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愚
新聞綜述:
近日,工信部部長苗圩在參加第二屆“嶺南論壇”時透露,運營商對微信收費有一定合理性,微信有收費的可能。此番表態讓坊間關于微信收費的爭論進一步升級。有媒體將工信部的表態理解為工信部介入微信收費,微信收費或成定局。中國移動總裁李躍此前曾表示,傳統電信運營商的業務正在受到猛烈沖擊,尤其是OTT(包括微信)帶來的擠壓非常明顯,使得運營商原來的短信、語音甚至包括國際電話業務都受到了很大挑戰。中國聯通董事長常小兵日前在參加一檔電視訪談節目時含蓄地表示,互聯網發展不會有絕對的免費,就算提供了不交費的服務,也一定有其他方面的收費來源,今天的免費是為了明天的收費。當記者向工信部求證時,對方卻對此事不置可否。對之前工信部組織運營商與騰訊談判的傳聞,也不做任何表態。在記者的多次追問下,一位負責人才表示,正在考慮組織有關部門和運營商一起就此事對媒體進行解答,但尚未獲得批準。
評論員觀點:
工信部部長關于微信收費的意圖披露,電信營運商及有關專家所謂“沒有免費午餐”、“現在的免費是為了將來收費”、微信以10%的流量耗費60%的信令資源等造勢也大張旗鼓地進行,央視還力圖證明他國也有類似收費暗示“接軌”的合理性,并安慰微信使用者稱“微信收費實際為企業間利益的重新分配,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不會加重消費者負擔。”諸如此種,似乎預示著這種新設收費不可避免。但是政府在為其“長子”撐腰向互聯網企業或使用者收費之時,還得正視最基本的事實和經濟學常識,不能受一些利益共同體綁架而行為偏頗。
微信收費最明顯不合事實的理由就是運營商標榜現在的微信服務“免費”一說。事實上,微信服務商騰訊公司已向運營商支付了設備和寬帶租用費,終端用戶更是時時刻刻在為運營商貢獻收費的流量。何來“免費午餐”?微信服務商和終端用戶本就給運營商貢獻了巨額收益,現行收費當然屬于重復收費。好比租房交了房租,難道租戶請人來做客還得給房東交會客費?以信令資源作為收費理由也難自圓其說,因為信令是流量服務的必備條件,沒有理由拆開另外收費。
與國際接軌一說也難以服眾。事實上,世界上多少類似服務都是免費的,中國電信運營商究竟該接什么樣的軌?作為壟斷性的國有企業還是遵技術創新規律、“隨大流”為好。更何況國內運營商收費之高本就飽受詬病,中移動對內地和香港的收費就前重后輕,對微信收費純屬沒有問題創造問題,雁過拔毛之嫌。
央視稱微信收費只是對騰訊收費而對終端用戶不收費,不管此說是否屬實,向提供網絡平臺的運營商下游企業收費,與“稅收分擔”的經濟學常識并無二致。即使僅向下游企業收費,其負擔最終相當程度轉嫁給了終端消費者,這種負擔是降低服務質量、減少服務供給還是不堪承受上游收費而向終端用戶收費,并無實質區別。
微信服務是一種技術創新。技術進步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也意味著這一服務勞動耗費降低,這種成本下降帶來的福利在競爭性市場會惠及消費者。但是在壟斷者支配的市場,則會以“只此一家,別無分號”的優勢通過壟斷高價將創新帶來的收益據為己有。微信收費就屬此類。壟斷者有暴利支撐,往往不歡迎創新甚至扼殺創新,對創新者收費實際上是加大創新成本,打擊創新。微信收費不能簡單地看成利益分配問題,還要從中國互聯網行業的創新動力角度檢討對國家競爭力的不利影響。
經濟學告訴我們,互聯網平臺業務本屬自然壟斷行業,其具有規模效益遞增的特點。在規模經濟的范圍內,用戶越多,流量越大,運營商實際收入越高、效益越好。運營商只算其短信、傳統電話業務受到沖擊的賬,而不提流量增加帶的收入,想利用渠道服務增加暴利,實屬殺雞取卵之舉。如果微信收費導致微信用戶銳減,那么,通信運營商的流量將會大幅度減少,效益必將下降,OTT 公司增值業務將受到影響。這種制造“雙輸”局面的行為,不應受到鼓勵。
對自然壟斷行業的合理規制要求抑制壟斷暴利,國外電信運營商已進入微利時代,這說明其規制是有效的。而中國,無論是通訊費還是網絡費過于昂貴卻得不到有效限制,2012年中移動營業收入5604 億元,凈利潤1293 億元,凈利率高達20%以上;中國電信營業收入2831 億元,凈利潤149 億元;中國聯通營業收入2489 億元,凈利潤71億元。這種情況之下,在公共政策上對電信企業的利益傾斜就走向了對壟斷暴利規制的反面。
通信運營商不應眼紅創新者獲得的收入,而應該反省自身為何沒有創造出飽受消費者信任的類似服務,也應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作為政府部門更應破除壟斷,鼓勵創新,讓競爭和創新帶來的福利惠及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