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嬌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已逐步建立,對于分散疾病風險,減輕人們就醫的經濟負擔具有重要作用。醫療衛生事業支出是政府通過公共財政干預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支出。要滿足全體國民的醫療衛生需求,并進行合理的籌資單純依靠市場是不可能實現的,需要政府組織的干預。政府干預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醫療衛生服務的特殊性。由于醫療衛生服務是一種準公共產品,具有一定的非排他性,外部效應明顯,如果完全由市場提供會帶來供給不足、資源配置效率過低等問題;二是疾病風險的不確定性和市場失靈的存在。由于疾病的發生具有不確定性和不可控制性,如果完全由市場供給醫療衛生服務,很可能出現弱勢群體無力購買、健康水平降低等現象;三是政府宏觀再分配職能?,F代政府的重要職能是滿足公眾的福利需求。政府干預醫療衛生事業,不僅有利于發揮政府的財力優勢,為醫療衛生事業提供有力支持,彌補市場失靈的缺陷,還可以促進收入公平分配,維護社會安定。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出臺,明確了公共財政在醫療衛生籌資中的主導作用,提出“建立政府主導多元衛生投入機制”,并投入預算8500 億推動新醫改進程。據統計,2009—2011年以來,全國財政醫療衛生累計支出15166 億元,其中470多億元用于支持2233個縣級醫院、6213個鄉鎮衛生院和25 萬個村衛生室的基礎設施建設。截止到2011年,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的診療人次已達62 億左右,住院人數累計達1.5 億,充分說明我國財政對醫療衛生事業以及醫療體制改革的投入取得了較大的成效。2012年1月5日,全國衛生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總結了三年醫改的工作成就,并部署了“十二五”期間亟待突破的八個關鍵問題,文章將結合這一背景對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財政投入機制問題進行深入探究。
2009年初,國務院出臺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提出了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的多元衛生投入機制的改革方向?,F階段,我國財政對于醫療衛生事業的投入主要存在兩大問題,即總量投入不足和結構不合理。具體體現為衛生總費用占GDP 的比重較小,政府投入少、個人衛生支出比例較大,政府預算衛生支出相對規模較小、中央和地方政府支出結構失衡,存在地區和城鄉差異等。這些問題對于醫療衛生事業的健康發展、人們醫療待遇和服務水平的改善具有消極影響,也成為新醫改的重點。
1、衛生總費用占GDP 比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衛生總費用仍較少。近年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得到改善,福利水平也在不斷提升。但是,政府對于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支持力度并未明顯提高。從圖1 中可以看出,自1990年以來,我國的衛生總費用持續攀升,并且增長幅度較大。但是,衛生總費用占GDP 的比重則呈現波動的趨勢。1992—1995年所占比例逐漸下降,隨之呈上升態勢,達至2002—2003年的頂點4.85%后開始回落,2007年之后又逐漸回升??梢钥闯?,政府對于醫療衛生事業的支出具有不穩定增長的特點。與國際水平相比較,我國的衛生總費用占GDP 的比重仍然不高。如2006年,世界衛生總費用占GDP 比重的平均水平是8.7%,在中低收入國家的比重是4.5%。可以看出,我國的支出比重僅僅與中低收入國家的水平相當,與發達國家還有很大差距。
此外,近年來我國人均衛生費用也呈現逐漸增長的趨勢,并且具有速度快、幅度大的特點。由1990年的65.4元增至2009年的1289 元,人均衛生費用在20年內增長近20 倍。但是,通過與其他國家進行橫向比較,仍然面臨水平不高的問題。如1999年,我國的人均衛生費用約40美元,低于發達國家40—50 倍左右,巴西等經濟欠發達的國家也是我國的8 倍左右,這充分說明我國的人均衛生費用總量仍較少,水平較低。

圖1 1990—2009年中國衛生總費用及其占GDP 的比重
2、政府預算衛生支出偏低,個人醫療費用負擔較重。根據中國的統計口徑,衛生總費用主要由政府衛生支出、社會衛生支出和個人衛生支出三部分構成。其中,政府衛生支出主要包括各級政府對于醫療衛生服務、醫療保障、衛生事業的行政管理等方面的預算撥款; 社會衛生支出主要是政府預算撥款外的社會醫療保險、社會醫療慈善籌資等社會化的費用;個人費用支出主要是城鄉居民為獲得醫療服務進行的費用投入。近年來我國衛生總費用呈現不斷攀升的態勢,衛生總費用的結構變化顯得尤為重要。從圖2 可以看出,自1990年以來,政府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比例呈逐漸下降趨勢,跌至2002年的15.69%后開始逐步回升,但是增幅并不大。與此相對比,個人的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則不斷上升,2000年達至近60%的高點,近幾年來才有所回落,但仍高于政府衛生支出的比例??梢钥闯?,近20年來我國衛生總費用的增長主要依靠個人負擔。因此,造成居民個人醫療費用壓力加大,出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等現象。這也正是2009—2011年新醫改著力解決的一大難題。

表1 2006年世界部分國家公共籌資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
從表1 中也可以看出,我國衛生總費用中的公共籌資水平與英國、瑞士等福利國家有較大差距。在高收入國家中,對于籌資比例較低的美國和韓國來說,也高于我國的衛生總費用的公共籌資水平。并且,與巴西等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的國家相比,我國衛生總費用的公共籌資比例仍不具有可比性。

圖2 1990—2009年中國衛生總費用的來源構成
3、政府預算衛生支出的相對規模較小,增長速度不快。從圖3 中可以看出,1991—2009年,我國的政府預算支出占GDP 的比重偏低,并且呈現波動上升的趨勢。世界銀行公布了1990—1995年,政府公共衛生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低收入國家平均為1.5%,中等收入國家平均為4.3%,高收入國家平均為6.9%,中國則只有l%左右。并且1995年以后也維持在1%左右的水平,并未出現增長的態勢,這與經濟發展水平帶動社會支出增加的一般規律性相違背,也充分說明我國財政對于衛生事業發展的支持力度較小,投入總量不足。1991年以來,政府預算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例一直下降,2002年跌至近20年來歷史最低點3.92%后才出現一定回升,但是支出比例仍然不高。從政府預算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來看,近20年來也呈現先下降、再波動上升的趨勢。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國政府預算衛生支出的相對規模較小,并且增長速度緩慢。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政府對衛生事業領域的干預能力應逐漸增強,供給衛生產品的水平也應不斷提高,但是在我國卻出現了增長慢,干預不足的現象,這與政府的責任定位不明確有很大關系,也成為新醫改關注的焦點。

圖3 1991—2009年中國政府預算衛生支出的相對規模
1、中央政府支出力度較小。對于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財政投入來說,存在中央和地方責任分配不均,中央的支持力度較小。從表2 和圖4 中可以看出,中央和地方財政對于醫療衛生事業的投入結構存在嚴重不合理的現象,我國醫療衛生支出主要由地方政府承擔。1998—2010年間,中央財政對于醫療衛生經費的投入呈現逐漸增長的趨勢,但是與地方政府相比,增長速度較慢。而地方各級政府對于醫療衛生事業的財政投入則處于節節攀升的態勢,2005年以來增長幅度逐步加大。可以看出,97%以上的醫療衛生經費主要由地方政府財政負擔,中央財政僅僅支出2%—3%左右。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中央政府對于醫療衛生事業的支持水平過低,如美國這種以商業市場為主導的醫療保障模式,聯邦政府對于醫療衛生支出的比重也高達60%以上。這種中央和地方政府財政實力與醫療衛生事業投入責任的不匹配對于我國醫療衛生以及保障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消極影響。

表2 中央和地方財政衛生經費支出及其所占比例(1998—2010年)

圖4 1998—2010年中央和地方財政衛生經費支出
2、政府預算衛生支出各項目比例失衡。對于我國的政府預算衛生支出來說,主要由兩個部分組成,即公共衛生服務經費和公費醫療經費。公共衛生經費主要有衛生事業費、中醫事業費、計劃生育事業費、衛生行政管理事業費等;而公費醫療經費主要包括公費醫療享受人員的醫療開支以及相關管理機構的經費支出等。對于政府預算衛生支出的各個項目來說,存在支出比例不合理的現象。自1978年至2006年,衛生事業費的比例逐漸下降,而行政事業單位的醫療經費比例則超過預算內基本建設經費和高校醫學科研經費等呈現不斷上升趨勢。行政單位的醫療經費支出即所謂的“公費醫療經費”的主要組成部分,這一項目費用的增長不僅會影響公共衛生服務經費的支出的比例,還有可能造成醫療資源配置不均。此外,在衛生事業費中,存在公共衛生服務所占比例較小,醫療機構等經費比重較大的現象。這種“重治療,輕預防”的支出特點不僅不利于應對公共衛生危機,對于構建合理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預防疾病發生、提升人們的健康水平,也有重要影響。
3、政府衛生支出存在地區和城鄉差異。由于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地區間差異,東、中、西部經濟發展不平衡,造成各地的政府醫療衛生支出規模也存在較大差距。不同區域、不同省份的政府衛生支出規模差別顯著。從表3 中可以看出,北京、上海等經濟較發達的省份和地區預算內的人均衛生水平較高;而陜西、湖南等財政實力較弱的省份預算內人均衛生支出則相對較低。地區間醫療衛生支出水平的差異不僅不利于醫療衛生事業的統籌發展,對于基層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也提出了挑戰,成為新醫改的重點。
此外,由于城鄉二元結構的存在,我國政府的醫療衛生支出還存在城鄉差異。從圖5 中可以看出,2001年以來,我國的政府預算的農村和城市投入均呈不斷增長的態勢。但是,城市預算支出的比重遠高于對農村的投入。政府預算投入的城鄉差距在2004—2005年達到頂峰后逐漸縮小。這種現象主要是城市和農村社會經濟發展不均衡所致,公共衛生服務供給主體的財政實力不均等導致城鄉在支出水平和項目結構上都存在差異,這種巨大的差異不僅會影響城鄉醫療衛生籌資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城鄉居民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的差距擴大。

表3 1998—2006年部分省市預算內人均衛生投入水平 單位:億元

圖5 2001—2007年政府預算衛生支出的城鄉差異
從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國的醫療衛生事業財政投入無論從總量上還是結構上都存在不合理的問題,這不僅影響醫療衛生服務的供給,不利于人們健康水平的提高,而且對于公共財政支出的效率評估以及政府干預衛生領域的能力也是重要挑戰,也成為新醫改的重點內容。深入探究造成這一狀況的原因主要是政府和市場失靈以及體制方面的原因,下面將進行具體分析。
對于醫療衛生事業財政投入不足的問題來說,政府與市場的責任界定不明確,供給主體存在認識上的偏差是主要原因之一。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政府逐漸由傳統意義上的“大包大攬”轉變為部分提供。這是政府職能轉變的重要表現,對于減輕政府的財政負擔,提高公共產品的供給效率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在一些領域,政府為主導的供給責任減少,全部或者大部分依靠市場機制供給公共產品,尤其是民生方面的服務,不僅不利于人們福利水平的提高,反而會面臨市場失靈的消極作用。20 世紀90年代,醫療領域同樣也進入了市場化改革的進程,政府逐步減少對公立醫療機構的預算撥款和財政補貼等,鼓勵醫療機構 “自負盈虧”,醫療機構不得不通過藥品價格加成,提高醫療服務費用標準,和誘導病人消費等方式來維持自身的運作,導致老百姓的醫療服務需求無法得到有效滿足,“看病貴”等問題出現。這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醫療衛生領域存在市場失靈,需要政府的干預。醫療衛生服務是一種準公共產品,具有很強的外部性,需要以政府為主導通過制定合理的財政預算對其進行支持和引導,政府應明確自身角色,承擔主要供給責任,避免公立醫療機構的公益性流失問題出現。
醫療衛生事業是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要民生領域,但現階段出現財政投入力度較小,政府預算衛生支出占GDP 和總財政支出的比例較低的問題。從客觀原因進行分析,這與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目前,雖然我國的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但是,同樣不得不面對人口基數大,人均GDP 增量仍不高的現實,財政投入的重點仍是國民經濟領域,對于科教文衛事業的支出比例不高。對于地方政府來說同樣如此,各地的經濟總量和財政實力決定其對醫療衛生的投入力度。
此外,醫療衛生產品具有非物質生產屬性,對這一領域的投入并不直接進行物質勞動生產,創造財富,并且在運作發展的過程中會消耗一部分社會財富,具有回報周期較長的特點。并且,目前對于地方官員政績考核的主要指標是當地的物質生產能力和經濟增長速度。因此,地方政府對于衛生等不能直接收益的非物質生產支出比例相對降低,投入總量不高。在支出項目上也主要向維持醫療機構發展的衛生事業費傾斜,對于醫療領域科研經費和公共衛生服務支出較少。
1994年,我國實行“分稅制”改革,中央和地方的“財權”和“事權”相分離。但是由于改革不徹底,也造成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在醫療衛生支出總量和結構上的失衡。財政分權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中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根據稅種劃分中央和地方收入的一種財政管理體制,實質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實現自收自支,在很大程度上調動了地方政府的積極性,有效處理中央和地方的財權和事權。通過分稅制改革可以增強中央在地方間分配和調控的能力,也有利于實現各地方政府發揮主動性,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均等化,謀求社會和經濟均衡發展,也是實現財政橫向公平的重要舉措。但是目前,從政府預算衛生支出和人均投入來看,地方政府成為醫療衛生服務的主要供給者,中央政府在社會事業公共服務的主導作用并未得到體現,完全交由地方財政支出,加之地方經濟發展水平不同,造成各地的醫療衛生支出總量和機構上存在差異。此外,由于我國現行公共財政衛生支出體制主要是依照上一年的標準,根據人員數量進行劃撥,不具有靈活性,并且由于各地在撥款額度和人數上缺乏統一的標準,導致中央財政衛生投入的效率降低,不利于各地公共衛生服務的均衡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醫療衛生體制發生了重要的變化,政府對于醫療領域的供給責任逐漸弱化,導致公共財政在醫療衛生籌資中的作用逐漸減弱。目前,我國的醫療衛生支出體系呈現總量不足、結構失衡和醫療資源配置效率低下的特點。因此,如何優化我國政府的醫療衛生支出體系,調整衛生投入的總量和結構成為改革的重點。2009年初,國務院出臺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以及《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2009—2011年)》,主要圍繞五項重點改革:加快基層醫療保障制度建設;初步建立基本藥物制度;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推行公立醫院試點改革。這對于彌補我國醫療衛生支出體系的缺陷具有重要作用。
如新醫改方案中“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設,完善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絡”。大力建設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改變政府支出結構,增加投入比重。一方面,政府可以通過興建基層醫療機構擴大財政支出規模,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增加城市基層社區衛生服務和農村基礎衛生設施建設合理配置醫療衛生資源,引導中央以及地方政府的財政支出流向。據統計,新醫改三年,我國財政累計470 億元用于支持縣級醫院、鄉鎮衛生院和衛生室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設,取得了積極的成效。
2009年初出臺的新醫改方案第十條提出了“建立政府為主導的多元衛生投入機制”,這充分說明政府在醫療衛生投入上具有主要供給責任。同時也明確了政府衛生投入機制的思路和方向。
第一,明確了公共財政在醫療衛生籌資中的作用。新醫改的征求意見稿中“公共衛生服務主要通過政府籌資,向城鄉居民均等化提供。基本醫療服務由政府、社會和個人三方合理分擔費用?!边@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公共財政在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中最重要的籌資功能,對于醫療衛生服務的供給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增加政府的醫療衛生投入,并調整投入流向。新醫改方案中提出 “逐步提高政府衛生投入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使居民個人基本醫療衛生費用負擔明顯減輕;政府衛生投入增長幅度要高于經常性財政支出的增長幅度,使政府衛生投入占經常性財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新增政府衛生投入重點用于支持公共衛生、農村衛生、城市社區衛生和基本醫療保障”。這不僅明確了政府在醫療衛生投入中的主體責任,并利用財政投入導向作用促進公共衛生的發展。
第三,促進社會資本等進入醫療衛生領域,形成供給主體多元化。新醫改方案中明確提出“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發展醫療衛生事業”。可以看出,新醫改中提倡在醫療衛生投入中適當引入市場機制,通過社會資本等進入醫療衛生領域,增加衛生服務的供給,不僅有利于提高投入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醫療價格過高的局面。
1、以新醫改為載體我國財政對醫療衛生投入的路徑選
擇與策略。2009年以來,通過新醫改方案的施行對于彌補我國政府醫療衛生支出體系的缺陷和結構優化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通過對政策效果進行評估,仍存在一些不完善之處,如政府衛生支出水平較低,支出項目存在地區間差異、公立醫院改革舉步不前等。醫療衛生支出的財政投入是我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重要物質前提,對于醫療衛生產品和服務的供給具有重要導向作用。因此,如何進行醫療衛生投入體系的優化和路徑選擇成為關注的焦點。下面將具體進行分析,并以新醫改為載體提出相關建議。
要明確政府在醫療衛生服務供給的責任,避免財政投入的越位和缺位。首先,由于醫療衛生服務是一種準公共產品,具有很強的外部性和非競爭性,因此決定了政府在供給中的主導責任。一般而言,醫療衛生產品的可及性和消費水平與個人的購買能力有直接關系。但是單純依靠市場機制進行配置,很可能造成低收入勞動者的就醫需求無法得到有效滿足,影響其生產和生活。此外,一些公共衛生服務,如傳染疾病的預防與治療、健康教育等市場不能充足供給,也無法依靠個人解決。這些都說明政府在醫療衛生領域的供給中不能將責任完全推給市場,作為公共權利的行使者和公共利益的代表,政府必須發揮其主導性作用,增加財政投入,避免在醫療衛生體系建設中的“缺位”。
其次,在醫療衛生服務的供給過程中,政府也應充分明確自身的有限責任,避免出現“大包大攬”的現象,通過市場機制提高醫療衛生服務的供給效率,轉變職能,防止出現財政投入“越位”。政府在醫療衛生服務供給中主要承擔制度的設計者、付費者、組織者以及監管者的角色,應將公共衛生服務的供給和生產職能相分離,在某些領域交由市場提供,也可以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進行供給,彌補政府失靈造成的供給效率低、質量差的缺陷。
要分層次、逐步、適度加大中央和各級財政對于醫療衛生投入力度,并優化結構。2009—2011年,公共財政加大了財政衛生投入,全國財政衛生累計支出15166 億元,對于基層醫療衛生服務基礎設施建設以及人們就醫水平的提高具有積極作用。但是,這一投入與國際水平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并且三年累計投入較多并不能充分說明政府在醫療衛生領域的支出規模較大,也是由于90年代政府在醫療體制改革進程中的責任弱化,我國醫療衛生投入的基數較小的原因造成的。因此,政府應分層次、逐步、適度加大政府對醫療衛生的財政投入規模,保證醫療衛生服務供給過程中的資金支出,增加醫療衛生支出占GDP 以及總財政支出的比重,提高政府衛生支出增長幅度,為我國醫療衛生體系建設提供有力支持。
此外,在增加財政投入的同時,也要注重優化結構。明確中央和地方財政在投入中的責任劃分,改變醫療衛生投入主要依靠地方預算的局面,在中央和不同層級的政府間建立合理的醫療衛生籌資機制,根據醫療衛生服務和產品的外溢性程度決定投入責任主體,優化支出結構,避免地方政府財權和事權不匹配的問題阻礙醫療衛生服務的供給。并且,要合理制定支出項目的范圍,加大醫療保障建設以及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方面的投入,適當減少衛生事業費以及醫療機構的補償費用所占比重,加強支出效果。
要鼓勵社會資本等進入醫療衛生領域,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的多元籌資機制。在醫療衛生服務的供給中,政府是責任的主要承擔者。但是,過于強調政府在醫療衛生投入中的財政責任,不僅會加大政府的財政負擔,也會影響公共財政的支出效率。在醫療衛生領域,雖然市場機制具有資源配置不均等方面的弱點,但是仍不可忽視其供給效率高、服務多元化等優勢。政府應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等進入醫療市場,保證資金來源渠道的多元化。在公立醫療機構中適當引進民營資本,允許信譽高、服務質量好的私立醫療機構在稅收政策和補貼上與公立醫療機構享受同等待遇,不僅可以增加醫療衛生服務的供給,發揮市場的競爭機制,降低醫療服務價格,同時也有利于滿足公眾多元化的就醫需求。此外,也可以發揮私人資本在醫療衛生籌資中的作用,通過私人或者慈善組織捐贈的方式增加醫療衛生投入,促進社會福利水平提升。
2、對“十二五”期間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
政策解讀與未來展望。2012年3月14日,國務院發布了《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二五”期間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規劃暨實施方案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明確了2012—2015年“十二五”期間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階段性目標、主要任務和關鍵性問題。這一時期是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攻堅階段,是繼續深化醫療服務、醫療保障、公共衛生、藥品供給和公立醫院改革的重要階段,對于我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建設,全面提高國民的健康水平有重要意義。從《通知》中可以看出,國家對于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高度重視,以及向全體國民供給醫療衛生服務、共享社會發展成果的美好愿景,在政府醫療衛生投入上也得到充分體現。通過對《通知》內容進行解讀可以看出,在“十二五”期間,政府醫療衛生財政投入的方向和改革重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繼續加大政府投入,提高服務可及性?!锻ㄖ分刑岢觥暗胤礁骷壵e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大投入力度,轉變投入機制,完善補償辦法,落實規劃提出的各項衛生投入政策,切實保障規劃實施所需資金”,“加大中央、省級財政對困難地區的專項轉移支付力度。”并且要求到2015年,城居保和新農合的補助標準至每人每年360 元以上,擴大城職保、城居保和新農合的住院費用和門診費用報銷比例達75%和50%以上。這充分說明政府的醫療衛生服務供給責任逐漸強化,不斷加大投入,通過制定規范、合理投入機制,切實提高人們醫療服務可及性的目標。
第二,在投入增加的同時更加注重費用控制?!锻ㄖ分忻鞔_指出“加大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力度,在全國范圍推行按病種付費、按人頭付費、總額預算等”,“建立醫保對統籌區域內醫療費用增長的制約機制”。這可以看出費用控制將成為改革進程中深化醫療管理的重點。通過控制費用的不合理增長,增強政府支出的有效性,保證醫療衛生制度運作的規范化。
第三,大力發展醫療服務業,鼓勵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锻ㄖ?中對于推進公立醫院改革提出了更切實可行的路徑,采取鼓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公立醫療機構改制重組的創新方式,并且允許信譽高、有實力的企業、慈善機構和社會組織等舉辦醫療機構,擴大醫療服務的供給數量,提升醫療服務水平和質量,降低醫療價格,增進國民醫療福利。
從2012年初發布的《通知》中可以看出,政府逐步強化了在醫療衛生投入上的主體責任,并在總量和投入方式上進行合理的設計,旨在通過財政的引導和支持作用,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進程,在未來四年將在五項重點內容上取得一定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