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衛(wèi)東
臨床上,很多疾病都可以引起腰椎間隙及腰椎比值的改變,因此,精確地測量腰椎間隙和第三腰椎的比值,可為臨床腰椎疾病的診斷及治療效果評價提供客觀標準的依據。
從我院近年腰椎DR正側位片中篩選出200份,年齡在20~40歲之間,其中男女各100份。腰椎未見異常X線征象,無移行椎及腰間盤突出或坐骨神經痛病史,無骨代謝性疾病,無骨質疏松。投照方法:患者取臥位,中心線對第三腰椎水平,焦-片距100 cm。
在正位片中,測量相鄰兩個椎體前、后緣的中點的連線的數值作為腰椎間隙的寬度,椎體前、后緣的中心點上取各腰椎椎體的高度和椎間隙的寬度。5各腰椎間隙自上而下依次用S1-S5表示。當椎體終板的左、右緣不相重疊而形成環(huán)形影時,分別量取左、右緣中點處的椎體高度,取其平均數作為該椎體中部的高度;測量相鄰兩個椎體終板的左、右緣中點的垂直距離,其平均數為該間隙中部寬度;在側位片中,測量第三腰椎椎體的中心高徑(D1)和前緣高徑(D2)。
將S1-S5的均數分別做男、女分組檢驗,并將S1-S5的均數分別與同性別的上一間隙的均數做比較,計算每一患者相鄰椎間隙的差及各腰椎間隙的寬度之和。二者進行直線相應分析;將測得的D1和D2進行比值計算,得出腰椎比值。
(單位:mm)
(1)腰椎間隙寬度:男性:S1=10.0±1.2 S2=11.5±1.4 S3=12.0±1.7 S4=12.0±1.9 S5=10.3±1.8
女性:S1=8.8±1.2 S2=10.1±1.2 S3=10.7±1.6 S4=10.5±1.7 S5=9.1±1.7
相鄰椎間隙的差:
男性:S2-S1=1.4±0.9 S3-S2=0.5±1.1 S4-S3=0±1.6 S5-S4=-1.7±2.0
女性:S2-S1=1.4±0.8 S3-S2=0.6±1.3 S4-S3=-0.2±1.4 S5-S4=-1.3±2.0
(2)第三腰椎中心高徑D1和前緣高徑D2的比值:
男性:D1=27.1-28.9 D2=33.5-35.6 P=80.89%-81.18% P平均值=81.04%
女性:D1=25.3-27.2 D2=31.3-33.7 P=80.83%-80.71% P平均值=80.77%
X線上的腰椎間隙相當于腰椎間盤,腰椎間盤是兩個腰椎椎體之間的軟骨組織,由纖維環(huán)(圍繞髓核的纖維軟骨,它與上下軟骨板和前后縱韌帶緊密連接)、軟骨終板(椎間盤接觸椎體上下面的兩個軟骨面)和髓核(在椎間盤中心部分)三部分組成。臨床上椎間隙狹窄較常見,可由阻滯椎、褐黃病、髓核突出、感染、關節(jié)炎和椎間盤退變等引起。在普通X線不顯影,X線光片上表現為透亮的椎間隙,本文中椎間隙的寬度代表椎間盤中部的高度。
從以上測量的數據可以看出:男性各椎間隙的均數都大于女性。男、女均數的分布規(guī)律相似,即自S1-S5均數逐漸增大,S3與S4均數的差別無顯著性,S1的均數又顯著變小;男女D1和D2的值雖然有區(qū)別,但是P值卻基本相似,并在80%以上。
椎間隙的改變在腰椎疾病的X線診斷中極為重要,但輕微的改變不易察覺,確定正常腰椎間隙的參考值很有必要;通過測量第三腰椎的比值可以判定:第三腰椎中心高徑與前緣高徑之比若低于80%表示骨質疏松。
因此,X線正常腰椎間隙測量和第三腰椎比值的測量對診斷各種腰椎疾病有重要的臨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