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小娟 成新寧 江淑娟 鐘 燕
湖南省兒童醫院兒童保健所,湖南長沙410007
兒童孤獨癥是一類以缺乏情感反應,語言發育障礙,刻板重復動作和對環境奇特的反應的特征性疾病[1]。兒童孤獨癥嚴重影響患兒的生活質量,患者社交、行為等受到很大的影響,由于獨生子女占大部分,兒童孤獨癥也給患兒家庭帶來很大的影響,如何更好的治療兒童孤獨癥,改善患兒情況成為醫生、訓練師關注的問題,孤獨癥家庭干預訓練也日益受到關注。本文研究兒童孤獨癥家庭干預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選取2010年3月—2013年7月兒童孤獨癥患兒28例,所有患兒均經過醫生根據DSM-IV標準且孤獨癥兒童行為檢查量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簡稱ABC)確診為孤獨癥患兒。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研究組14例,男性12例,女性2例,年齡為1.75~6.0歲,平均年齡為(3.2±0.6)歲,對照組14例,男性13例,女性1例,年齡為1.8~5.8歲,平均年齡為(3.3±0.4)歲,兩組患兒在性別組成和年齡方面比較結果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用來比較。
對照組患兒實行常規治療方法,①感覺統合訓練:根據情況選取工具(羊角球、陽光隧道、獨角椅、腳步器、平衡木、滑梯以及滑板等),訓練的頻率為5次/周,每次30 min;②語言訓練:訓練內容主要有認知、構音、模仿、口語表達等等,訓練5次/周,每次30 min。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應用家庭綜合干預,研究組家長均經過家庭干預訓練培訓,并且充分認識到家庭干預的重要性。研究組患兒每天在我所進行訓練,回家后由家長每天對患兒進行家庭干預訓練3 h,主要應用行為矯正法進行。
應用兒童適應行為評價量表:正常為85~114分,邊界狀態為70~84分;輕度缺陷為55~69分;中度缺陷為40~54分;重度缺陷25-39分,極重度缺陷為<25分。孤獨癥評定量表(CARS):<30分為無孤獨癥;30~37為輕到中度孤獨癥;37~60分為重度孤獨癥。孤獨癥行為量表(ABC):<31分為無孤獨癥,53~66分為疑似孤獨癥,≥67分為孤獨癥[2-3]。
數據均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處理,一般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的形式表示,計數資料用 χ2檢驗,計量資料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由表1可知,2個月后個人能力、語言、社交及行為均有一定進步,與治療前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兩組間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4個月后,兩組患兒個人能力、語言、社交及行為均有顯著進步,與治療前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5),研究組患兒進步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有統計學差異 (P<0.05)。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兒童孤獨癥是一種廣泛且嚴重的發育障礙性疾病,大約每1萬名兒童就有2~4例患兒,多見于男孩。存在著突出的認知障礙、語言障礙、社會交往障礙;興趣狹窄,行為刻板,往往較長時間專注于某種或者幾種游戲與活動;孤獨離群,孤獨癥患兒喜歡獨處,對父母沒有依賴性,不和其他人建立聯系[4-5]。目前,孤獨癥尚無確切病因,很多學者認為是環境因素和遺傳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孤獨癥嚴重危害患兒身心健康,嚴重影響社會交往、學習、生活及就業,給家庭帶來嚴重負擔。
家庭是對患兒進行語言訓練和交往訓練的較好場所,研究組患兒在我所進行治療同時,進行家庭干預。經過治療,患兒的語言、認知及社交均有明顯改善,通過CARS總評分改善情況和ABC改善量表方面,顯示研究組患兒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患兒,究其原因,研究組除了家長對該癥有充分的認識和足夠重視程度以及對患兒有充分的康復信心外,更離不開其對患兒持之以恒的家庭干預,這與工作人員對家長的不斷鼓勵和支持有關。家庭干預在專業人員指導下,可使家長直接掌握對孤獨癥的訓練技能,有利于親子關系的發展,減少患兒的訓練費用,減輕家庭負擔。同時,我們從結果中看出,治療前和治療2個月后比較,患兒各項評分值無明顯差異,而治療前和治療4個月后比較,各項評分值有顯著差異。這提醒我們,醫院干預時間與家庭干預的時間越長,訓練效果更好。所以,本研究提示家庭干預訓練對患兒有著重要作用,在為孤獨癥患兒進行治療時應積極向家長講解治療訓練方法,督促家長進行家庭干預訓練。
[1]肖曙光,陳艷平,趙素芬,等.兒童孤獨癥51例家庭綜合護理效果觀察[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1):66-67.
[2]成新寧,鐘燕,朱麗輝,等.兒童孤獨癥家庭干預措施的依從性研究[J].當代護士,2010,13(4):52-53.
[3]陶嶸,梁煥萍,李丹,等.湖北省孤獨癥兒童及家長的現狀調研[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1,29(2):93-96.
[4]邱小菊,王立新.北京市孤獨癥兒童早期干預中家長參與情況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特殊教育,2010,17(4):37-41.
[5]段桂琴,姚梅玲,靳彥琴.孤獨癥患兒家庭疾病負擔和家長的應對方式[J].中國婦幼保健,2013,28(2):278-280.
[6]馬本寬.兒童孤獨癥與家庭環境狀況調查及相關性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1,9(18):269-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