踐經驗出發,認為關鍵是沒有讓學生從基礎和根本上理解.因此,應從基本原理入手,深入淺出,讓學生一步步理解物理原理后,再做這一實驗.這樣,不僅提高實驗課的效率,學生也會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通過聲速公式v=λf將實驗重點集中到波長λ的測量.
首先,聲波是一種在彈性媒質中傳播的機械波.其速度v與波源的振動頻率f和波長λ之間的關系為波速公式. 因此,要知道聲速,可通過測量聲波的頻率f和波長λ來求得.當實驗儀器調好后,可從數字頻率儀上直接讀出頻率f,因此,實驗的關鍵是測量聲波的波長.這一知識點傳遞給學生之后,學生會自然而然把注意力集中到如何測量聲波波長的關鍵問題上來.
通過基本推導使學生理解兩端面間距離為何值時形成駐波.
駐波法測聲速用到駐波的概念,而很多學生可能已經忘記什么是駐波了,基礎差的學生甚至已經忘記什么是波,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有必要對波及駐波的概念加以復習.
本實驗近似認為平面波在超聲換能器s1和s2兩個界面處被完全反射.
設沿x方向入射波方程為
(1)
反射波方程為
(2)
入射波與反射波干涉,在空間某點的合振動方程為
(3)
式(3)為駐波方程.
分析式(3)可以得出,當
位置上,聲振動振幅最大,稱為波腹.當
位置上,聲振動振幅最小,稱為波節.
當s1與s2之間距離x等于半波長的整數倍時,即
形成駐波.
通過聲壓方程的推導,使學生理解位移波形和聲壓波形之間的關系.
許多教材直接講到,當s1,s2之間的距離是半波長的整數倍時,介質中出現穩定的駐波現象.反射面s2處是駐波的波節,聲壓最大.至于位移波形和聲壓波形之間的關系,卻沒有詳細講解,學生對這一結論一知半解.
本實驗中,示波器顯示的波形,實際上不是位移波形而是聲壓波形,在接收器處之所以能夠接收波的信號,本質上是接收器處感受到了波的聲壓.根據聲學理論,在一維情況下,若忽略媒質對聲波的吸收,則聲壓與空氣中分子的位移之間關系為
其中ks為媒質的絕熱體質彈性系數,將式(3)代入,可得各點處的聲壓振動方程為
(4)
位移波形方程式(3)和聲壓波形方程式(4)的圖像如圖1所示.

圖1 位移圖像和聲壓圖像
由此可看出,聲壓的極大值隨距離周期性變化.對式(3)和式(4)加以比較或直接由圖1可以知道,在聲場中空氣質點位移為波腹的地方,聲壓為波節,而空氣質點位移為波節的地方,聲壓為波腹.
在作為反射面的剛性平面處,空氣質點的位移恒為零,聲壓恒為波腹.當s1s2之間的距離l是半波長的整數倍時,駐波才有最大的振幅,此時聲壓最大,示波器上顯示的信號最大.當不是半波長的整數倍時,駐波振幅隨之減小,聲壓減小.當再次回到半波長整數倍時,駐波振幅再次達到最大,此兩狀態之間,s1s2之間的距離變化了半個波長.
上述討論不僅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波及駐波概念的理解,還能使學生對這一物理實驗的基本原理的理解更加透徹,對于實驗中的位移波形和聲壓波形之間的關系這一理論難點的掌握,在做實驗過程中,既動手又動腦.有利于學生對駐波法測聲速實驗的更好地把握.
參考文獻
1 張兆奎,繆連元,張立.大學物理實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18~220
2 厲愛皊,穆秀家.大學物理實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