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曉云
慢性盆腔炎(chron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指的是女性內生殖器官、周圍結締組織及盆腔腹膜發生慢性炎癥。常因為急性炎癥治療不徹底或因患者體質差,病情遷移所致,臨床表現主要有下腹墜痛或腰骶部酸痛、白帶多、月經多、不孕等。此癥較為頑固,當機體抵抗力下降時可誘發急性發作。目前治療上多采用綜合治療。安徽省合肥市巢湖柘皋鎮中心衛生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運用自擬“復盆湯”保留灌腸配合西藥治療慢性盆腔炎50例收到良好的效果,現介紹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100例病例中,年齡最小15歲,最大53歲,平均32.5歲,15~20歲17例,21~32歲29例,31~40歲34例,41~50歲13例,51~53歲4例;病程最短18個月,最長24年。按就診日期隨機分為治療組50例和對照50例,兩組患者在年齡、病情、病程等方面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1.2.1 西醫對照組 采用頭孢他啶(深圳致君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73087)2 g加入5%葡萄糖氯化鈉250 ml,靜脈滴注,每12小時一次;鹽酸克林霉素(江蘇華陽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51862)0.6 g靜脈滴注,每12小時一次,連續使用10 d。
1.2.2 中西醫結合治療組 在對照組相同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中藥“復盆湯”保留灌腸[2]。復盆湯處方:敗醬草30 g,紅藤、蒲公英、紫花地丁各20 g,生蒲黃各15 g,琥珀、生鱉甲各10 g,黃連、黃柏各9 g。用法:濃煎至100 ml,藥溫38℃ ~42℃,取左側臥位將灌腸導管緩慢經肛門插入15~20 cm注入藥液,左側臥位保留6~8 h,連用10 d為一療程。兩組均治療一療程后判斷療效。
1.3 療效觀察 療效標準:痊愈:臨床癥狀消失,婦科檢查及B超檢查均未見明顯異常。顯效:臨床癥狀消失,婦科檢查盆腔有改善,B超檢查包塊、積液明顯縮小。有效:臨床癥狀體征及婦科檢查、B超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無效:治療后癥狀體征及婦科檢查、B超均無改善。

表1 兩組治療結果比較
治療結果見表1。經統計學比較P<0.01,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說明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治療過程中兩組均無不良反應的發生。
慢性盆腔炎系婦科臨床治療較為棘手的病癥之一,其主要病理改變為組織破壞、粘連、增生及瘢痕的形成。由于病史較長,患者多有濫用抗生素史,且細菌產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藥性,故單用抗生素效果可能不佳。而中醫認其病機多為邪熱余毒殘留與沖任氣血相搏,瘀結胞宮,耗傷氣血,主要表現為濕、熱、瘀、虛。故臨床多表現為“熱入血室”、“帶下病”及“婦女瘕”[2]。婦女患此種疾病后,影響了其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因此給予必要的藥物治療可以縮短療程及減輕痛苦。西藥抗炎治療有利于盡快殺死致病菌,使用抗革蘭氏陽性、抗革蘭氏陰性類抗生素(頭孢他啶+鹽酸克林霉素)是很有必要的[3]。在此基礎上再配合中藥“復盆湯”保留灌腸效果更為理想,因為中藥灌腸通過直腸黏膜對藥物的吸收,直接作用于病變部位,取其軟堅散結、活血化瘀、利濕解毒之功效,以松解粘連,促進積液的吸收。通過臨床觀察認為,在西醫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中藥“復盆湯”保留灌腸治療慢性盆腔炎,可縮短療程,減少抗生素應用時間及其對人體的毒副作用,同時對改善盆腔局部的血液循環、增加自身免疫力、消除余邪均有滿意的效果。其臨床療效肯定,值得推廣。
[1] 羅頌平.中醫婦科學.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2:187-191.
[2] 張麗君,李杰.婦產科病中醫經驗集成.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98-207.
[3] 北京協和醫院.婦科診療常規.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