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威
(江陰市祝塘中學 江蘇 無錫 214415)
學生分組實驗教學是中學物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是突破教學難點的重要手段.筆者通過研究“探究靜摩擦力大小的實驗”,找到了更好地開展學生分組實驗的方法,并制成了更完善的實驗裝置,提高了學生分組實驗的可操作性、準確性,相信會進一步滿足學生分組實驗的需要.
一端帶滑輪的長木板,木塊,細線,粗鐵絲,鉗子,螺絲刀,釘子.
本實驗制作采用放大法.
實驗制作器材盡可能利用生活中常見的材料或實驗室常用的器材,目的是讓一般的學校,特別是經濟條件比較落后的農村中學,也能成功制作這套實驗裝置,順利開展學生分組實驗.
圖1是實驗室常見的帶滑輪的長木板、木塊.圖2是改造后的實驗裝置,其制作過程如下.

圖1

圖2
(1)制作手柄
用鉗子將粗鐵絲做成圖3中的形狀(圖中未按比例畫),各部分尺寸及作用如下.

圖3
尺寸:①4 cm;②1.5 cm;③10 cm;④12 cm;⑤10 cm.
作用:
①部分.這部分是軸,細線一端固定的位置,安裝前,用鉗子的鋒刃部分在軸上壓幾道痕,目的是增加細線與軸之間的摩擦力,在軸轉動過程中,細線能隨軸一起轉動,不會打滑.痕不能太深或太淺,太深軸容易斷掉,太淺細線與軸之間的摩擦力太小,細線依然會打滑.
②部分.這部分是用來固定并穩定軸的,它可以使軸在轉動過程中不會上下、左右移動,可以避免細線卡在孔中,從而使軸能持續順利地轉動.
③部分.如果沒有這部分,在轉動過程中手柄的⑤部分就會與桌面接觸,不能持續轉動,實驗進行不下去.如果實驗裝置放在桌子邊緣,可以克服這個困難,但又會帶來另一個問題,實驗裝置很容易被學生碰到,發生晃動,彈簧測力計讀數不準確.如果學生碰得力度大一點,實驗裝置還會掉到桌子下面,這部分的作用就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經過多次實踐發現,這部分長度10 cm左右最好,太長了,手柄在轉動時,實驗裝置也會搖晃.
④部分.這部分的作用是使實驗效果放大,手握住⑤部分轉動一大圈時,彈簧測力計的掛鉤只被拉動很小一段距離(等于粗鐵絲直徑),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很小,也就是說手轉動了一大圈,通過彈簧測力計拉木塊的力卻很小,理論上這部分越長,放大效果越明顯,具體實踐中發現,這部分長度12 cm左右最好.
⑤部分.這部分是轉動手柄過程中手握的部分,長度10 cm左右,沒有嚴格要求.
(2)安裝手柄
卸下滑輪(圖4),將手柄的軸插入兩個孔中,用鉗子將①部分上端(圖5)固定好.

圖4 圖5
(3)木塊的改造和彈簧測力計的放置
在木塊上端偏左一端固定一顆釘子,這樣做的目的是使彈簧測力計重心在木板上,在實驗過程中不會滑動或傾斜,當然,也可以選擇長一點的木塊,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彈簧測力計按如圖2所示放置在木板上,彈簧測力計的拉環固定在釘子上.這樣設置有顯著的優點,即彈簧測力計在實驗過程中不動,大大提高了學生讀數的準確性、精確性,增強了實驗的可信度.
(4)組裝和調試
細線一端固定在手柄的軸上,另一端固定在彈簧測力計的掛鉤上(圖2),調整手柄高度,使細線與木板平行.細線拉木塊的力和長木板平行,與木塊受到的長木板施加的靜摩擦力是一對平衡力.
實驗過程中,學生的手握住手柄的⑤部分,緩慢轉動,隨著手柄轉動轉數的增加,細線拉木塊的力逐漸增加.當手柄轉動1轉時,彈簧測力計的掛鉤只移動很小的一段距離.這時,彈簧測力計有示數,木塊未動 ,根據二力平衡,細線拉木塊的力等于木塊受到的靜摩擦力.如此轉動下去,大概轉動3圈以上,木塊才會被拉動.在學生分組實驗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設計表格,如表1所示.

表1 教師引導學生設計的表格
實驗完畢,學生根據數據,獨立分析、小組討論,得出靜摩擦力大小特點:
(1)隨著使物體產生相對運動趨勢的外力的變化而變化;
(2) 0 (3)最大靜摩擦力等于物體剛要運動時的外力. 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繼續深入探究最大靜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表2). 表2 探究影響最大靜摩擦力的因素 分析數據得出結論: (1)壓力一定,接觸面越粗糙,最大靜摩擦力越大; (2)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一定,壓力越大,最大靜摩擦力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