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南峰

財政監督是項綜合性較強的工作,涉及社會經濟生活的重要領域,通過“一二三四”工作法可以進一步增強監督檢查合力,提高監督檢查質量,優化經濟發展環境。
扭住“一個中心”。構建財政大監督格局,完善預算編制、預算執行、績效評價、財政監督四位一體的管理框架,突出監督檢查的“五個統一”:統一檢查計劃、統一組織實施、統一文書格式、統一工作程序、統一處理處罰,強化對行政企事業單位執行會計準則、內部控制規范、會計人員持證上崗和重大財稅政策情況的監督檢查,從完善制度、健全機制、堵塞漏洞、提高財政管理水平上下工夫,對財政政策執行過程進行全過程、全方位監督,全面推行公示公告制度,切實加大公開曝光力度,提高財政監督執法透明度,促進地區財政經濟健康發展。
建立“二個渠道”。一是探索財政大監督理念下財政監督職能轉變,建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監督聯動機制,并實行財政內部監督檢查聯絡員制度和推進財政監督員制度,提高財政監督工作整體效能,為加強財政管理、發揮資金使用效益、強化財務收支監管起到保障作用。二是建立會商制度,形成財政與紀檢、審計、物價等部門的監管合力,充分依托信息技術實行動態監管,跟蹤檢查各類惠民政策落實,及時發現糾正財政各項制度及相關執行情況存在的問題,促進財政信息共建共享機制建立。
抓好“三個結合”。一是結合主題教育實踐活動,聯合相關部門開展會計信息質量檢查,把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作為源頭上防治腐敗的重要舉措來抓。二是結合國有資產管理、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預算收支管理、財政內部監督、審計監督、民主黨派監督,對來信來電舉報案件聯合核查,全面真實掌握有關情況,努力實現成果利用最大化,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的合法利益。三是結合“小金庫”檢查,由紀委牽頭財政、審計等部門依法強化日常監督檢查和處理處罰工作,推進“小金庫”治理工作制度化、規范化和常態化,著力擴大治理工作成效。
落實“四項任務”。首先是協調相關部門參與日常監督與專項監督檢查工作的組織、協調和督查工作,進一步延伸檢查內容和范圍。其次是組織開展縣(區)、鄉(鎮)貫徹落實財稅政策、法律、法規的重點檢查,進一步完善部門協調配合機制,強化自我約束。再次是有效借助美好鄉村建設和民生工程督查等方式,建立各級各部門信息通報和反饋制度,規范鄉鎮級、村級資金的使用及財務管理。最后是重點圍繞績效執行和績效監督,就服務基層,服務群眾,服務發展課題組織相關業務部門開展調研,總結有益經驗和查找薄弱環節,將之上升為理論認識并在實踐中加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