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鈺
(哈爾濱商業大學經濟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28)
從改革開放開始,特別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我國的國民經濟獲得了較快較好發展,經濟總量由1980年的4545.6億元(約合1893.9億美元)增長至2010年的401202.0億元(約合59266.1億美元),世界排名由第7位升至第2位(基于PPP法計算的世界排名)。
從圖1可以看出,中國的GDP總量在1980年不足日本GDP總量的18%,且不足美國GDP總量的7%,至2010年超過日本且相當于美國的40%多,僅用了30年的時間就獲利了這樣的經濟規模,成就舉世矚目。特別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后,中國經濟一直在高速增長的快車道上,2001年以后的經濟規模顯著提高。同期的美國經濟總量不斷增加,但日本的經濟總量從1995年以后不升反降。從圖2可以看出,中國從改革開放以來(除1989年前后)GDP的年增長速度就遠高于美國和日本,即使面對國際金融危機,情況也是如此。而與此同時,美國、日本的經濟增長速度卻是時快時慢,日本從20世紀90年代以后一直處于經濟增長的下峰,國際金融危機之后的表現更是不盡如人意。

圖1 1980—2010年中國、美國和日本GDP總量
除了經濟獲得了快速增長,我國的貿易規模不斷擴大、貿易方式持續優化和貿易商品種類日益繁多,出口貿易競爭力不斷增強,世界貿易地位顯著上升。
從圖3可以看出,在1995年前中國的出口總額多是少于進口總額的,1995年以后出口額才略高于進口額,而2000年以后出口額大于進口額趨勢才穩定并擴大。
從圖4關于中國貿易差額的描述可以更加直觀地看出,順差額在1995年之前是時有時無的,1995年以后則一直處于順差,2005年以后順差則明顯擴大,國際金融危機后趨于下降。
從貿易總額的變化可以得出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后,出口競爭力有了明顯的提高。特別是加入WTO的前5年內,國際市場面對中國市場的開放度較高的情況下,中國產品的競爭力得到了明顯提升,貿易順差大幅度擴大。
另一方面,從中國出口商品結構看,也在不斷優化。如圖5所示,1980年初級產品的出口額占出口總額的50%,到2010年初級產品在出口總額中僅占5%。

圖2 1980—2010年中國、美國和日本GDP年增長速度

圖3 1980—2010年中國出口總額和進口總額的變化情況

圖4 1980—2010年中國貿易差額的變化情況

圖5 1980—2010年中國出口商品結構變化情況
1.獲利了良好的外部發展機遇
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離不開充足而良好的要素供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中國開放了許多產業和市場,由于中國市場潛力的巨大吸引力,許多外資紛紛進入中國,帶來了充足的資金和先進的科學技術以及現代化的思想理念和管理經驗,與充裕資源相結合,使中國經濟爆發出巨大的能量。中國擁有大量的勞動力資源,商品物美價廉,依托于比較優勢獲利了較大的市場占有率。
2.市場化和法制化進程加快
由于WTO本身對成員國政策審議的要求,凡是不符合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法律和行政性措施,都要進行相應的修改,所以在外部壓力和經濟轉型自身要求的雙重壓力下,中國的市場化和法制化進程都被加速向前推動。
3.產業結構不斷得到優化
從圖6可以看出,1980年中國的三次產業的結構為“二一三”,至2010年以后產業結構為“二三一”。從2001年加入WTO之后的情況看,第三產業的比重雖然上升速度不是很快,但不斷迫近第二產業的比重。雖然第二產業入世后的比重出現了反彈,但第二產業內部整體結構在不斷優化,已經處于工業化中后期。工業化過程一旦完成,則第三產業的比重將超過第二產業的比重,形成“三二一”的產業結構。

圖6 1980—2010年中國產業結構變化情況
4.國際地位顯著上升
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穩步提高,資金、技術實力的增強,中國的國際地位也同步發生著改變。中國是人口大國,是發展中大國,是“金磚五國”之一,在國際事務中發揮作用的能力不斷提高。中國現在的實力從中國在WTO中的地位也可見一斑。加入WTO之初,中國多數情況下是“被規則者”,而如今已經逐漸成為規則的適應者和制定者。
1.貿易摩擦加劇
從理論上界定貿易摩擦是指兩國間基于經濟體制、產業發展、分工結構以及市場競爭等諸多原因引起、導致的貿易領域的利益沖突或爭端。而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產生貿易摩擦的原因由宏觀和微觀的諸多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包括經濟增長速度、失業率、通貨膨脹、國際收支情況、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等。國家之間為了爭奪利益的至高點,不惜利用一切手段來維護自身的利益。
中國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前,就是貿易摩擦的“重災區”,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情況不但沒有改觀反而惡化了。由原來只有少數國家對中國發起反傾銷訴訟,轉變為更多國家利用更多手段對中國的出口產品“重重施壓”,這種摩擦不斷地升級,直到制度層面。
2.貧富差距擴大
由于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融入了世界市場,為中國的各個產業帶來了更多的發展機遇和空間,因此地區間、產業間乃至個人之間的收入差距均不斷擴大。這樣就造成了一個中國“四個世界”。第一世界是高于上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的,如北京、上海;第二世界,高于下中等收入國家而低于上中等收入國家水平的,如天津、廣東、浙江、江蘇和遼寧;第三世界是以東北和華北中部地區為代表的介于下中等和低收入水平國家之間;第四世界,低于低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如中西部地區、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地區和邊疆地區。造成這種差別的原因主要是中國不同地區參與全球化的條件和能力不同,導致全球化在中國的影響和結果的不均衡。中國家庭的基尼系數從2001年的0.45上升到2010年的0.61,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2年中國家庭的基尼系數為0.474,說明我國收入差距較大。
3.資源和環境破壞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隨著中國作為世界“加工廠”地位的形成,也導致中國資源和環境狀況的不斷惡化。在經濟規模不斷擴大的背景下,中國已經成為初級產品的凈進口國,這與對外貿易規模不斷擴大有直接關系。近年來,中國的自然災害事件不斷增加,災種之多,損害之大,均是歷史少有,究其原因主要是人們為了追求經濟增長而破壞了生態自然環境而導致的。
縱觀近現代西方國家的發展經驗,制度+科技=強大。因此,維持硬件實力的同時還要加強軟實力的建設。因為利用比較優勢的弊端已經顯現:資源破壞、污染環境,受人剝削的同時還受人譴責,為別國提供廉價商品,還處于價值鏈的最低端,費著最大的力,拿著最少的錢,這種發展是沒有前途的。為此,可以利用貿易摩擦和人民幣升值的機遇,提升產業發展的科技含量,不斷轉變國際分工模式,不斷向高端游移,同時將產業鏈做全,這樣既可以減少貿易摩擦的困擾,還可以創造新的發展路徑。
產業結構、地區結構和收入分配等諸多方面的失衡在全球范圍內普遍存在。從發達國家的經濟實踐結果看,市場經濟并不是萬能的,如貧富分化問題通過市場機制是無法解決的,只有通過政府的宏觀政策不斷糾偏,才能使經濟協調穩定發展。
無論是提高科技水平還是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都要依靠國際化的人才。把國內優秀的人才送出去再請回來,這是目前在人才國際化道路上的必然選擇。世界“經濟中心”和“科技中心”有高度的相關性,若想成為世界經濟中心,必須先成為先進科學和技術的發源地。同時,隨著中國國際化水平的提高,也要設定相關的政策吸引國外的優秀人才到中國來工作。
常言道:一流公司定規則,二流公司做平臺,三流公司做產品。對于國家而言,有權力制定規則也是一流國家的表現。但制定規則需要有較強的戰略意識和較準確的前瞻性,這是需要通過理論和實踐反復總結和認知的過程。美國實際上在19世紀時生產能力就已經超過英國,但50年之后才有機會替代英國主宰世界。由此可見,只有經濟實力是不夠的,還要有一定的技巧和恰當的歷史機遇,但在機遇到來之前,一定要有充分的準備。
[1]胡鞍鋼.中國地區差距的變遷情況[J].人民論壇,2011(15):37.
[2]王鈺.我國現階段貿易摩擦的形成及其正效應[J].黑龍江對外經貿,2009(2):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