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敏 張倩倩 于敏
隨著乳腺疾病發病率逐年增高趨勢,引起了社會對女性群體患乳腺癌的重視。近年來X線乳腺攝影在臨床上廣泛應用,使乳腺X線檢查成為探查乳腺癌的最經濟、最基本首選的檢查方法,且在早期乳腺癌診斷方面有獨特作用,全數字化X線診斷進一步分析診斷乳腺腫塊的良惡性之分,提高早期乳腺癌檢出率。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共46例開封女性乳腺資料,其中46例患者,年齡20~85歲,平均50.11歲,有乳腺手術史10例,病程從2周~20年不等,臨床癥狀以乳頭溢液5例,腫塊18例,結節10例,脹痛3例,刺痛疼痛不適10例,所有病例均經手術病理證實。
1.2 檢查方法 采用芬蘭Planmed全數字化鉬銠雙靶平板X線攝影機,全部病例常規拍攝乳腺頭尾位,內外斜位,乳腺壓迫力為12~16 daN,應用自動參數選擇技術根據乳腺厚度密度自動確定陽極靶面、濾波片、KV或Mas。使用工作站高分辨豎屏顯示器(顯示矩陣2K*2.5K)觀察圖像。記錄所有顯示病灶的大小,數目,形態,密度,邊緣,以及有無鈣化及暈征,有無增粗血管,增粗導管及皮膚、乳頭、腋窩淋巴結等特征。由主治醫師以上放射醫師對鉬鈀X線圖像進行分析評價,參照美國放射學會制定的BI-RADS標準,并與手術及病理結果做對照,分析鉬鈀X線在乳腺結節的良惡性的診斷及鑒別診斷價值。
46例患者中術前鉬鈀X線診斷為乳腺癌26例,良性病變20例。經病理證實乳腺癌30例(其中非浸潤性癌10例,導管原位癌5例,原位癌8例,單純癌1例,浸潤性小葉癌3例,髓樣癌3例)良性病變16例(其中乳腺囊腫6例,纖維腺瘤5例,脂肪瘤4例,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1例),鉬鈀X線正確診斷40例,正確診斷率86.95%。
X線鉬鈀檢查結果與手術病理結果較好一致性,良惡性病變在腫塊邊緣、鈣化等方面具有不同的影像學特征。乳腺良惡性腫塊的X線鑒別診斷,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3.1 腫塊 惡性腫塊多數X線測量的小于臨床測量的,而良性腫塊大于或等于臨床測量的大小。這是因為臨床測量時,常將癌性腫塊周圍炎性浸潤、癌瘤擴展浸潤及纖維組織增生以及皮膚組織等多包含在腫物大小,故測得的大小要大于X線片上測得的大小。X線片的大小更接近于大體標本的實際大小[1]。惡性腫塊形狀多是類圓形,深溝分葉狀或不規則形;良性腫塊多呈圓形橢圓形,淺分葉狀。惡性腫塊邊緣不光整,放射狀長短毛刺,輕微或明顯的毛刺浸潤,毛刺征象是由于癌周圍有纖維組織增生及四周侵犯,擴展所致,彗星尾征多是沿導管向乳頭方向浸潤,有時它呈偽足狀向外浸潤突出。良性腫塊一般邊緣光整清晰,光滑銳利,無毛刺,腫物周圍可有細窄透亮暈征包膜征。
3.2 鈣化 惡性鈣化形態特點是細小成簇分布,多形性不定型鈣化,形態為細沙樣、短棒樣及曲線樣、分桿狀鈣化,鈣化點直徑小于0.5 mm邊緣模糊的鑄型鈣化。鈣化可以單獨存在也可合并存在于其他征象。良性鈣化多見于圓形環狀、細點狀、結節狀、蛋殼樣,或粗大的斑片樣鈣化,部分融合,邊緣清晰,散在分布或彌漫分布。
3.3 其他方面 惡性腫物周圍血管增粗增多,局部皮膚增厚凹陷見酒窩征或帳篷征,乳頭凹陷見漏斗征,腋窩淋巴結腫大淋巴結門消失[2];良性無此征象。
乳腺分型對于致密性乳腺,腫塊結節部分掩蓋或與腺體密度差異微小,肉眼不能識別,結合其他影像學檢查如超聲、MRI可以提高致密型乳腺檢查正確率。多種疾病并存乳腺內慢性炎癥瘢痕、既往手術史等可導致組織結構紊亂,不對稱等征象而掩蓋惡性征象;技術原因投照時受限制未將病變部位包括在內而產生漏診。
目前,全數字鉬鈀X線攝影可作為婦女健康普查的首選方法。掌握各種類型乳腺腫塊的X線常見征象,并結合臨床檢查及病史,可顯著提高術前診斷的準確率,對指導臨床治療及預后有重要意義。
[1] 劉佩芳.乳腺影像診斷必讀 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7,10(3):13-18.
[2] 麥遠其,倪志飛,王郁豪.乳腺癌鉬靶X線征象探討.實用放射學雜志,2004,20(10):928-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