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衛娟
頭孢菌素又被稱為先鋒霉素,是一種廣譜半合成抗生素。自1945年被分離出來后,受到臨床的廣泛關注,到目前為止,已開發出近50多個品種,位居各抗生素之首。頭孢菌素類抗生素殺菌活性強,毒性低,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近幾年,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得到臨床的廣泛應用,但也出現了細菌對頭孢菌素耐藥性的提升,不良反應情況增多等現象。現將頭孢菌素類抗生素特點及臨床應用進行闡述,旨在為臨床用藥提供參考。
第一代頭孢菌素類抗生素代表藥物為頭孢噻吩、頭孢唑咪,具有廣譜抗菌的作用,對革蘭陽性菌的活性較強,相對陰性菌作用較弱。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化膿性鏈球菌、凝固酶葡萄球菌、炭疽芽孢菌等均具有較好的抗菌活性;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也具有較好的抗菌作用;多數病菌對本品耐藥,而如沙雷菌屬、不動桿菌、假單胞菌屬完全耐藥。
第二代頭孢類菌素抗生素代表藥物為頭孢呋辛,其與第一代頭孢菌素在對革蘭陰性球菌的活性相似或略差。對革蘭陰性菌、葡萄球菌產生的β內酰胺酶具有穩定性。對大腸埃希菌、摩氏摩要菌、奇異變形菌等具有搞好的抗菌作用。但厭氧菌對本品敏感。
第三代頭孢類菌素抗生素代表藥物為注射用品:頭孢他啶、頭孢曲松、頭孢噻肟、闊頭孢哌酮等,口服藥物為頭孢布坦、頭孢泊肟、頭孢克肟等。此類藥品較第一代、第二代抗陰性桿菌的作用明顯增強,抗菌譜抗大,對銅綠假單細胞菌及厭氧菌均具有抗菌作用;但對革蘭陽性菌作用不及一、二代;多數品種的組織穿透性強,體內分布廣,可到達組織、體液、滑膜腔,除頭孢哌酮外,其他藥品在腦膜炎時可達腦脊液。
第四代頭孢類菌素抗生素代表藥品有頭孢吡肟、頭孢唑蘭、頭孢匹羅等。此類藥物對β內酰胺酶,尤其是超廣譜質粒酶、染色體具有穩定性,增強了對細菌細胞壁的穿透性,對陰性桿菌和革蘭陽性球菌的抗菌活性較前三代均有所增強。
過敏是頭孢菌素類抗生素主要的不良反應,一般發生率約為0.5% ~10%,主要表現為皮疹、藥物熱、瘙癢、血清病樣反應等,嚴重患者可能出現血管神經性水腫、過敏性休克,甚至可能導致患者死亡。應用頭孢菌素時,應避免飲酒或食用含乙醇類食物及藥物,因為少量飲酒可能會出現臉紅、胸悶等戒酒硫枰反應。除此之外,還可能影響肝腎功能,引起靜脈炎等癥狀。
頭孢菌素類抗生素于上世紀60年代起應用于臨床,是目前抗生素類用量最廣的一種藥物,該藥物的靶位為細菌細胞壁,可通過干擾細菌細胞壁的合成作用而發揮抗菌作用,是繁殖期殺菌劑,作用力較強,在組織器官與體液可達到有效濃度,可用于敏感菌引起的嚴重感染,是很多細菌性感染性疾病的良好用藥選擇。且人體細胞無細胞壁,對人體而言相對毒性較小,可安全應用。
在應用時還應注意:要對病情進行正常的診斷,根據細菌的敏感性、耐藥性,及藥物的禁忌證、適應證、不良反應等正確選擇頭孢菌素類藥物,新生兒、年幼兒、體弱多病及有過敏體質的兒童要慎重。
患者用藥過程中就給予臨床監護,注意觀察患者病情情況,鑒別病情變化是否因本藥物所致二重感染或不良反應,還是本身疾病所引起。重視血液及生化指標檢驗監測,給予護理監護。青霉素過敏性休克或即刻反應患者不宜使用頭孢類菌素抗生素。頭孢類菌素抗生素不可與香豆素抗凝藥合用,必須合同的情況下,須調整抗凝劑用量,監測患者凝血時間;頭孢菌素類抗生素盡量不可與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呋塞米等強利尿劑合用,合用時應觀察腎功能情況,防止腎損害。一旦發現患者出現不良反應,應給予停藥或換藥,如出現過敏反應,應立即進行搶救。
對于患者病原菌不明時,應根據感染部位進行推測好發細菌及敏感藥物、耐藥情況,結合頭孢菌素類抗生素的抗菌譜、不良反應情況,與患者病情共同判斷,選擇合適的頭孢菌素類抗生素,以對患者進行正確的救治。
總之,頭孢菌素類抗生素作為一種廣譜半合成抗生素,在應用過程中需注意藥品的抗菌特征及不良反應情況,對患者進行監護,防止或避免不良反應造成的嚴重后果。
[1] 仇鳳香.頭孢菌素類抗生素的臨床合理應用.中國實用醫藥,2010,5(11):162-163.
[2] 易林高,李佳,林潔,等.頭孢菌素類抗生素的特點及臨床應用.海峽醫學,2012,22(3):159-161.
[3] 錢曉蘭,費逸明.頭孢菌素類抗生素臨床應用分析.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12,10(11):1006-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