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斯巴依爾 敖登花勒
(阿拉善盟特戈熙甲狀腺病蒙醫專科醫院,內蒙古 巴彥浩特 750306)
蒙醫“攻瀉”療法屬蒙醫針灸、蒙醫放血、蒙醫按摩、蒙醫藥浴、蒙醫攻瀉之一,簡稱蒙醫五療。該療法源于蒙古族的游牧生活方式。距今1000多年前,游牧民族在春季或夏末,用野生大黃或酸奶黃水飲牲口,達到祛火排毒的目的。后經蒙醫數代人使用,制備出人用口服散劑和湯藥,主要治療一些肝膽血熱引起的頑固性疾病。簡單地講,蒙醫”攻瀉”療法就是用一些清肝利膽的瀉藥(草藥)來刺激腸道、”攻瀉”排毒。
蒙醫學診療是在整體醫學基礎上,進行辨證論治的一種自然科學。蒙醫學認為人體是由“三元”、“七素”、“三廢”組成。“三元”是指“赫”(氣),“希拉”(火),“巴德根”(土和水);“七素”是指飲食精微、肉、血、脂肪、骨、骨髓、精;“三廢”是指大便、小便、汗液等排泄物。“三元”支配7種物質和3種排泄物的運行,也就是說食物的精微(營養)和渣的分離,所以身體各臟器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都取決于“三元”。只有保持“三元”的絕對平衡才能使人體健康。食物進入胃后通過“三元”的作用機理將飲食分解為精微和殘物(渣),飲食精微被吸收到肝臟后再次分解的精首先養血,而渣排到膽囊內助消化。血液的精微養肌肉,肌肉的精微養脂肪,脂肪的精微養骨骼,骨骼的精微養骨髓,骨髓的精微養精。飲食殘物到腸道后被分解為尿和便,排出體外。如果某種原因(如氣候、飲食、行為、治療)引起“三元”失衡,則會導致“七素”和“三廢”的紊亂而產生毒邪(毒素)。毒邪是自外而入或由內而生,有邪而得病。只有祛除毒邪才能達到“三元”平衡,“三元”平衡才能使人體健康或病愈。所以治病首先要祛邪(毒素)。這里所說的“三元”平衡就是現代醫學所說的人體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相互平衡的狀態。一旦失衡就會導致人體新陳代謝紊亂,引發病癥[1]。
蒙醫學理論認為:肝膽是“希拉”的生存基地,通過血液循環遍及全身。現代醫學也認為肝臟是人體消化系統最大的消化腺體,所以多數熱癥都與肝膽和血液有關。血液不僅是人體各臟器和組織的營養運送者,也是將人體廢棄物排泄到體外的唯一途徑。因此血液病患者多數以熱癥為主,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血熱(血毒)病。
人是自然的一個縮影性大細胞,人體由千萬億個細胞組成。細胞組成組織、組織組成器官,再按各器官的不同功能,劃分為不同的八大系統,從而構成了人體。細胞的健康決定人體的健康。細胞是由細胞核和細胞液構成的,存在于細胞膜內的液體稱為細胞內液;而浸潤著細胞的液體稱為細胞外液。細胞也是人體結構和生理功能的基本單位,人體所有的生理功能、生化反應都是通過細胞與細胞外液之間的物質交流來完成的,也就是新陳代謝的過程。細胞外液是細胞與體外溝通的橋梁。細胞生存的這個特定的液體環境包括血漿、組織液、淋巴液、細胞體內外液體等。這個特定液體占人體重量的50% ~70%,它的健康直接影響著細胞和人體的健康。若想人體健康就要維護好這個特定環境的清潔與健康。通俗地講,就是定期清除體內新陳代謝所產生的廢物(毒素或病原),包括腸內宿便及糖脂肪,蛋白質代謝紊亂所產生的毒素等[2-3]。
自2004年起,我院蒙醫在烏蘇日樂特主任醫師的指導下并結合儀器檢測,對傳統蒙醫”攻瀉”療法進行了改進,使之不斷完善和系統化。經過多年臨床實踐證明:蒙醫““攻瀉””療法對人體各臟器系統有直接或間接的治療和保健作用,特別是對消化系統疾病療效顯著。
3.1 蒙醫“攻瀉”療法的適應癥:根據蒙醫理論和臨床觀察,蒙醫”攻瀉”療法針對以下病癥:免疫力低下、橋本氏甲狀腺炎、急慢性肝炎、肝硬化、早期肝癌、脂肪肝、膽囊炎、泥沙形膽囊結石、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泌尿系感染、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神經性頭痛、肝膽性頭痛、便秘、失眠癥、闌尾炎、結膜炎、痤瘡、牛皮癬、過敏性鼻竇炎、亞健康等實熱性疾病。
3.2 蒙醫“攻瀉”療法的禁忌癥:對年老體弱者,腎功能不良者,習慣性嘔吐者,胃出血者,患有急性胃腸炎、慢性結腸炎、有腸梗阻病史者,患有嚴重痔瘡、脫肛者,嚴重高血壓、嚴重心肺疾病患者,風寒性疾病患者,甲減患者,血小板減少癥及經期婦女,嚴禁進行排毒治療。
通過我院對蒙醫“攻瀉”療法多年的臨床應用證明:蒙醫“攻瀉”療法具有無痛、無創傷,操作簡便的優勢。它不傷腎臟、不傷胃腸道、不傷電解質、不流失營養、不消耗體力、無毒副作用,是集綠色、自然于一體的特色療法。該療法具有治療和保健的雙重功效,且療效顯著,蘊含著潛在的研究和使用價值。但在高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我們的生活和觀念發生了轉變。人們在享受便利生活的同時,也變得越來越懶惰,認識高科技的就是先進的。所以現在很多蒙醫醫者們在摒棄蒙醫傳統治療方法,致使一些確有療效的傳統治療方法丟失或失傳,包括蒙醫“攻瀉”療法。這種現象應引起我們每位蒙醫醫者們深思。
[1]宇妥元丹貢布.四部醫典[M].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78,6
[2]邱樹華,韓玉清,等.正常人體解剖學[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4
[3]劉國隆,馬吉慶,等.生理學[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