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珊
新聞綜述:
春節過后,中國工業及制造業集中地珠三角再現人力流失以及招工困難問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近期發表的報告預測,中國可能提前達到“劉易斯拐點”——勞動力供應從過剩走向短缺的轉折點,這將會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嚴峻挑戰。另外,渣打銀行最新發布的關于珠三角地區勞動力工資的調查報告顯示,2013年中國勞動力工資持續增長,其中制造業工資增長9.2%,去年僅為7.6%。雖然制造業工資增長幅度較大,但88%的受訪企業仍認為勞動力短缺狀況依然嚴重。報告認為,中國已到“劉易斯拐點”,勞動力短缺狀況將惡化。
評論員觀點:
一直以來,中國數量龐大的廉價勞動力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巨大動力,形成眾多粗放的、低水平的、勞動力密集的經濟增長點。然而,人口紅利不可能無限期延續,低水平的勞動力密集型企業也無法適應經濟的高速和可持續發展。盡管對于我國是否以及何時達到“劉易斯拐點”存在著較大爭議,但勞動力成本上升,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成為不爭的事實,面對“劉易斯拐點”,中國經濟發展模式陷入困境,改革迫在眉睫。
根據劉易斯的“二元經濟發展模式”來看,“劉易斯拐點” 是勞動力無限供給階段和勞動力短缺階段的交點,由于現代工業部門相對傳統農業部門的擴張,傳統農業部門中的剩余勞動力被現代工業部門吸收完畢,勞動力由剩余變成短缺。“人口紅利”是由于年輕人口數量增多形成的廉價勞動力,提供給經濟發展相對便宜的要素價格。“劉易斯拐點”與“人口紅利”之間關系密切,通常情況下,伴隨著劉易斯拐點的出現,“人口紅利”日漸消失,勞動力供給也走向短缺。而目前,我國勞動力缺乏現象既存在于對勞動力素質要求較低的初級領域,也同樣存在于如技工、技師等對于勞動力素質要求較高的領域。
自2008年以來,全國各地尤其是沿海地區面臨“招工難”、“用工荒”的嚴重缺工現象,而且大有從沿海地區向內陸省份蔓延之勢,這些可看作是勞動力市場為“劉易斯拐點”拉響的警號。目前我國沿海地區大多數企業依靠充足廉價的勞動力進行附加值較低的生產經濟活動,當“劉易斯拐點”到來時,人力資本的不斷上升會大幅增加企業成本,導致其正常運行受阻,甚至使得部分企業不堪重負破產倒閉。在力求經濟“保增長”的今天,這些對于中國經濟發展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看,“劉易斯拐點”可以看作是對經濟發展的一種倒逼,不失為一個形成健康的勞動力市場制度、促進經濟發展模式轉型的契機。把握好這個機會,有利于我國經濟向更加具有生命力和可持續的方向發展。在經濟發展的初期,人口基數大所帶來的優勢可以為經濟起步提供強大后盾,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但隨著“計劃生育”國策效果的日益顯現和過分依賴勞動力資源而忽視技術創新的現狀,經濟發展明顯后勁不足。
促進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是一個復雜而長期的過程,它需要國家、企業、勞動者等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絕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從國家角度看,要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使經濟發展由主要靠資源和勞動力大量投入向依靠知識和技術的支持轉變。首先,政策上鼓勵企業研發技術,提高產品附加價值,創造自主品牌,充分發揮市場的力量淘汰部分資源和勞動力密集的企業。其次,要積極為勞動者提供職業技能培訓的機會,提高勞動者素質。隨著經濟的發展轉型,對勞動者素質的要求會不斷提高,依賴于低質量、高數量的勞動力投入會阻礙經濟模式轉型,只有高質量的勞動力才能推動經濟持續發展。最后要城鄉平權,給予進城農民工以公民待遇。長期以來,外來務工人員得不到與城市職工相同的公民待遇,不可觀的經濟收入和不平等的社會地位使得越來越多人不愿再投身勞動力大軍,加劇了勞動力短缺。城鄉平權從根本上解決務工人員的后顧之憂,為轉型提供支撐。
在經濟進入“劉易斯拐點”后,勞動力資源逐漸變得稀缺,形成了新的勞資關系,勞動者的主體地位凸顯,企業要想長期擁有自己需要的勞動力資源,就必須善待勞動者,改善勞動條件,保障勞動者權益。處理好勞資關系,有利于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創造勞資兩利的新局面。

勞動者本身要樹立正確的就業觀,積極提高職業技能,增強競爭力。盡管“劉易斯拐點”背景下勞動力日益短缺,勞動者日益受到重視,可是要充分認識到這一現象多針對制造業、加工業等“初級勞動力”領域,短缺的也多是廉價豐富的勞動力。要想真正實現個人的更好發展,必須從個人角度出發,成為社會長期發展所需要的高素質勞動力。
筆者認為,要認識到勞動力市場表象之下中國經濟發展陷入瓶頸期的真正原因,并充分利用這一契機,化被動為主動,在困難與挑戰中尋找發展和突破的機會,多種力量共同努力合作,積極應對“劉易斯拐點”,促進經濟發展模式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