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本

一年一度的“兩會”,是我國政治日程表上最重要的事情。今年“兩會”不僅確立了新一屆國家機構領導人員,也為上屆政府工作劃上圓滿句點。十年“兩會”,十年發展。作為觀察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好窗口,從多角度回溯十年“兩會”不僅僅是對國家政治民主進程的記錄,更是透過這一窗口呈現出十年經濟發展、改革變遷。
讀社論,回眸十年人大。通過摘編十年來《人民日報》寫在人大會議閉幕后的社論中部分關鍵語句,讀出人大在國家政治經濟生活中發揮的重大作用,也意在對十年發展進程作一宏觀回顧和把握。
2003年 《邁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偉大征程》
“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是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起步階段和開局時期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
“這次大會選舉和決定任命了新一屆國家機構領導人員。”
“今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精神的第一年,做好今年的各項工作,對于今后五年以至更長時期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004年《團結穩定 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偉大事業努力奮斗》
摘要:
“這次大會是在我國改革和發展處于關鍵階段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
“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大會依照法定程序對憲法進行修改,在憲法中確立了‘三個代表’ 重要思想在國家政治和社會生活中的指導地位,把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寫進憲法,明確規定了國家保護非公有制經濟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等。”
“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展順利,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局良好。”
2005年《團結奮斗 共同創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來》
摘要:
“這次大會,是在我國改革發展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
“選舉產生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審議并一致通過了《反分裂國家法》。”
“今年,是全面完成‘十五’任務、為‘十一五’打好基礎的關鍵一年。”
2006年《譜寫科學發展的新篇章》
摘要:
“這次會議是在‘十一五’開局之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轉入科學發展軌道的重要時刻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
“審查和批準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其他重要報告。”
“實現‘十一五’規劃,最重要的就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2007年 《堅持科學發展 促進社會和諧》
摘要:
“今年是對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年。”
“這次會議取得的兩項重要成果,是順利通過了物權法和企業所得稅法。”
“為黨的十七大召開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
2008年《在新征程上團結奮進》
摘要:
“這次大會的議程十分重要,事關黨和國家工作全局。”
“大會審議和批準了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大會選舉和決定了國家機構新一屆領導成員。”
“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
2009年 《發揮制度優勢 推動科學發展》
摘要:
“這次大會,是在全國人民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努力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形勢下召開的。”
“大會認真審議并批準了《政府工作報告》和其他各項重要報告。”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60 周年,是應對國際國內環境變化重大挑戰、推動國家各項事業實現新發展的關鍵一年。”
2010年 《團結奮發進取 不負人民重托》
摘要:
“這次會議是在我國繼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
“通過了選舉法修正案。”
“今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最后一年,也是向全面小康社會繼續邁進的重要一年。”
2011年 《萬眾一心開創科學發展新局面》
摘要:
“這次會議是在我國發展進入‘十二五’時期,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滿懷信心迎接中國共產黨成立90 周年的形勢下召開的。”
“審查并批準了‘十二五’規劃綱要。宣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如期形成。”
2012年《乘勢而上再譜發展新篇章》摘要:
“特殊重要年份召開的大會。”
“通過了刑事訴訟法修正案。”
“今年是‘十二五’時期承上啟下的重要一年,我們黨將召開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
聚焦“一號提案”,回眸十年政協。每年政協會議的“一號提案”都備受矚目。“一號提案”不一定是按提交時間確定,而是政協提案委根據當前改革方向、社會熱點等因素綜合確定。盤點十年來的“一號提案”,不僅反映出政協發揮參政議政的職能路徑,亦可看出十年經濟社會改革發展的軌跡。
2003年 民進中央 關注“環保產業”
主要觀點:引進市場機制,處理好政府干預和市場機制的關系,合力推進環保產業發展。
2004年 九三學社中央 關注 “失地農民”
主要觀點:完善土地征收征用補償機制,提高失地農民的就業率,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合力解決失地農民生活保障問題。
2005年 致公黨中央 關注“農村信息服務”
主要觀點:建設農村信息服務體系,減少農民生產盲目性,促進農民增收。
2006年 民建中央 關注“企業所得稅”
主要觀點: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制度,實行法人所得稅制,法人實體與非法人實體均為企業所得稅的納稅人。
2007年 民革中央 關注“保障房建設”
主要觀點:呼吁政府加快構建住房保障體系,關注低收入人群住房問題,實現居者有其屋。
2008年 民建中央 關注“資本市場”
主要觀點:建立多層次、多環節、協調征管、體現公平的資本市場稅制。
2009年 致公黨中央 關注“就業”
主要觀點:化解就業壓力,著力解決大學生、農民工就業問題。
2010年 九三學社中央 關注 “低碳發展”
主要觀點:發展低碳經濟,調整經濟結構與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2011年 農工黨中央 關注“城鄉社保”
主要觀點:完善適應城鄉社保一體化發展要求的基層社保機構,切實解決影響和制約新農保制度的突出問題。
2012年 民建中央、農工黨中央和全國工商聯 關注“實體經濟”
主要觀點:更加重視民間資本的投資渠道的拓展,放寬民間資本設立金融機構的市場準入,建議征“暴利稅”。
每年“兩會”,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都是焦點。這份報告既是成績單,又是計劃表;既有宏偉愿景目標,亦有具體路徑部署。解讀報告十年“微”改變,一窺經濟社會大發展。
GDP 增長目標調整契合經濟發展轉型大局:GDP 增長目標是每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最受關注和熱議的數字之一。十年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從2003年至今每年的GDP 預期增長目標都超額完成,創造了舉世矚目的GDP 神 話。2005年 到2011年 的 七年間,政府工作報告都把該年經濟增長目標定為8%,2012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將GDP 增長預期定在7.5%,打破了延續七年的“保八”思路,意在“引導各方面把工作著力點放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切實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上來,以利于實現更長時期、更高水平、更好質量的發展”。
注重把握宏觀調控平衡術:十年來,我國經濟發展受國內外各種因素的影響,呈現出不同特點,宏觀調控目標、政策也有所不同。2003年針對我國經濟局部過熱、經濟運行偏緊等問題,提出全力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2005年結束了實施七年的積極擴張的財政政策、實行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且延續至2007年。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2008年圍繞控總量、穩物價、調結構、促平衡的目標,將“雙穩健”政策調整為“穩健的財政政策和從緊的貨幣政策”,2009年宏觀調控目標為 “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政策配合為“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2011年至今,按照“穩中求進”總基調,政策調整為“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十年來,宏觀調控針對經濟形勢變化、目標轉換不斷調整、把握平衡。
“民生”分量日益提升:十年來,“民生”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的分量與地位逐年提升。2004年和2005年的報告中民生議題主要以“改善人民生活”形式出現,2006年政府工作報告部署該年工作開始明確提出 “統籌兼顧,關注民生”;2007年更進一步提出 “著力促進社會發展和解決民生問題”、“更加重視社會發展和改善民生”;2008年民生問題首次單獨成章,政府該年工作九大任務中的第六項即為 “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教育、醫療、社保、就業、收入、住房等問題全部被歸到民生議題之下,自此“民生”問題連續以重點內容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出現,并逐漸成為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的工作重心。
全面開花與重點攻堅并舉的 “改革”之路:有媒體統計,“改革”一詞在過去十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出現頻次最多,縱觀十年政府工作報告,改革貫穿經濟、政治、文化等各領域。2010年,報告中明確指出中國的改革是全面改革,包括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以及其他各領域改革,沒有政治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和現代化建設就不可能成功。2012年政治體制改革被納入重點領域改革范疇,“攻堅戰”期待打響。
從數字看發展無疑最具說服力。十年來,國內生產總值以年均10.7%的速度增長,從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由1000 多美元提高到5432 美元,對外貿易總額由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外匯儲備超過3 萬億美元……各項數據背后,離不開每年“兩會”作出的正確決策部署,亦離不開十年財政對經濟增長、民生改善的保駕護航。
六萬億:從2003年到2012年,中央財政累計安排“三農”支出約六萬億元。
70 億元/28 個省/2600 多年:2004年農業稅率降低使農民減輕負擔70 億元;2005年28 個省(區、市)全部免征了農業稅;2006年在全國范圍內取消了農業稅和農業特產稅,終結了延續2600 多年農民種田交稅的歷史。
“九”連漲: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實現九連漲,從2004年人均每月700 元到目前每月1721 元,2013年繼續提高10%。
92%:國家將農民人均純收入2300 元作為新的扶貧標準,比2009年大幅提高92%。
13 億人:全民基本醫療體系初步形成,各項醫療保險參保超過13 億人。
12.5%:建立健全城鎮保障性住房制度,覆蓋面逐步擴大,2012年底達到12.5%。
4%:2012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達到4%,教育經費支出超過兩萬億元。
1.6 億學生:全面實現城鄉九年免費義務教育,惠及1.6 億學生。
30%: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和水平,至2012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提高到30%。
21.5 輛:城鎮居民每百戶擁有家用汽車21.5 輛,比2007年增加15.5輛。
一億多人:2012年我國城鎮就業人數比2003年增加超過一億人。
近7 成:自2008年以來取消調整近7 成國務院行政審批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