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欣 金允經 郭 安
(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北京100024/韓國新羅大學,韓國釜山/北京華文學院培訓部,北京102206)
提 要 本文主要從元話語角度研究口語中的起始標記語,指出起始標記元話語的典型特征是提示性和銜接性,并在對比幾種元話語分類模式的基礎上提出新的分類,即根據銜接的不同特點分出語篇內框架元話語、言語行為元話語、參與者指向元話語及互動元話語四大類,并根據元話語的功能做了進一步的細化分類,試圖通過分類探討元話語的共性規律。
在語篇中,有些詞語或固化語句①處于句首位置,但并不直接與句內成分發生結構關系,也不直接參與句內命題語義的構成。例如(語例說明見下,為行文簡潔,具體出處不一一注明):
(1)看樣子他們不會回來了。
(2)聽說他還沒走呢。
(3)我看你這么說過分了。
在早期的漢語研究中,上三例中位于句首的“看樣子”、“聽說”、“我看”這些成分被稱作“獨立成分”或“插入語”等。近年來,又有了新的提法和研究角度,這就是話語標記和元話語的概念。這兩類研究有許多方面是相似的,兩個概念也多有交叉,但還是有一些不同(詳見下文)。
本文從元話語角度來探討口語中位于句首的起始標記語(下文也稱“起始標記元話語”),包括元話語角度的功能分類、元話語中涉及的言語行為分類、元話語與基本話語的關系分類等。
在元話語研究中,以往主要考察書面語,分類也多以學術論文、經濟語篇、新聞語篇為主,對口語語篇關注很少。本文力圖在語料選取上有所突破,以口語為主,大部分收集自現實生活中的話語和口語程度較高的影視劇,也有部分來源于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CCL)語料庫中口語色彩突出的作品。
在這里,我們先綜述前人的相關研究,然后歸納出起始標記元話語的語篇特征和詞語的語法功能類。
1)獨立成分與元話語
根據楊才英、趙春利(2013)的總結,早期漢語研究中對此類語言單位的說法大致有“插說的獨立成分”(楊欣安 1957:353)、“獨立成分”(胡裕樹 1979[1962]:340,199,345)、“獨立語”(黃伯榮、廖序東 1988,邢福義 1996:127)、“插入語”(那潤軒 1990:53-54)、“連接成分”(廖秋忠1986:418、423)等。近年來,以“話語標記”(胡裕樹2003:345)居多,也有人稱為“語篇銜接語”(邢欣2007/2008等)。
胡裕樹(1995:345-7)對“獨立成分”的解釋是:“句子中有一些詞語,不同別的成分發生結構關系,位置一般比較靈活,這就是獨立成分。”他把獨立成分分為六類:表示招呼、應答或感嘆;引起對方注意;表示對情況的推測和估計;表示特定的口氣;表示某一消息或情況的來源;表示總結。而黃伯榮、廖序東(2002[1981]:349-50)則把獨立成分分為四類:插入語、呼語、感嘆語和象聲語。這些解釋和分類已經與國際上的元話語非常接近了,只是元話語在解釋中更注重篇章中的連接功能、命題提示與參與者的關系互動功能。付曉麗、徐赳赳(2012)就提到,元話語跟我國傳統語法里稱為“獨立成分”的概念有密切聯系,在這些獨立成分中我們都能看到元話語的影子。他們認為,元話語和獨立成分的區別也是很明顯的:元話語和獨立成分的概念并非全部重疊;元話語是從篇章的角度考慮,注重功能,獨立成分則是從句子內部成分的角度考慮,注重形式。
我們基本同意付、徐(2012)的看法,不過,我們認為獨立成分的分類研究不是僅注重形式,而是接近于Hyland和Tse(2004:169)的元話語分類(徐赳赳2006),可以認為處于句首位置的獨立成分基本都包括在元話語中,而起始標記元話語范圍更大一些。
2)話語標記與元話語
近些年的語篇研究已將注意力轉到了語篇中的話語標記、語用標記等新的研究領域(李佐文2001,馮廣武2004,冉永平2000,彭宣維 2000,吳亞欣、于國棟2003,任紹增2007等)。有關漢語中話語標記的探討也日漸增多,包括語法化、主觀化促動下形成話語標記的過程。(沈家煊1998/2001,方梅2005,李晉霞2005,陳振宇、樸珉秀 2006等)根據Schiffrin(1987)的研究,話語標記(discourse markers)是指依存于前言后語、劃分說話單位的界標(見任紹曾2007)。
元話語(meta discourse)這一概念,國內較早引入的是李佐文(2001,2003)。他介紹了早期研究的情況,強調元話語是“關于話語的話語”以及Crismore(1989)的觀點,即無論是哪種形式的言語交際,話語都包括兩個層面:基本話語(primary discourse)和元話語。基本話語表達關于話題的命題信息,元話語告訴讀者如何理解、評述關于話題的命題信息。近期的探討更深入一步,以徐赳赳(2006)和付曉麗、徐赳赳(2012)為代表。在他們那里,已不再糾纏于元話語是否一定有命題意義,而是怎樣從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對元話語的具體篇章功能做出分類,并提出了幾種新的分類模式。這幾種模式雖有不同,但大類上仍可歸為語篇內指引型和語篇外指引型。②
從以上介紹中可看出話語標記與元話語這兩個概念有較大交叉。至于區別,據我們觀察,主要在于:話語標記研究更關注前后語句的語義關系,與語境的關聯更大,需要語境的支持,同時又有語境中的多種語用解釋;而元話語研究傾向于元話語成分的語篇連接功能,以及其自身不參與或不直接參與命題語義的特征。從語篇連接功能的角度出發,更易對元話語進行宏觀分類,找出一些共性規律,而不必借助語境。
關于元話語的范圍和分類,前期有三種方案:一是Vande Kopple(1985:83-7,1988:236-9)和 Hyland(1998:442)的篇章元話語(textual meta-discourse)和人際元話語(interpersonal meta-discourse)之分;二是 Hyland 和 Tse(2004:169)的引導式元話語(interactive resources和互動式元話語(interactional resources)之分;三是Ifantidou(2005)內部篇章元話語(intra-textual)和外部篇章元話語(inter-textual)之分。后期又有三種新模式:Dafouz-Milne(2008)的大類和 Hyland(2004)相同,只是小類上有一些說法上的區別(徐赳赳 2006),Burneikait é(2008)分為組織篇章、指向參與者、評價三大類;?del(2010)從范疇上分為元篇章和觀眾互動兩大類;Abdi(2010)按合作原則分出元話語的策略類別。(參見付曉麗、徐赳赳2012)
以上各家的幾種分類模式中,無論是哪一類元話語,都有著兩個語篇特征:(a)提示性——提示后邊出現命題,(b)銜接性——保持語篇前后連貫。這兩個特征結合在一起表明元話語在提示命題開始的同時又將命題有機地銜接起來。提示命題和保持與后續語句或前邊起始語句的銜接這兩個特征是元話語都具有的特征,也可以看作是元話語的典型特征。如:
(4)照理說他應該來,可卻沒有來。
(5)我說,他們春節不回去了,你自己走吧。
(6)來,摁個手印讓我看看。
這幾例中的元話語都有提示后續命題的功能并有銜接作用。例(4)中的“照理說”既有反預期性③,又有提示后續命題、表示之后語句有輕微轉折的作用;例(5)中的“我說”有言說提醒功能和說話人自述(楊才英、趙春利2013)指向,又有提示后續命題、表示與后續句有輕微因果關系的作用;例(6)中的“來”表示招呼,同時提示后續語句引入話題的作用。
詞匯元話語包括詞和短語。Ifantidou(2005:1326)根據前人的研究,把詞匯元話語分為七類:話語連接詞、推測副詞、情態詞、言語行為動詞、心理動詞、人稱代詞、篇章推進詞(短語)。這七類詞或短語,都不單獨顯示基本命題,在篇章中只是起到組織話語、表達作者觀點、預測讀者反應的作用(徐赳赳2006)。
按照Vande Kopple(1985:83)的觀點,元話語是有關基本命題信息內容以外的話語。元話語詞語都經過了語法化,經歷了由句內成分到論元標記,到話題標記,到命題標記,最后到語篇提示標記這樣一個過程:
句內成分→論元標記→話題標記→命題標記→語篇標記句內成分是指可在句子中作謂語等句法成分,表示實義;論元標記是指在論元成分前后作提示語,而論元作句子主語或賓語等,這時已開始虛化或固化;話題標記是指用在話題語前提示話題,這時句子另有主語,話題相當于主謂謂語句的大主語,充當話題標記的詞語意義更加虛化或固化;命題標記是指在命題前提示命題的標記,在此進入元話語層面;語篇標記是指語篇里的元話語連接詞,只有提示和銜接兩個典型功能。如:
(7)a我對他說了一件事兒。(句內成分,做謂語)
b我說:“他明天要回去”。(句內成分,做謂語,但語義上標記著后續是一個引語性的賓語小句)
c我說我不行,你非說行。(句內成分,做謂語,但有了前后的銜接功能)
d我說你這個人啊,連這么簡單的騙局都看不透。(論元標記)
e我說那個誰你認識他嗎?(話題標記,在話題前)
f我說剛才那個人你了解嗎?(命題標記)
例(7)中的“說”由a到f句逐步虛化,最后成為命題標記。但并不是所有詞都有這樣一個由實到虛的過程。上述所說的7類詞語中,話語連接詞本身就已是篇章提示標記,有些是由指代詞經過實指到命題標記到語篇標記的變化發展而來的。如:
(8)a那是工人,這是農民。(句內主語,實指)
b那你剛才的意思是什么?(命題標記)
c那北京話就是:不關我的事兒。(語篇標記)
“那”在a句中表遠指,在b句中是命題標記,在c句中就是語篇標記。
上文提到了元話語研究中的前后各三種分類模式。本節對比這些模式,綜合考慮各種模式的同異,依照簡化原則,對口語中的起始標記元話語做出新的分類。④
在大的分類上,各家術語盡管不同,但基本上都分為兩大類:一類與篇章內部相關,一類與篇章外部有關。Ifantidou(2005)分為內部和外部元話語。Hyland和Tse(2004)分為:(a)引導式元話語,功能為指引讀者理解整個篇章;(b)互動式元話語,功能為幫助讀者掌握要點。?del(2010)在大類上也是分為元篇章和觀眾互動兩類。Burneikait é(2008)的分類略有不同,采用了三分的方法,分為組織篇章(相當于語篇內部)、指向參與者和評價,后兩類與外部語篇有關。
在小類劃分上,幾個模式共同點較多,可概括為表語篇內部連接的元話語、表間接言語行為的元話語、表參與者指向的元話語和表示互動類的元話語四類。
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我們把口語中的起始標記元話語分為四大類,而各類包含的小類是開放式的,可根據口語語篇的特點有所增減。
1)表框架的詞語
這一小類具有最突出的提示特征和銜接特征,語義也最虛,可以說是典型的起始標記元話語。根據功能,可進一步分為引入話題、限定話題、結束話題、內指標記、注釋釋義、列舉等一些小類。例如,在收集的語料中,起始元話語對話題的提示功能有:
A.引入話題:那、那什么、那個、這
B.延續話題:這個這個、嗯、那么、這個、那個、這樣
C.添加話題:還有、對了
D.轉換話題:就是、這么著吧、換句話說、也就是說
E.承接話題:或者說、接下來、然后
A類在句法上處于起始句的句首位置,其他幾類處于后續句的句首位置。它們既有對前一內容的回應,又主要提示后續內容是對前面內容的補充。如:
(9)說要把大象裝冰箱,總共分幾步?
(10)這要再生不出兒子,就……
(11)那個,你們都信我就對了。
(12)那么我們再看看這個問題如何解決。
(13)這個,當時是跟那個元朝有關系的。
(14)這么著吧,你們回去好好想想,前后左右都想到了,要是覺得有問題就算了。
(15)對了,小曾剛結婚,真為他高興。
(16)也就是說,地球總是斜著身子在繞著太陽旋轉。
2)表言語行為的詞語
從評價、態度、強調、模糊等言語行為的角度來分類。該類將在下文專門論述,這里只舉例說明。
(17)真的,我也不清楚他在不在家。(表強調)
(18)來,把書給我(規約中的招呼語)
3)參與者指向類詞語
這一類表示敘述者語篇中的元話語的參與者指向性。Hyland和Tse(2004:169)分了兩種:指作者自己,如“I/we/my/our”;表關系建立的詞語,功能是建立與讀者的關系,如“you can see that/note that”。而 Burneikait é(2008:39)分為三種:指向作者標記(“I”);包含標記(如“we/let us/it should be pointed out”);指向讀者標記(“you”)。
實際上,這類元話語的功能是指出這些詞語與語篇敘述者或作者(邢欣2007),語篇參與者(讀者)或涉及元話語言語行為的其他參與者的關系,據此可分為三類:(a)指向敘述者語篇中的作者,如“我說”、“說起來”;(b)指向敘述者語篇中的讀者,如“你看”、“你說”、“你說你”、“你聽”;(c)指向敘述者語篇中涉及的其他參與者,如“說”、“他們說”、“聽說”、“據說”、“有消息說”、“專家說”。如:
(19)我看劉備和孫權兩家,表面很親熱,實際上互相猜忌得厲害。
(20)你看,我出生在北京我就沒離開這個海淀區。
(21)說明兒個不回去了。
4)表互動的詞語
互動類也指與篇章外讀者的呼應。從廣義上說,言語行為類和參與者指向都可看作互動,Hyland和Tse(2004:169)就把言語行為類都歸入互動。不過,從狹義互動來看,應該只包括在形式上要求后續句或應答句,在信息上要求反饋的詞語。可分為兩類:(a)征詢語,如“請問”;(b)招呼語,如“那誰”、“喂”、“來來來”。
a類是有疑而問的,根據是否有預設又可以分為兩小類:一類是無預設類,如“請問”、“我問你”、“你知道嗎”,這一類發話人只是希望聽話人有所回應,但是對回應的態度沒有預期的要求。如:
(22)請問你對這個事件有什么評價?
(23)我問你,你到底哪兒來的那么多錢?
另一類是有預設類,如“要不”、“要不然”、“是吧”、“怎么著”、“你知道吧”,這一類則是在征詢意見時有一個心理預期,希望得到對方肯定。如:
(24)要不這樣吧,我幫你熱一熱。
(25)怎么著?你們到底要不要?
b類招呼標記并不指具體人,只是表示招呼功能。如:
(26)那誰,過來一下。
從元話語的言語行為角度進行劃分,Hyland和Tse(2004)分了三類:表模棱兩可的詞語,如“might/perhaps/possible/about”;表強調的詞語,如“in fact/definitely/it is clear that”;表態度的詞語,如“unfortunately/I agree/surprisingly”。在此基礎上,?del(2010)又增加了爭辯類、例證類和其他類。從漢語口語語料看,可以Hyland和Tse的三大類為基礎,增加小類。
這類元話語表示對命題確定性的減弱,可稱作減量類。分以下幾類:
1)不確定性猜測詞語
猜測是對確定性的削弱,也說明了后續句的不確定。這類詞語有:說不定、架不住、保不齊、我猜、我估摸(約莫、琢磨)著、照理說、按理說、好像是、看上去、看起來,等等。如:
(27)說不定,有朝一日還會送到什么博物館里去。
(28)我估摸,他一定不清楚自己的病情。
2)干擾詞語
這一類往往出現在延續句中,表示對說話人話語的中止并開始新一輪話語,也是對前邊命題的確定性的減弱。可以分為兩個小類,一類表示前一話題結束,既有應答功能,又有提示功能。主要有:得了、拉倒吧、去(去你的)、哪有。如:
(29)得了,你就別裝了,你看得眼睛都快對起來了。
(30)拉倒吧,看書都看不下來寫啥書啊。
另一類表示主觀上不贊成,只有提示功能,已經完全虛化。常見的有:不是、別介、真是的。如:
(31)不是,那個,怕建國聽見不合適。
(32)別介,我不就這么一說嘛。
3)反預期類
這類詞語也是對命題確定性的削弱,是指元話語所提示的命題是對前述命題句預設的反逆、否定,表示出乎意料之外。從元話語標記詞語特點來看,這類往往出現在后續句句首位置。從元話語標記的功能來看,是一種由對預設句的減量構成的否定。這類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表示前一話語是意料之外,后續句表示結果,常見的是“怪不得”。如:
(33)怪不得這幾位環衛工人說:“在這里當清潔工,輕輕松松。”
另一種是表示后面所述內容出乎自己意料,常見的是“哎喲”。如:
(34)哎喲,你怎么瘦成這樣了。
這一類元話語是對命題的確定性的強調或增加,表示更加確定,有說話人的主觀態度,表明說話人確信話語中內容的真實性。這類元話語常見的有:真的、的確、說真的、說實話、那當然、當然是,等等。如:
(35)真的,那天看到他這兒吃一點那兒喝一點,群眾可高興了!
(36)說真的,你怎么放這樣的片?不怕沒人看嗎?
這一類表示敘述者對命題一種態度,包括情感和評價。又可細分如下:
1)告知類
這類元話語是對命題的宣告、通知等。又包括兩小類:(a)提醒類:那啥、知道吧、你看(瞧)、我看、(你)聽我說、我說、你說、這么跟你說吧、你看你、你說說你、你看、我看、你聽聽(看看)等。這類起始語有引起聽話人注意的提醒作用。如:
(37)你說不折騰,他能出來嗎?
(38)你說,要這么點兒事兒,就把你氣成這樣,你這心眼兒也太小了。
(39)你看看,我不就隨便一說嘛。
(b)宣告類:我告(訴)你、你聽著、我跟你說啊。這一類主要用來表明以下話語是作為新的信息或內容。如:
(40)我告訴你,蘇群他現在的處境很危險。
(41)我跟你說啊,你還真得好好兒動點兒腦子了。
2)請求類
如“干脆”、“勞駕”、“不好意思”、“打擾一下”、“借光”、“來”等。主要表示請求。
(42)勞駕讓個座。
(43)來,往前挪挪。
(44)干脆讓我去得了
3)評價類
評價類是指說話人對命題的評價,大多用書面化的表達。可分為三小類:(a)消極評價,如“令人氣憤的是”;(b)積極評價,如“可喜的是”;(c)客觀評價,如“公平地說”。由于在口語中沒有找到特別口語化的標記,這里不再舉例。
關于語篇起始標記元話語的研究是近年來語篇研究的熱點,現有文獻大多是從某一個別詞語的語法化、話語和語用標記等角度進行探討,但從總體上探求這一類元話語共性規律的還比較少。本文試圖從元話語分類(詳細的分類見文后附表)中找出一些共性規律,也初步發現了口語中起始標記元話語的一些特征和功能類別,但由于以往的研究對口語語篇關注較少,可直接參考的成果不多,因此本文的研究只是初步的嘗試。
注 釋
①固化語句是指一些短語或句子在主觀化的過程中變為非命題性的獨立成分。這種現象也叫作語用法的語法化(參見沈家煊1998/2001)。
②詳見本文第二節。這種分類是綜合各家模式后概括出來的。
③關于“反預期”這一術語,見吳福祥(2004)的解釋。
④由于Abedic(2010)的分類以合作原則為標準,操作上難把握,且其元話語策略分類與其他人無本質不同;Dofouz(2008)分類過細也過繁復,本文先不細述這兩類。

附 錄:起始標記元話語的語篇功能分類表