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小窮
《大家,再見》里的渡會悟一開始給人一種《海上鋼琴師》里1900的感覺。從小學一畢業便決定不踏出“團地”一步,也不再上學,因為他覺得“閱讀轉換計算什么的都已經學會了,會這三樣過日子就沒什么不方便的地方了”,十六歲就開始去蛋糕店工作,維持現有的朋友就足夠了,這一生就在“團地”生活。對于學業,工作,甚至整個人生,就這樣輕松愉快地決定了。
阿悟不是不喜歡與人接觸,相反他對人非常熱情友善。但即使真的只是一個決定過簡單生活的人,阿悟也是有些奇怪的。每次有同學離開,其他人都是站在臺階的最下面送別,唯有他一人遠遠站在高處,真誠而用力地揮著手;每天他都要一邊習武,一邊在嘴里念叨著“沒有正義的力量不過是暴力,沒有力量的正義不過是無能”;每天他都拿著一個記錄表去記錄團地里人們回家的情況。即使對于再有正義感和憂患意識的人,這些都太夸張了。
電影到了中間,突然變得像《美麗心靈》一樣,讓人脊背一涼。前半部分氣氛的愉快和主人公的萌呆都慢慢不見,原來這是一個跟童年陰影戰斗的故事,前面所有阿悟的奇怪行徑,都得到了解釋。年幼時他最好的朋友前一秒正跟他談論著番茄醬,后一秒就被闖進來的不良少年殺死了,鮮血染紅了毛衣。他目睹了這一切,于是每當要走出團地,他都能感受到危險和恐懼,臺階還沒走完,他便會倒地不起。他告訴別人,他“決定”了要在團地過一生。
蛋糕店的師父臨終留給阿悟一句話,滿開的櫻花經過暴雨侵襲也會飄落四方,離別才是真正的人生。小學時的一百零七個同學,經過這么多年都走得差不多了。隔壁的女孩在跟阿悟一起經歷了情欲蓬勃的青春期之后搬家離開了;那個主動示好,跟阿悟說“即使要與全世界為敵我也站在你這邊”的女同學也愛上了外面的世界;而好朋友憲明,因為走不出童年的陰影,得了精神病去醫院接受電擊治療了。世界那么大,人生那么長,這一場相逢,是一次陪伴,下一個岔口,依然是珍重再見。大家都有各自的人生,自己的痛苦和孤獨即便再悲壯愴然,也沒有誰可以真的體悟。他人可以給你的是悲憫,是關心,是支持,甚至是愛,唯獨誰也給不了的是感同身受。
跟許多日本電影一樣,《大家,再見》表達的除了孤獨與成長,還有沉默克制的深情。跟阿悟青梅竹馬的鄰居女孩不知道他在想些什么,被自己的哀傷折磨得死去活來的憲明不懂他,就連因為阿悟的純真而喜歡他的女友也沒有真的走進他的內心。阿悟的怯懦和憂慮,他的簡單和赤誠,他的堅定和勇敢,只有他的母親真正明白。當所有人都以為這是一個困在童年陰影里走不出來的小孩的時候,阿悟的媽媽堅定而樂觀地說,他在團地會活下去的,他沒有什么可擔心的,因為她知道,即便過程緩慢,即便困難重重,但阿悟沒有放棄戰斗,他每一天都在成長。不揠苗助長,大概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方式。阿悟最終能走出團地,最應該感謝的是那個永遠溫柔不急不躁的母親。她既不求他能成為偉人,也不求他能有遠大志向,甚至不求他能像普通人一樣,她只是讓他做自己的決定,按他自己的方式和節奏成長。如果當時母親聽取了醫生的意見讓阿悟住院治療,也許故事又會是另一個結局。
阿悟崇拜的空手道大師去世時,母親說,人都會死的。母親一直都在等阿悟走出團地那一天,可阿悟頭也不回地飛奔出團地的時候,正是她病危的時候。她一直充滿信心,所以在日記的最后,她說,阿悟,不管到哪里你都能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