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道爾加拉 尼 滿
(新疆巴州蒙醫醫院,新疆 庫爾勒 841000)
頸椎病是常見多發病,病因復雜多樣化導致一系列的癥狀及并發癥發生,危害中老年身體健康。該病特征為頸椎間盤組織退行性改變及椎間結構繼發性增生改變引起的綜合征,最終發生脊髓、神經、血管受到壓迫,刺激引起氣血循環受阻,表現頭痛、頭重、眩暈、頸肩疼痛、僵硬、上肢麻木、肌肉無力、汗出異常等。蒙醫認為本病屬“赫依”病的范疇。
1.1 一般資料:68例病人,男性47例,女性21例,年齡最大77歲,最小25歲,平均年齡34歲,病程最長12年,病程最短1年。根據病史(外傷史、慢性勞損)、臨床表現、體征、神經系統檢查、X線攝片檢查等結果均符合頸椎病的診斷標準,其中神經根型頸椎病36例,椎動脈型頸椎病17例,脊髓型頸椎病9例,交感神經型頸椎病6例。
1.2 治療方案:抑“赫依”祛寒止痛,清熱,“殺黏”,燥黃水,活血散瘀,疏通經絡,潤僵舒筋,滋養壯骨,調理體內“三根”,“七素三穢”平衡,解除神經血管壓迫,改善頸部氣血循環。
蒙藥具體服用有:烏蘭-13湯散,如意珍寶丸,珊瑚-15丸,扎沖-13丸,琪素-25丸,歐曲-18丸,嘎日迪-15散,那如-3丸,那仁滿都拉,阿嘎日-35散等酌情給予珍珠-79丸,珊瑚-70丸。
蒙醫藥浴:將人體全浸泡于蒙藥浴液中,藥水溫度40℃ ~42℃左右,在熱能的作用下,藥物的有效成分通過皮膚孔竅滲透,被毛細血管吸收進體內,達到凈化血液,軟化結蹄組織,修補軟組織,消除骨膜水腫,回復關節功能和提高人體免疫力。能明顯改善人體氣血循環,增強機體新陳代謝,調節內分泌,祛風除濕,溫經散寒,活血通絡,行氣消腫,消炎止痛。
蒙醫ABC療術:局部針刺(薩瑪蘇如拉)、放血拔罐(哈那乎扎薩拉)、拔罐等療術。
蒙醫手法:頸部穴位按壓按摩推拿,為通經活絡,潤僵舒筋,解除肌痙攣,改善局部氣血循環等。具體操作:病人取坐位,醫生站在病人的背后用雙手拿揉頸部及兩肩部,雙手拇指拔揉項韌帶,拿提兩側斜方肌,放松頸肩部肌肉5min,以同時按摩用拇指按壓天柱穴、頸白勞穴、安東穴、風池穴、玉枕穴、肩井穴交替按摩,可配合揉、搖、滾、提、拿、抖等作10min~20min。
穴位針灸法:選穴:頸夾脊、大椎、百勞、風池、肩外俞、手三里、合谷等針灸。1周至2周為1個療程。
頜枕帶牽引法:于脊髓型頸椎病以外的各型頸椎病適應,為減輕對神經根的壓力和對椎動脈的壓迫,可解除肌痙攣,增大椎間隙,減少間盤壓力。病人坐在椅上進行牽引,頜枕帶兜住頭顱,頭前屈15度左右,牽引重量3~6kg,牽引1次/d,每次20min~40min,連續牽引7~14d。2w為1個療程。
局部理療法:有加速炎性水腫消退和松弛肌肉的作用。
自我保健療法:作頸部輕輕旋轉活動及上肢運動,有利于頸肌肉弛張的調節及改善氣血循環。
1.3 診斷標準:1)典型的神經根型癥狀,伴有壓痛點活動受限,猝倒史。2)多伴交感神經癥狀,旋頸試驗陽性,上肢牽拉試驗陽性,壓頭試驗陽性。3)X攝片及CT顯示不同程度的頸椎骨質增生,脊髓受壓征象,頸椎曲度改變及階段性不穩定。
2.1 療效判斷:療效顯著:臨床癥狀、體征完全緩解,功能恢復。基本控制:臨床癥狀體征基本緩解,功能部分恢復。好轉:臨床癥狀、體征大部分緩解,功能大部分恢復。療效差:臨床癥狀、體征緩解不明顯,功能仍受限。
2.2 療效結果:68例中療效顯著55例,占80%;基本控制8例,占12%;好轉3例,占0.5%;療效差例,占0.3%;總療效率97%。
68例病人在經過蒙藥配合穴位按摩、推拿、針灸、蒙醫藥浴、局部拔罐放血、頸枕帶牽引理療等綜合療法治療,效果顯著,控制病情的惡化。發病期采用蒙藥,抑“赫依”祛寒止痛,清熱“殺黏”燥黃水,活血散瘀,疏通筋絡,潤僵舒筋,滋養壯骨調理體內“三根”, “七素”,“三穢”平衡。
穴位按壓、按摩、推拿、針灸、蒙醫藥浴、理療、牽引解除血管神經壓迫,松弛肌痙攣,通經化絡,潤僵舒筋,促進氣血循環,加速病情痊愈,取得滿意的臨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