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秋云
小兒急性腹瀉是一種常見的腸道疾病,極易導致營養不良,發育障礙,甚至死亡[1]。所以在臨床中除了及時正確的治療還應給予合理的綜合護理。筆者在臨床對小兒急性腹瀉進行有效的護理措施干預,療效顯著,現回顧分析如下。
選擇2010年1月至2012年8月在我院住院的急性腹瀉患兒94例,并按就診順序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47例,男26例,女21例,年齡3個月~5歲,平均(2.03±0.36)歲,病程2~4 d,腹瀉大于6次/d;對照組47例,男24例,女23例,年齡4個月~4.5歲,平均(2.24±0.42)歲,病程1~4 d,腹瀉大于6次/d,兩組患兒在一般資料上比較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兩組患兒均給予常規的退熱、抗感染、抗病毒、糾正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紊亂等綜合治療,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綜合護理干預。
2.1 一般護理 保持病房安靜、清潔衛生,營造一個溫馨的環境。要定時通風,交換室內空氣,醫護人員態度要和藹,多與患兒及其家屬進行交流,避免患兒出現情緒焦躁不安等情況,給患兒家屬交代患兒目前的病情、治療方案及愈后轉軌,使患兒家屬了解病情,避免出現誤解,符合隔離的患兒要施行隔離措施。
2.2 飲食護理 傳統的治療方法要求禁食,但是現在主張繼續進食[2]。因患兒在急性腹瀉時常常伴有發熱等,腹瀉和高體溫可以使患兒體內的水分大量丟失,使患兒呈脫水狀態;另外患兒正處于快速身體生長發育期,給予豐富的營養物質,防止患兒發生營養不良而影響其正常的生長發育。患兒在急性腹瀉時胃腸功能常常紊亂,消化能力下降,故應給予易消化和富含營養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并且少食多餐,不宜給予牛奶等不易消化的食物及辛辣刺激的食物。當患兒飲食恢復正常時也應該遵循由稀到稠、由少到多,逐步加量的原則。在母乳期內的患兒,應使患兒母親調整飲食結構,使患兒母親多飲水、清淡飲食、忌食辛辣刺激,并適當縮短喂奶的時間以減輕患兒胃腸道負擔。
2.3 臀部及會陰部護理 由于腹瀉中的患兒的大便酸堿性不定,因此對臀部的皮膚刺激很大,輕者臀部皮膚發紅,重者表皮破潰,導致潰瘍及感染[3],所以腹瀉患兒的臀部及會陰部護理顯得非常重要。患兒每次腹瀉排便后應用溫水擦洗干凈,保持患兒肛門周圍的清潔干燥,特別是女嬰的會陰部更應該注意干燥、清潔、衛生以防尿路感染。患兒應該勤換尿布,使用柔軟、清潔、干燥、吸水性強的尿布,或穿舒適、干爽、清潔的衣物。假如腹瀉的患兒臀部皮膚出現濕疹則應該給予制霉菌素軟膏及40%氧化鋅油交替涂抹患處,同時應保持患處干燥。
2.4 康復健康指導 給患兒家屬講解指導加強家庭護理知識以及防止腹瀉的一些方法和措施。注意給患兒合理飲食,使患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吃生冷刺激食物以防胃腸道感染的發生。對患兒所使用的玩具及所使用的餐具要經常進行消毒。關注氣溫變化,避風寒,給患兒穿戴適宜,夏季要防曬,冬季要保暖,適當增加戶外活動,加強鍛煉,增強體質;防止日常生活中小兒受驚嚇或精神緊張等,避免不良刺激。
治療組治愈25例,好轉20例,無效2例,總體有效率95.7%;對照組治愈15例,好轉23例,無效9例,總體有效率80.9%。兩組患兒的總體有效率經χ2檢驗P<0.05,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
小兒急性腹瀉是一種小兒常見病、多發病,其起病急、癥狀重,如不及時治療,往往會造成患兒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紊亂,嚴重者可危及生命。由于小兒是特殊的患者,其語言表達能力及自我調節能力較差,所以在患兒住院治療期間不僅臨床治療要及時正確,同時臨床醫護人員的精心護理亦尤為重要,通過本次臨床觀察可以看出,對腹瀉患兒進行一般護理、飲食護理、臀部及會陰部護理及對患兒家屬進行健康教育指導可以明顯提高患兒的治療療效,提高臨床患兒治愈率。
[1] 趙秀君.基層醫院61例小兒腹瀉的護理體會.中國中醫藥咨訊,2010,2(9):19-20.
[2] 黃蓉.小兒腹瀉1O0例臨床觀察與護理.中國中醫藥咨訊,2012,4(1):274-275.
[3] 康麗卿.小兒腹瀉的綜合護理.按摩與康復醫學,2011,2(11):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